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宿洋县是一个意外。
我的自驾旅行向来是粗线条的,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也有规划的线路,但绝对不为目标与线路而限制了手脚。本来计划“川进青出”的第一站是陕西汉中,想到那里去看看汉江,去寻访“汉中王刘邦”的足迹,并借机探寻“汉”文化的源头的,不成想,这第一站就偏离了目标。石家庄到汉中将近1200公里,一天赶到是要努把子力气,但凭借着第一天出行的兴致,还有京昆高速良好的路况,马不停蹄向前进,是完全可以到达的。怎奈我们横跨山西省进入陕西,穿过秦岭一个又一个限速的隧道以后,夜幕已然降临了,而且,天空还飘洒着蒙蒙的细雨。于是,我们决计在汉中的前一站投宿,于是,我们摸黑进入洋县县城。
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洋县,我是早有耳闻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来到华北石油第四勘探公司的时候,这里就有不少的石油职工来自陕西汉中,而且,我做为班主任第一次家访的学生家庭就是洋县的。清楚地记得,他们拿出家乡的黑米酒留我吃饭,还无比骄傲地向我介绍“鸟中大熊猫——朱鹮”,说这种鸟是本来以为已经灭绝了的,却在他们的故乡发现了。
哦,朱鹮,我第一次听说,当时连那个“鹮”字都不认得。后来翻阅资料方知,朱鹮是一古老的物种,曾经有过广泛分布的历史,但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恶化,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没人见过它们的踪影了。直到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在陕西省洋县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和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这才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近几年,开始喜欢鸟类摄影,也偶尔能在摄影群里看到老师们拍摄的朱鹮形象,美则美矣,然而从来没有动过千里迢迢跑来专门拍摄这种大鸟的念头。机缘巧合,今天,我们已经站到了朱鹮的故乡,怎么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于是,趁着外出品尝当地美食凉面皮、热面皮的时机,向路人打听“到哪里可以看到朱鹮”。西瓜摊的老板很热情,说距离县城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沟,导航“杜家坎”就可以看到。
第二天清晨,导航引路,直奔杜家坎。刚出县城,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哪里是陕西,分明是江南啊!脚下是小桥流水,抬眼是弥望的稻田,远望是弥漫的云雾,云雾后面是迷蒙的远山的大意。云雾未散,阳光不至,青草戴露,嘉禾挂珠。早起的农妇牵着老黄牛,从高大浓密的山林里走下来,跨过小桥,绕过稻田,赤足走上田埂,任饥饿的牛儿大口大口啃噬缀满露珠的青草。一群白鹭惊起,飞过漠漠水田,掠过农妇和牛儿的头顶,奔向高大浓密的山林。
怪不得,这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怪不得,“汉中王”刘邦在这里打下了一统天下的基业;怪不得,国宝级的朱鹮会选择这里当做自己生息繁衍之地!
杜家坎到了,原来陕西洋县在当初发现野生朱鹮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个朱鹮繁殖基地,筑起高高的围墙,罩上天罗地网,依山傍水,面向平原,倒也算是风景佳处。只是,我们来得早了,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我们不得不悻悻然从侧面沿仅能一辆车通行的乡间小路探索前行:左边是潺潺的溪水,右边是油油的稻田。
鸟吗?有,太阳没出来的时候满稻田全是的。——打草的农妇收住手里的镰刀,昂起头来,看着一脸迷惘的我们。
朱鹮?有的是,这会子应该在河沟子里,向前走,一转弯就看到了。——遛早的农夫打量着我们,颇有些头前带路的踊跃。
果然,刚到河沟傍边,就发现一对奇异的大鸟翩然而至。朱鹮!——我们惊呼。
这大鸟,乍看像白鹭,但羽翼白里透着粉红色,在微弱的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身形也比白鹭丰盈健硕得多,飞翔时略显笨拙;落在河床的卵石上,其面颊、前额、头顶皮肤裸露,朱红色;金黄的眼圈,黧黑的眼仁;粗黑而长的巨喙向下弯曲如杓鹬,其前端也是红色的;枕部自耳后是一丛冠状羽,灰白色的,如时尚女子的披肩长发,披拂而过脖颈;背羽灰白,向飞羽渐变为粉红、纯白;两足粗壮有力,也是一样的皮肤裸露,朱红色。
这就是朱鹮!据说,在繁殖期,它们颈部和背部的羽毛就会分泌出一种灰色的色素,给它们披上了一层迷幻的色彩。
这就是朱鹮!体长七八十公分,体重一千七八百克,翼展可达一米五;步履迟缓,飞行较慢;白天在沟渠稻田觅食鱼、蛙、虾、蟹,夜晚飞向高大的林木上栖息过夜;三岁成熟,寿命可达17年。
