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箩筐】潍坊麓台书院,厚重可读的册页(散文)

  • 作者:春草葳蕤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7-10 19:19:03
  • 被阅读0
  •   一

      在潍坊浮烟山东北麓,有一座书院,叫做麓台书院。

      说到麓台书院,不得不先说说浮烟山。

      浮烟山,离着潍城西南,大约二十里的路程。从远处看去,浮烟山,方方平平,山岚青翠,树木蓊郁。近处来看,山峦曲折连绵,氤氲着一片山岚佳气。徐徐清风,袅袅梵音,送来阵阵悦耳的鸟声与水声。

      其实,浮烟山那是古时候的名字,自清代开始谓程符山,直到九十年代年,才又恢复旧称浮烟山。

      浮烟山顾名思义,整个的山峦树木茂盛而葱茏,山势起伏而低迷。一眼看去,层峦迭嶂的山峦间,隐隐约约,有一片片云烟在浮动,飘逸,幻梦。山顶高高的,直顶云天,仿佛间,触摸到了天空里的云儿,看起来像是浮在云烟里,于是取名“浮烟山”。

      浮烟山,潍坊人再熟悉不过的。以至于全国各地,甚至很多外国友人也不陌生。因为这里曾多次举办过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风筝放飞基地也就是潍坊国际风筝会放飞场,就建在浮烟山南麓,麓台村西南处。

      四月,莺歌燕舞,人间芳菲。桃花红,梨花白,杏花茂盛,各种花儿竞相盛开,浮烟山更是花团锦簇,绿树掩映,美丽的潍坊,迎来美丽的节日。全各地有人国际友人都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潍坊,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参见国际风筝这一盛会,美丽的浮烟山上,碧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春花烂漫,绿树环绕,一只只风筝飞满潍坊那一片蓝蓝的天空里。

      美丽的浮烟山,景色美,人声鼎沸,彩旗飘飘。而坐落在山脚下的麓台书院,依旧默默地,伫立在那里。越是彰显出它的古朴,典雅。令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觉一股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麓台书院就建在浮烟山脚下,依山傍水,气象万千,令人向往。

      那么,麓台书院,它是何年而建,又是因何而建呢?

      麓台书院的脚下,就是麓台村。来到村头,可以看到村标竖立在绿油油的麦地头,并且是有两个村标,一个已经斑驳陈旧,一看就是经历了数年,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实难寻觅。听一位老乡说,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古老的气息要延伸到唐代呢,因该村位处汉公孙弘墓—麓台西侧故名。小小村落,民风古朴,为人厚道,学习风气非常浓厚。

      麓台上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石碑上有这样的诗句,读来琅琅上口:“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西汉丞相公孙弘早年曾在浮烟山读书长居于此,逝后归葬浮烟山东麓。

      现在已经将石碑移到了公孙墓前,此诗是张起岩所做,也是潍坊八景之第五首。后人将这一绝句冠名为《麓台秋月》。诗句里的提到的燕太子,他复姓慕容,名超,字祖明,鲜卑人,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东晋末年,南燕国太子慕容超曾在麓台月下读书砺志,以备即位治国。《麓台秋月》为赏景怀古之作。麓台可是潍坊美景之一,当年的麓台,突兀于浮烟山主峰东麓,犹如一位壮美的少年,矗立在潍坊这片热土上,无不令人仰望。

      麓台,台高二丈有余,方数十亩。台侧据说有七个泉眼,四季有清泉淙淙流淌,日夜不息。流出的清澈泉水汇之为池,池水漾漾,清澈明净,一眼见底。里面的小鱼小虾蹦跳成趣,垂柳依依,松柏、槐树、榆树蓊蓊郁郁,蔽天遮日,池塘里生满荷花,聘婷轻风里,荷花的香气,四溢迷人。  二

      不如,索性将时光倒转一下,退到明代万历时期。

      万历四年的一天,浮烟山脚下走来一人,他不是别人,就是咱们潍坊潍城区刘家庄子村的刘应节。他从潍坊走出去,一路仕途,经历可谓传奇,最后,他又返回了潍坊。

      说起刘应节潍坊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自幼喜欢读书,刻苦好学。嘉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道路。

      然而,刘应节官至刑部尚书,后来刘应节,任山西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管理辽东。可以说他戎马倥偬,殚精竭虑,精致尽责,最后是因母亲去世而回乡。

      回乡的刘应节,他不甘心坐在家里,无所事事。而是,想着还是再做点什么事,为他深爱着家乡潍坊,在尽绵薄之力。

      一日,天气晴朗,轻风习习,古朴典雅的潍坊城里住着,人闲神清。当时的潍坊不叫潍坊,叫潍县呢。潍县城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景色秀丽。刘应节他出了家门,一路而来,来到了浮烟山上。

      此时的他步履匆忙,边走边看着浮烟山的景色,心里异常舒展。还是家乡好呀,水依然那么清澈,山依然那般秀丽,山清水秀一点不为过。想想自己自从离开家乡后,一路仕途也曾戎马军中,屡立战功,一路走来,真是刀光血影,出生入死,平乱边境。

      走在浮烟山山径间的刘应节,被山间的景物迷住了,鸟儿在歌唱,溪水在流淌,有人在山间采食野果野菜,有人在赏景自言吟哦,有人在山溪旁垂钓悠闲。他信步走到溪水边,野花点点,芦苇苍苍,各种水禽飞在溪水间,白鸥翩翩,野鸭出没在绿绿的芦苇丛里。低下头,看着清澈见底的溪水,刘应节捧起一捧溪水,喝在口里,不由得赞叹:甜,真甜呐。

