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了。今天,孩子对我说:“妈妈,今年是我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了,你和爸爸要给我准备一个‘六一’大礼包。”想想孩子已经11周岁了,虽然每个“六一”都会给他准备些小礼物,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给她来个“六一”大礼包,不禁有点愧疚。于是我对孩子说:“好吧,你叫爸爸发50块钱过来,妈妈花50块钱,今年给你准备个100块的‘六一’大礼包。”
“六一”就是需要一个礼包,奖金?我哭笑不得,但也不能扫了孩子的兴致。或者,现在的儿童节,本来就不能用过去的方式去度过。
于是便带着孩子逛起了温州大学城的“商务中心”和“创荣广场”。今天的购物原则是:只要孩子喜欢,妈妈觉得不是太离谱就行。今天孩子异常快乐认真地挑选她喜欢的礼物,特别懂事。买到最后,多买了两块钱,她都觉得不好意思,从口袋里拿出她的两块零花钱,要还给我。
记得有一次她和我赌气,说以后要长在穷人家,就不用做作业了。当时没把我气晕过去,我说:“好,明天就给你实现。”今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长在穷人家,我爱你!”突然间我有点内疚又有点甜蜜。内疚的是,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否粗暴了点?甜蜜的是只要对孩子多用点温情,我的孩子会很懂事。
穷和富,孩子把自己假设的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学习和做作业,实在让我大惊失色。我们这个家庭并不豪富,为什么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呢?学习改变贫穷。生在穷人家就不用学习?这是怎样的道理!
我特别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她谈谈贫富,但我明白,那些贫富的东西,我也说不清,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我不知给孩子这100块钱,会不会让她有了“暴富”的想法,真的怕她把自己当成纨绔子弟。
“六一”,主题就是快乐,其他的就先不管了。送给孩子一份快乐,这是主题,希望她将来想到自己的“六一”会觉得有意思。这样说人生奠基的一块石头,我们不能拆去了孩子们的快乐基石。
我也想起了几十年前70后“我”的“六一”儿童节。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所以我没读过幼儿园,自然也没有“六一”儿童节的概念。但那时候我很快乐,每天跟着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去拔兔草,一起跳橡皮筋,一起“做戏”……读小学的时候,又在乡小的村校度过,似乎也没有过“六一”儿童节的印象。但是每到课间十分钟,便是我们的儿童节。我们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不亦乐乎。每个周末也是我和弟弟的儿童节。我们到鳌江的滩涂上去抓螃蟹,抓跳鱼,抓青蟹……在爸爸厂子的厨房里抓麻雀,空地上种玉米,种冬瓜,种丝瓜……
记得过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是小学五年级。那时候已经到乡小读书了。节日当天主要活动是游园,有猜灯谜,夹弹珠等活动。猜灯谜还行,但我的手很笨,夹弹珠就不行了。所以才得了可怜的两颗糖。所以记忆中的“六一”就是“两颗糖”。但我并没有那么想去过“六一”,因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很丰富,似乎天天过节。
初中和平师自然是不过“六一”的。
所以对“六一”我似乎没什么概念。
人生中最快乐的“六一”是在温州师范学院过的。大二时,也许是为摆脱成长的烦恼,我们中文系“学生会”居然组织过“六一”节,要求每个寝室准备一套花灯去参加游园活动。没想到70后的我们对此热情还挺高,一呼百应。
我们91(4)班314寝室才女颇多,大家商议了一下,觉得应该来个高雅的花灯。最后决定来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说干就干,寝室长一声令下,我们买回来一堆绿绿粉粉的皱纸,还有一大圈细铁丝。大家先用铁丝捏出荷花和荷叶的形状,然后把皱纸粘上去。在大家的努力下,荷叶和荷花都做好了。最后又买来许多白蜡烛,固定在花心里。点上蜡烛,还颇有“荷塘月色”的韵味。记得游园时,我们寝室的“荷塘月色”颇引人注目。
那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个“六一”,也许是对“六一”缺憾的弥补吧。
女儿今年11周岁,小学六年级。她和她的同学们似乎特别注重过“六一”。