这就是朱鹮!是古老的鸟仙,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上个世纪濒临灭绝,1981年国内发现仅存七只,《华盛顿公约》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收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物种,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濒危物种,是真正的国宝级鸟类,而且,全球只在陕西洋县分布。
这就是朱鹮!近些年,举国上下保护意识的增强,朱鹮生活繁殖区域的环境不断扩大、改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日渐增多,到2013年,野生朱鹮达400只,据说目前可达1500只了。
这就是朱鹮!野生的。循着溪流向上,透过披拂的夹岸垂柳,但见累累卵石布满河床,潺潺清流绕石穿行,石缝间、溪水畔水草青青,草丛里、对岸高大茂密的森林里鸟鸣虫唱。朱鹮在溪水里、卵石间悠闲地觅食,稳健的姿态与淡定的神色,活像一位阅尽世间万物、看透世态炎凉的长者。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了,三四只,七八只,隐约还可以听得它们与密林深处同类的唱和,更有振翅高飞,掠过头顶,翱翔于广漠的稻田之上的,粉红色的羽翼如飘过碧绿色海上的朵朵祥云。
投宿洋县是个意外,遇到野生的朱鹮更是意外的惊喜。“川进青出”西藏之行的第一站就这么充满奇趣,禁不住让人对漫漫前途充满了希望。
在草坝村观鸟台上,偶遇西安来的一队小学生,他们是“秦岭生物多样性科考夏令营”的,趁着暑期,来这里亲近大自然,观察动植物,采集标本,既丰富了假期生活,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种子,这可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好事。
我的自驾旅行向来是粗线条的,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也有规划的线路,但绝对不为目标与线路而限制了手脚。本来计划“川进青出”的第一站是陕西汉中,想到那里去看看汉江,去寻访“汉中王刘邦”的足迹,并借机探寻“汉”文化的源头的,不成想,这第一站就偏离了目标。石家庄到汉中将近1200公里,一天赶到是要努把子力气,但凭借着第一天出行的兴致,还有京昆高速良好的路况,马不停蹄向前进,是完全可以到达的。怎奈我们横跨山西省进入陕西,穿过秦岭一个又一个限速的隧道以后,夜幕已然降临了,而且,天空还飘洒着蒙蒙的细雨。于是,我们决计在汉中的前一站投宿,于是,我们摸黑进入洋县县城。
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洋县,我是早有耳闻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来到华北石油第四勘探公司的时候,这里就有不少的石油职工来自陕西汉中,而且,我做为班主任第一次家访的学生家庭就是洋县的。清楚地记得,他们拿出家乡的黑米酒留我吃饭,还无比骄傲地向我介绍“鸟中大熊猫——朱鹮”,说这种鸟是本来以为已经灭绝了的,却在他们的故乡发现了。
哦,朱鹮,我第一次听说,当时连那个“鹮”字都不认得。后来翻阅资料方知,朱鹮是一古老的物种,曾经有过广泛分布的历史,但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恶化,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没人见过它们的踪影了。直到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在陕西省洋县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和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这才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近几年,开始喜欢鸟类摄影,也偶尔能在摄影群里看到老师们拍摄的朱鹮形象,美则美矣,然而从来没有动过千里迢迢跑来专门拍摄这种大鸟的念头。机缘巧合,今天,我们已经站到了朱鹮的故乡,怎么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于是,趁着外出品尝当地美食凉面皮、热面皮的时机,向路人打听“到哪里可以看到朱鹮”。西瓜摊的老板很热情,说距离县城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沟,导航“杜家坎”就可以看到。
第二天清晨,导航引路,直奔杜家坎。刚出县城,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哪里是陕西,分明是江南啊!脚下是小桥流水,抬眼是弥望的稻田,远望是弥漫的云雾,云雾后面是迷蒙的远山的大意。云雾未散,阳光不至,青草戴露,嘉禾挂珠。早起的农妇牵着老黄牛,从高大浓密的山林里走下来,跨过小桥,绕过稻田,赤足走上田埂,任饥饿的牛儿大口大口啃噬缀满露珠的青草。一群白鹭惊起,飞过漠漠水田,掠过农妇和牛儿的头顶,奔向高大浓密的山林。
怪不得,这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怪不得,“汉中王”刘邦在这里打下了一统天下的基业;怪不得,国宝级的朱鹮会选择这里当做自己生息繁衍之地!
