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历史留下的痕

  • 作者:宇蓝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6-06 17:39:44
  • 被阅读0
  •   走进潍县的乐道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其历史可追溯至1882年,它的前期如同一颗古老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200余亩的土地上。如今,它历经风雨,以4894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7处珍贵的近代历史建筑,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乐道院,这个名字里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曾是美国长老会的福音之地,一个集教会、学校、医院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当年的广文大学,以其效仿哈佛大学的教材与学制,被誉为“中国哈佛”,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

      历史的波澜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翻涌。二战时期,乐道院不幸沦为日本法西斯的集中营,成为西方侨民的噩梦之地,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那段黑暗的日子,让乐道院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也让它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悲痛。

      乐道院并未因此沉沦。在潍县革命的早期,这里曾是活跃的斗争阵地,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如今,乐道院暨潍县集中营旧址已经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同时,国务院也将其命名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知晓潍县集中营这个名字,是在几年前的电视上,通过观看有关它的纪录片,从那时起,我便心生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亲自走进这座充满历史记忆的场所。多年来,我曾数次走近它,但或因修缮或因闭馆,总是未能如愿以偿。我只能站在大门口,凝望着它。

      潍县集中营的大门口,高高悬挂的黑色大钟格外醒目,吸引了众多像我一样的路人驻足。我们凝目而视,在明媚的阳光下,大钟静静地悬挂在那里,仿佛能听见从历史长河中传来的阵阵钟声。

      如今,我终于再次来到它的门口,没有迟疑,我坚定地走了进去。

      走近虞河桥南头,两座高高的门楼中间由一根预制横梁连接。南边的门楼正上方挂着一口大钟,外观看起来是铸铁制成。门楼墙体上有一个圆形标志,白色的字体写着“1882”。北边的门楼正面写着集中营旧址的指示牌,指向不远处的旧址。

      适逢夏日午后,燥热的风吹过,竹林静立,绿树成荫。进入大门后,多种颜色的鹅卵石铺就的图案映入眼帘,它们如同一页页泛黄的历史散落下来,融入潍坊这座城市的血脉。这里的历史永远值得被认识、被领悟。

      沿着这条铺有图案的石子路向西逶迤而去,走不几步,数杆翠竹在风中摇曳。南墙上铜色的浮雕和青石板墙上刻着曾经在潍县集中营的人员名单。树影婆娑中,高耸的乐道广场的纪念碑映入眼帘。

      潍县集中营的前身是潍县乐道院,始建于1883年,坐落于虞河南岸,潍坊市人民医院及广文中学北邻。它集教堂、学校、医院于一身,兼具传教、施医、教授新学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此建立了集中营。最多时关押了2000多名外侨,是当时日方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建立的最大的外侨集中营,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

      其中包括奥运会冠军利迪尔、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任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等多位世界名人。

      虞河两岸满眼绿色,树木在阳光下显得更有精神。沿着林中幽径探寻,不远处的圆形空场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身大约五六米高,中间是一根柱子向上延伸,柱子四周雕刻着许多人像,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他们手牵手围在柱子周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纪念碑的底座是高近两米的长方形碑面,上面密密麻麻刻着人名。这些人名都是在集中营里关押的外国人。纪念碑正北方一块正方形的石碑刻着“和平广场”四个大字。几年前我来这里,那时候书写的是“乐道广场”。如今改变成“和平广场”,也许其意义更为深厚。

      向南迈上几级石阶,缀有黑色字体的鹅卵石小径指向一座青砖楼体。楼体的东面一扇防盗铁门阻挡了我的脚步,铁门四周布满小窗,它们都是铁窗棂护着,透出一股肃杀之气。我沿着楼体向西转,来到一块不大的水泥地面广场,干净异常,连一片落叶都没有。广场正南我们看到了两块石碑,一块是黑底金色字,一块是黑底灰白色字体,上面主题写着:“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沿着乐道广场向西走,脚下的石子路用鹅卵石铺成“团结万岁”几个大字,直通集中营留下的一栋楼。

      楼中间的空场不算大,主楼的石阶向东西两边两个方向都可以通过。主楼楼体因为年代久远,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墙皮脱皮露肉,凹凸斑驳的样子引人喟叹。当年在日军的逼迫下,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可想而知有多么艰难。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不屈地生存下来,这让人心中肃然起敬。不仅为那时的人们,也为这里的抗战文化。

      虽然此时它们掩映在高楼古树中间,但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拾阶而上,进入主楼。现在的主楼依旧保持着旧时的模样,呈十字楼型。里面的房间狭小逼仄,间间相通。它们经过重新装饰,墙上挂着一幅幅图片,旁边的介绍文字让参观者能从老潍县一步步领略其风采。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纪录片中的几个镜头:一排排狭小的青砖房整齐地排列在那里,墙皮斑驳,成了岁月的痕迹。

      里面的历史一幕幕触目惊心,而那些感人的故事亦是不胜枚举。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如掏粪工张兴泰父子,在难民向他们求救时,他们不惧危险,毅然帮助难民传递信息,在帮助营救难民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磨灭的作用。

      主楼前空场的西侧,奥运短跑冠军利迪尔的雕塑像,他正以奔跑的姿势凝固成一道难以抹去的历史见证。凝视着他消瘦面颊上坚毅的笑意,挥动虎虎生风的双臂,向前跨越的步伐,他仿佛带动着周围众多人,积极面对困苦,心中充满希望,便会不屈不挠地迈步向前冲。他本来可以逃离集中营的苦难,但他选择留下,以乐观和积极感染大家,并在严苛的环境里为大家争取最大限度的生存条件,还自行编写教材,教导儿童。他最终在集中营中离世,但他用乐观积极向上的理念在历史中留下了永恒的瞬间。时间已经过去,但他那种奔跑的姿势仍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在震撼、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深深的钦佩。

      沿着楼北面西侧的石阶拾级而上,一扇扇旧窗紧闭着,楼内寂静无声,幽幽地透出冷森之气,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那股窒息的痛。

      再一次站在主楼的青色石阶之上,我近距离触摸着那一块块青色的泥砖,脚下的青石板磨损得厉害,满目疮痍。

      浓重的历史岁月掩映在青松翠竹间。一阵风儿吹过,我屏气凝神,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沧桑,那压迫的铁蹄也无法踏碎生的欲望。

      和平广场上矗立着纪念碑,阳光洒在碑体上,和平鸽绕碑而飞,象征着和平。碑座用青石堆砌,每一块青石上都刻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的名字,最小的仅有几个月大,最大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和平广场里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一群衣着舞服的老年人在此跳广场舞,他们的舞步轻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站在今天,回顾历史,我们深感活在当下社会的幸运与感激。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我这个人
        下一篇: 端午炸油糕

        标题:历史留下的痕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7617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杨静杨静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40229篇
      • 获得积分:1112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