两年前,因为拍摄革命专题片,采访了三位依然健在的革命先辈。他们虽然已百岁高龄,但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依然像不灭的火炬,燃烧在他们的心中。 ◑石益:桃李不言自成蹊◐
今年刚好一百岁的石益老先生,曾历任福州医士学校、福州市第二中学、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等院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说起石益与教育的不解之缘,始于15岁那一年,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就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小老师。那时候国民党政府规定,凡是高中生念完一年以后,要去参加民教,叫做战时民众教育活动,实践一年。实际上就是做抗日宣传。
在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重建福州师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78年,“文革”的冲击刚刚过去,百废待兴。教师队伍受到极大破坏,流失了很多优秀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福建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兴办师专,培养中小学教师。福州师专开始复建,石益被委任为校长。为了福州师专,他殚精竭虑,不辞辛苦。当时,学校只有几亩地,是向一所中学借的,学校都是水田,没有公路,有一次石先生骑自行车去上课,不小心掉进田,被老师和学生们看到,取笑说校长掉田里了。
那时没有教学楼,他们就搭了简陋的竹棚上课。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石先生说,怎么样都不能降低教学质量,他从各个中学抽调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学生很多都是“老三届”,基础很好,质量也好,几年后,全省师专质量检查,他们学校成为省内最好的师专。学校的毕业生各学校抢着要。但石先生并没有以功臣自居,他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一种事业,一个责任,作为党员的责任。
石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自他对知识的渴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辗转福州、莆田、长汀、厦门等地求学,期间得过重病,当过苦工,兼过教员,数次休学,但他从未放弃学习。1947年进入厦门大学求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更积极地投身革命浪潮,领导学生运动,并将名字改为自己的代号“11”的谐音。他组织的学生运动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领导厦门的大学和中学“反美扶日”活动;还有一次是领导厦门大学学生要求平价米的活动。说起这次活动,石先生有些激动起来。他说当时物价飞涨米很贵。他们要求卖给学生平价米。刚好国民党的田粮处长到厦门出差,住在厦大旅社被他们知道了。他就带领同学包围了那里,要他签字。他们的斗争胜利了,学生们真的买到平价米。我问石先生当时害怕不,他说不害怕,既然参加了就不怕,但是要小心提防。那个时候革命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都是从爱国主义出发的。
在此之后,石先生全身心投入了教学工作,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获得硕果累累,培育了许多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如今,百岁高龄的他依然心系教育,离休之后继续书写着和教育事业的缘分,担任《福建省志·教育志》主编、在省关工委担任顾问等。
初心如磐,近百年犹未老;使命在肩,一世纪为青年。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石先生始终痴心一片,无怨不悔,躬身甘作好园丁,真正实现了一个教育家的最高追求——桃李芬芳满天下。 ◑吕居永:一生跟党走◐
拜访吕居永老先生那天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但对于吕老一家来说,可就不普通了。因为那天是他们“家庭党支部”聚会的日子。吕居永的“家庭党支部”已成立二十年。这个想法是吕老的妻子黄荔容提出来的。她当时看到新闻报道高官腐败,就跟吕老提议,要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好好地教育下一代,使他们警钟长鸣。
这一办,就是二十年。
吕老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决心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这一路走来,已经七十多年了。吕老对家庭成员很严格,他规定一家三代13名党员定期聚会,组织学习、汇报思想。他还将所交党费用于帮助贫困学生上学。近几年来,他个人捐给老区人民修路、通水、助学等的款项已近二十万元。
吕老是山西晋城人,1943年参加革命。1949年,他作为长江支队的一员,南下福建。当时南下的时候,他牢记了三句话,第一,一切行动要听党指挥;第二句话,无条件要服从党的分配;第三句话,哪里有困难,就要到哪里去。当时,他们到了闽东。闽东当时有三件宝,第一地瓜当粮草,第二蓑衣当被倒,第三火笼当棉袄。当时的闽东一穷二白,连电都没有,电灯是碾米厂打米时候发的电,晚上点煤油灯。但是他们没有感到苦,而是把一腔热血投入革命建设中去,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土改建立乡政权,建立党组织,慢慢地把闽东发展起来。
当时的闽东山区山高路险,有些地方连公路都没有。吕老带着铺盖下乡调查研究,带领老区人民开山修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他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带领群众办水电,种茶叶,改进水稻种植方法,取得了农业上的大发展,改变了闽东老区的落后面貌。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闽东精神,一直鼓舞闽东老区人民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勇往直前。
在此期间,他历任福安县委书记、寿宁县委书记、连江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农经委主任等职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吕老把闽东视为第二故乡,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闽东这块红色的土地。在连江县任职期间,他根据连江县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临海优势,组织实施了福建省最大的围垦工程,围垦面积达4.13万亩的大官坂海堤围垦工程,创造了海堤围垦的奇迹,被当地群众誉为“实心”书记。