      仿佛间,时光在溪水的微波里游回来,粼粼的波光,照着他一身的戎装,刘应节忽然想起那场生死恶战。

      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统领大军南犯,直逼京城。

      京城吃紧,大将仇鸾率军与酋首俺答混战,城外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不分胜负,死伤都很惨重。此时,正是危急时刻,军中人员人心浮动,情绪消沉,战斗意志有些疲惫不堪。嘉靖皇帝下诏,想在户部选一精干使者,一路去到军营里,慰问,以便鼓舞士气与斗志。在此生死攸关之际,人人自危,都想自保,户部大小官员胆战心惊,唯恐被选中,一个个躲闪推诿不及。

      当时的刘应节,任户部广东司主事,他不顾一切,挺身而出。刘应节知道,此次犒军九死一生,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同僚们望着他出征的背影,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回还”之壮烈,几乎所有在场人员都认为他刘应节生还的可能渺茫。刘应节至今记得,他告诉亲友:“此去七天不回,请把老母和妻小送还家乡,并转告老母不要悲伤,孩儿甘愿,为国捐躯。”

      夜半,冷风呼啸,血雨腥风,刘应节披挂整齐,雄姿英发,他单骑护车,气势逼人,一路就出了京城。车行在旷野上,顿感一片阴森,一种毛骨悚然的气息股股涌来,原来,车马行走于乱尸之中。那真是尸横遍野,遍野哀嚎,就连战马也发出悲哀的嘶鸣,行走的马蹄,踏出一阵阵悲怆。此时,因为长时间的急行军,人马异常人劳马疲,饥渴难耐。好不容易找到的水井,暗夜里,星光的反衬下,井水里飘着尸体。

      只好继续前行,继续寻找,好容易才寻到小塘,惨淡的星光下,看见塘里的水在风的吹拂下,波光暗淡,汩汩暗涌。伸出手于小塘边,用手捧水喝,喝下去的塘水,闻到一股股腥味,才知喝下去的是血水。

      一场恶战在所难免,刘应节果敢,智慧,率领着自己犒军部队,与敌军殊死战斗,最终冲出包围,天明后,到了军中,见到了仇鸾,出色地完成了犒师任务。  三

      刘应节,他想到此,来到碧波荡漾,清澈的池塘边,又捧起一捧家乡的溪水,一仰脖,喝进口里,顿觉一身的轻松与清爽。不由叹道:家乡的水,真甜。

      看着青青山林,望着烟霭云霞,听着潺潺溪水流动,翠竹松风声声。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讲学研讨的最佳处呀。刘应节决定要建一座书院,对,就在浮烟山的半山上。

      说干就干,毫不犹豫,经历过军旅生涯的他,一刻也不拖延。刘应节为了筹资,他卖掉城里的房子,一人出资修建麓台书院。并且他亲力亲为,在书院担任主讲,奖掖后进,在他讲学育人的十九年间,培育出不少人才。麓台书院,也吸引了一批批有才学有志向的志士们云集而来,至清朝时,大儒韩梦周、阎循观以及彭绍升、法坤宏、汪缙、鲁士骥等许多学者名流来此讲学。

      而且,过路赶考,出门求学的读书人。一路上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只要来到了潍县,路过书院,有了个投宿的好去处。无论谁,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投宿,而且困难的,还可以减免吃住费用。在麓台月色里,读书人彼此敞开心扉,交谈学习心得,互学互相鼓励,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治学好风气。

      朗朗月色,麓台上,月印清潭,书声琅琅,谈笑自如,树影鸟影沉璧,池月浮光银色交相辉映,相融期间,溪水清清,碧色辉辉。虽然这样的月景,不在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笔下,却是另一种风格与赏月佳处,秋日登麓台赏月,早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体味“遗世独立”,清心忘欲的最佳去处。麓台书院,可谓是,为科举学术散播了星星之火,对咱们潍县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山东,自古有我们的孔圣人,还有孟子,孔孟之乡,山东人更是尊学重教,始终把学习列在第一位。麓台书院,对浮烟山和潍坊的文风繁衍起了开端作用。

      潍县历代都有学者名人到麓台来观光、游学,并写了不少诗词,如刘明代的两淮盐运使刘廷锡在廷锡《夜饮麓台》:“草树萧森古台外,崔嵬正与西山对。公孙牧豕杂樵渔,海岸云深雨滂沛。台上读书夜未央,松风谡谡闻天籁,逢时作相位平津,人去台空月还在。”

      如今,露台书院旧址,依然在浮烟山脚下。这里一片片翠绿生机,古木参天,鸟声阵阵,绿水青山依旧在,麓台书院的旧址也依旧在。不断地有人来此,怀古缅怀,参观学习。麓台书院,不断传承,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更是需要,薪火相传,代代传递下去。在原麓台书院旧址开发建设的潍坊大学城中,潍坊医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已相继建成新校园并已开学授课,吸引了来自各个省市的青年学子。

      清晨,微风习习,浮烟山山岚青翠,溪水清清,走在山径上,走在麓台书院前,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朗读,学生们的每天早演讲。日行一善中华传统的文化课。细无声地滋滋浸润,学生们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行进“求真、崇善、励行、尚美”……

      昔日的麓台,今又书声琅琅,演讲声此起彼伏,辩论声声,充满了青春活力。

      仿佛间,时光穿越,看见那些名流鸿儒仁人志士,再次跃上讲台,或是站在月下,露台秋色里,吟诗讲学,施展他们的雄才大略,不减当年。与如今的学子融为一体,互相鼓励,相互探讨学问,互相切磋,意气风发,激扬文字……

      

    【审核人:站长】

        标题:【箩筐】潍坊麓台书院,厚重可读的册页(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6869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