杜家坎到了,原来陕西洋县在当初发现野生朱鹮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个朱鹮繁殖基地,筑起高高的围墙,罩上天罗地网,依山傍水,面向平原,倒也算是风景佳处。只是,我们来得早了,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我们不得不悻悻然从侧面沿仅能一辆车通行的乡间小路探索前行:左边是潺潺的溪水,右边是油油的稻田。
鸟吗?有,太阳没出来的时候满稻田全是的。——打草的农妇收住手里的镰刀,昂起头来,看着一脸迷惘的我们。
朱鹮?有的是,这会子应该在河沟子里,向前走,一转弯就看到了。——遛早的农夫打量着我们,颇有些头前带路的踊跃。
果然,刚到河沟傍边,就发现一对奇异的大鸟翩然而至。朱鹮!——我们惊呼。
这大鸟,乍看像白鹭,但羽翼白里透着粉红色,在微弱的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身形也比白鹭丰盈健硕得多,飞翔时略显笨拙;落在河床的卵石上,其面颊、前额、头顶皮肤裸露,朱红色;金黄的眼圈,黧黑的眼仁;粗黑而长的巨喙向下弯曲如杓鹬,其前端也是红色的;枕部自耳后是一丛冠状羽,灰白色的,如时尚女子的披肩长发,披拂而过脖颈;背羽灰白,向飞羽渐变为粉红、纯白;两足粗壮有力,也是一样的皮肤裸露,朱红色。
这就是朱鹮!据说,在繁殖期,它们颈部和背部的羽毛就会分泌出一种灰色的色素,给它们披上了一层迷幻的色彩。
这就是朱鹮!体长七八十公分,体重一千七八百克,翼展可达一米五;步履迟缓,飞行较慢;白天在沟渠稻田觅食鱼、蛙、虾、蟹,夜晚飞向高大的林木上栖息过夜;三岁成熟,寿命可达17年。
这就是朱鹮!是古老的鸟仙,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上个世纪濒临灭绝,1981年国内发现仅存七只,《华盛顿公约》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收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物种,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濒危物种,是真正的国宝级鸟类,而且,全球只在陕西洋县分布。
这就是朱鹮!近些年,举国上下保护意识的增强,朱鹮生活繁殖区域的环境不断扩大、改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日渐增多,到2013年,野生朱鹮达400只,据说目前可达1500只了。
这就是朱鹮!野生的。循着溪流向上,透过披拂的夹岸垂柳,但见累累卵石布满河床,潺潺清流绕石穿行,石缝间、溪水畔水草青青,草丛里、对岸高大茂密的森林里鸟鸣虫唱。朱鹮在溪水里、卵石间悠闲地觅食,稳健的姿态与淡定的神色,活像一位阅尽世间万物、看透世态炎凉的长者。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了,三四只,七八只,隐约还可以听得它们与密林深处同类的唱和,更有振翅高飞,掠过头顶,翱翔于广漠的稻田之上的,粉红色的羽翼如飘过碧绿色海上的朵朵祥云。
投宿洋县是个意外,遇到野生的朱鹮更是意外的惊喜。“川进青出”西藏之行的第一站就这么充满奇趣,禁不住让人对漫漫前途充满了希望。
在草坝村观鸟台上,偶遇西安来的一队小学生,他们是“秦岭生物多样性科考夏令营”的,趁着暑期,来这里亲近大自然,观察动植物,采集标本,既丰富了假期生活,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种子,这可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