退休之后,吕老也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除了组织家族党支部,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党建活动,为发展建言献策,为老区建设牵线搭桥,用身体力行书写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忠诚一辈子,才能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吕居永同志入党75年,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在奉献中酝酿着崇高,充分彰显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怀和高尚情怀。 ◑徐月明:爱唱歌的巾帼英雄◐
徐月明阿姨是坐着轮椅来接受采访的。她当时105岁,是年纪最大的依然健在的先辈。她虽年长,但说起话来还很清晰,并不含糊,还能像从前一样哼几句自己喜欢的歌。
徐阿姨出生在上海一户富庶人家,打小她就喜欢唱歌,唱着歌上学,唱着歌参加革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阿姨常常到量才业余补习学校的量才图书馆借阅进步书籍,并加入歌咏班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量才业余补习学校校长是爱国人士李公朴。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与感召下,她萌生了加入新四军的想法。1939年,她正式成为了新四军队伍中的一名战士。她先在教导队第三期文化队里学习,后被分配到军部服务团戏剧组。
她一生的传奇就从戏剧组开始。当时戏剧里就只有徐阿姨和另一个战友两个人,除了要为战士们表演,他们还要负责道具服装,没有的东西就向老百姓借,用完立刻就要送回去,才能够离开。1940年5月,徐阿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用自己的歌声为战士们鼓舞士气,在歌声中闯过一次次生死考验。
在战火纷飞中,不仅有激烈的斗争,风起云涌的暗战,也交织着战地浪漫曲。在工作中,徐阿姨遇到了他的伴侣蓝荣玉。1941年两人结婚。结婚以后,徐阿姨被调到印刷所工作,有一次,日本人来查印刷所,情况紧急。幸好印刷所所长有经验,叫大家赶快打包马上走。印刷所有一个前门一个后门,他们就从后门跑出去,门外面是一条河,危机迫在眉睫,所长带着他们跳河,再从岸边的小路逃脱了敌人的搜捕。这个惊心动魄的经历,徐阿姨终生难忘,但在讲述的时候,她的语气是淡然的,也许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已经看淡了过往。
1949年10月,徐阿姨随丈夫南下福州,参与到建设新社会的工作中。她先后担任福建省立第一托儿所所长,省直机关幼儿园园长,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人事处副处长、来信来访办公室主任、人事处长等职务。离休后,她参加了老干部合唱团,继续用歌声表达着爱党、爱国之情。
年逾百岁的徐阿姨已有八十多年党龄,战争年代,在血与火历练中,她把歌声当战斗的武器,唱响别样的青春之歌;和平年代,她用歌声歌唱共产党的恩情,谱写出一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信仰之歌。徐阿姨在采访的最后跟我说,我们参加革命就忠于革命,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来不讨价还价。 结束对三位百岁老人的采访,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为他们的英勇事迹,为他们的奉献精神,也为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朴素却热烈的情怀,一旦植入心中,就永不磨灭,永不消逝。
今年刚好一百岁的石益老先生,曾历任福州医士学校、福州市第二中学、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等院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说起石益与教育的不解之缘,始于15岁那一年,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就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小老师。那时候国民党政府规定,凡是高中生念完一年以后,要去参加民教,叫做战时民众教育活动,实践一年。实际上就是做抗日宣传。
在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重建福州师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78年,“文革”的冲击刚刚过去,百废待兴。教师队伍受到极大破坏,流失了很多优秀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福建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兴办师专,培养中小学教师。福州师专开始复建,石益被委任为校长。为了福州师专,他殚精竭虑,不辞辛苦。当时,学校只有几亩地,是向一所中学借的,学校都是水田,没有公路,有一次石先生骑自行车去上课,不小心掉进田,被老师和学生们看到,取笑说校长掉田里了。
那时没有教学楼,他们就搭了简陋的竹棚上课。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石先生说,怎么样都不能降低教学质量,他从各个中学抽调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学生很多都是“老三届”,基础很好,质量也好,几年后,全省师专质量检查,他们学校成为省内最好的师专。学校的毕业生各学校抢着要。但石先生并没有以功臣自居,他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一种事业,一个责任,作为党员的责任。
石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自他对知识的渴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辗转福州、莆田、长汀、厦门等地求学,期间得过重病,当过苦工,兼过教员,数次休学,但他从未放弃学习。1947年进入厦门大学求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更积极地投身革命浪潮,领导学生运动,并将名字改为自己的代号“11”的谐音。他组织的学生运动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领导厦门的大学和中学“反美扶日”活动;还有一次是领导厦门大学学生要求平价米的活动。说起这次活动,石先生有些激动起来。他说当时物价飞涨米很贵。他们要求卖给学生平价米。刚好国民党的田粮处长到厦门出差,住在厦大旅社被他们知道了。他就带领同学包围了那里,要他签字。他们的斗争胜利了,学生们真的买到平价米。我问石先生当时害怕不,他说不害怕,既然参加了就不怕,但是要小心提防。那个时候革命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都是从爱国主义出发的。
在此之后,石先生全身心投入了教学工作,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获得硕果累累,培育了许多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如今,百岁高龄的他依然心系教育,离休之后继续书写着和教育事业的缘分,担任《福建省志·教育志》主编、在省关工委担任顾问等。
初心如磐,近百年犹未老;使命在肩,一世纪为青年。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石先生始终痴心一片,无怨不悔,躬身甘作好园丁,真正实现了一个教育家的最高追求——桃李芬芳满天下。 ◑吕居永:一生跟党走◐
拜访吕居永老先生那天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但对于吕老一家来说,可就不普通了。因为那天是他们“家庭党支部”聚会的日子。吕居永的“家庭党支部”已成立二十年。这个想法是吕老的妻子黄荔容提出来的。她当时看到新闻报道高官腐败,就跟吕老提议,要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好好地教育下一代,使他们警钟长鸣。
这一办,就是二十年。
吕老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决心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这一路走来,已经七十多年了。吕老对家庭成员很严格,他规定一家三代13名党员定期聚会,组织学习、汇报思想。他还将所交党费用于帮助贫困学生上学。近几年来,他个人捐给老区人民修路、通水、助学等的款项已近二十万元。
吕老是山西晋城人,1943年参加革命。1949年,他作为长江支队的一员,南下福建。当时南下的时候,他牢记了三句话,第一,一切行动要听党指挥;第二句话,无条件要服从党的分配;第三句话,哪里有困难,就要到哪里去。当时,他们到了闽东。闽东当时有三件宝,第一地瓜当粮草,第二蓑衣当被倒,第三火笼当棉袄。当时的闽东一穷二白,连电都没有,电灯是碾米厂打米时候发的电,晚上点煤油灯。但是他们没有感到苦,而是把一腔热血投入革命建设中去,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土改建立乡政权,建立党组织,慢慢地把闽东发展起来。
当时的闽东山区山高路险,有些地方连公路都没有。吕老带着铺盖下乡调查研究,带领老区人民开山修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他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带领群众办水电,种茶叶,改进水稻种植方法,取得了农业上的大发展,改变了闽东老区的落后面貌。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闽东精神,一直鼓舞闽东老区人民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勇往直前。
在此期间,他历任福安县委书记、寿宁县委书记、连江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农经委主任等职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吕老把闽东视为第二故乡,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闽东这块红色的土地。在连江县任职期间,他根据连江县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临海优势,组织实施了福建省最大的围垦工程,围垦面积达4.13万亩的大官坂海堤围垦工程,创造了海堤围垦的奇迹,被当地群众誉为“实心”书记。
退休之后,吕老也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除了组织家族党支部,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党建活动,为发展建言献策,为老区建设牵线搭桥,用身体力行书写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忠诚一辈子,才能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吕居永同志入党75年,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在奉献中酝酿着崇高,充分彰显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怀和高尚情怀。 ◑徐月明:爱唱歌的巾帼英雄◐
徐月明阿姨是坐着轮椅来接受采访的。她当时105岁,是年纪最大的依然健在的先辈。她虽年长,但说起话来还很清晰,并不含糊,还能像从前一样哼几句自己喜欢的歌。
徐阿姨出生在上海一户富庶人家,打小她就喜欢唱歌,唱着歌上学,唱着歌参加革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阿姨常常到量才业余补习学校的量才图书馆借阅进步书籍,并加入歌咏班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量才业余补习学校校长是爱国人士李公朴。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与感召下,她萌生了加入新四军的想法。1939年,她正式成为了新四军队伍中的一名战士。她先在教导队第三期文化队里学习,后被分配到军部服务团戏剧组。
她一生的传奇就从戏剧组开始。当时戏剧里就只有徐阿姨和另一个战友两个人,除了要为战士们表演,他们还要负责道具服装,没有的东西就向老百姓借,用完立刻就要送回去,才能够离开。1940年5月,徐阿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用自己的歌声为战士们鼓舞士气,在歌声中闯过一次次生死考验。
在战火纷飞中,不仅有激烈的斗争,风起云涌的暗战,也交织着战地浪漫曲。在工作中,徐阿姨遇到了他的伴侣蓝荣玉。1941年两人结婚。结婚以后,徐阿姨被调到印刷所工作,有一次,日本人来查印刷所,情况紧急。幸好印刷所所长有经验,叫大家赶快打包马上走。印刷所有一个前门一个后门,他们就从后门跑出去,门外面是一条河,危机迫在眉睫,所长带着他们跳河,再从岸边的小路逃脱了敌人的搜捕。这个惊心动魄的经历,徐阿姨终生难忘,但在讲述的时候,她的语气是淡然的,也许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已经看淡了过往。
1949年10月,徐阿姨随丈夫南下福州,参与到建设新社会的工作中。她先后担任福建省立第一托儿所所长,省直机关幼儿园园长,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人事处副处长、来信来访办公室主任、人事处长等职务。离休后,她参加了老干部合唱团,继续用歌声表达着爱党、爱国之情。
年逾百岁的徐阿姨已有八十多年党龄,战争年代,在血与火历练中,她把歌声当战斗的武器,唱响别样的青春之歌;和平年代,她用歌声歌唱共产党的恩情,谱写出一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信仰之歌。徐阿姨在采访的最后跟我说,我们参加革命就忠于革命,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来不讨价还价。 结束对三位百岁老人的采访,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为他们的英勇事迹,为他们的奉献精神,也为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朴素却热烈的情怀,一旦植入心中,就永不磨灭,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