从幼儿园开始,每年的儿童节每个孩子都要化好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是聚餐、游园和文艺汇演,热热闹闹地过一天,仪式感很足。到了温大附属学校,“六一”更是花样百出,双胞胎节,走红毯、聚餐、游园、文艺演出……仪式感更强了。孩子们更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只有这一天,他们才是公主和王子。脱下华服后,他们就只能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课间跳跳橡皮筋,做做游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今年双胞胎节服装已买好,昨晚孩子试穿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孩子,妈妈无能为力。但真的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方式过好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是一个快乐的符号,不一定孩子们在这一天才有无比的快乐。我常常想,我们大二也过了一个儿童节,看来,儿童节对于一个人是没有所谓的“最后”,只要童心在,快乐也在,随时都可以给自己一个特别的“六一”,无关年龄。
“六一”就是需要一个礼包,奖金?我哭笑不得,但也不能扫了孩子的兴致。或者,现在的儿童节,本来就不能用过去的方式去度过。
于是便带着孩子逛起了温州大学城的“商务中心”和“创荣广场”。今天的购物原则是:只要孩子喜欢,妈妈觉得不是太离谱就行。今天孩子异常快乐认真地挑选她喜欢的礼物,特别懂事。买到最后,多买了两块钱,她都觉得不好意思,从口袋里拿出她的两块零花钱,要还给我。
记得有一次她和我赌气,说以后要长在穷人家,就不用做作业了。当时没把我气晕过去,我说:“好,明天就给你实现。”今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长在穷人家,我爱你!”突然间我有点内疚又有点甜蜜。内疚的是,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否粗暴了点?甜蜜的是只要对孩子多用点温情,我的孩子会很懂事。
穷和富,孩子把自己假设的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学习和做作业,实在让我大惊失色。我们这个家庭并不豪富,为什么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呢?学习改变贫穷。生在穷人家就不用学习?这是怎样的道理!
我特别希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她谈谈贫富,但我明白,那些贫富的东西,我也说不清,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我不知给孩子这100块钱,会不会让她有了“暴富”的想法,真的怕她把自己当成纨绔子弟。
“六一”,主题就是快乐,其他的就先不管了。送给孩子一份快乐,这是主题,希望她将来想到自己的“六一”会觉得有意思。这样说人生奠基的一块石头,我们不能拆去了孩子们的快乐基石。
我也想起了几十年前70后“我”的“六一”儿童节。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所以我没读过幼儿园,自然也没有“六一”儿童节的概念。但那时候我很快乐,每天跟着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去拔兔草,一起跳橡皮筋,一起“做戏”……读小学的时候,又在乡小的村校度过,似乎也没有过“六一”儿童节的印象。但是每到课间十分钟,便是我们的儿童节。我们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不亦乐乎。每个周末也是我和弟弟的儿童节。我们到鳌江的滩涂上去抓螃蟹,抓跳鱼,抓青蟹……在爸爸厂子的厨房里抓麻雀,空地上种玉米,种冬瓜,种丝瓜……
记得过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是小学五年级。那时候已经到乡小读书了。节日当天主要活动是游园,有猜灯谜,夹弹珠等活动。猜灯谜还行,但我的手很笨,夹弹珠就不行了。所以才得了可怜的两颗糖。所以记忆中的“六一”就是“两颗糖”。但我并没有那么想去过“六一”,因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很丰富,似乎天天过节。
初中和平师自然是不过“六一”的。
所以对“六一”我似乎没什么概念。
人生中最快乐的“六一”是在温州师范学院过的。大二时,也许是为摆脱成长的烦恼,我们中文系“学生会”居然组织过“六一”节,要求每个寝室准备一套花灯去参加游园活动。没想到70后的我们对此热情还挺高,一呼百应。
我们91(4)班314寝室才女颇多,大家商议了一下,觉得应该来个高雅的花灯。最后决定来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说干就干,寝室长一声令下,我们买回来一堆绿绿粉粉的皱纸,还有一大圈细铁丝。大家先用铁丝捏出荷花和荷叶的形状,然后把皱纸粘上去。在大家的努力下,荷叶和荷花都做好了。最后又买来许多白蜡烛,固定在花心里。点上蜡烛,还颇有“荷塘月色”的韵味。记得游园时,我们寝室的“荷塘月色”颇引人注目。
那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个“六一”,也许是对“六一”缺憾的弥补吧。
女儿今年11周岁,小学六年级。她和她的同学们似乎特别注重过“六一”。
从幼儿园开始,每年的儿童节每个孩子都要化好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是聚餐、游园和文艺汇演,热热闹闹地过一天,仪式感很足。到了温大附属学校,“六一”更是花样百出,双胞胎节,走红毯、聚餐、游园、文艺演出……仪式感更强了。孩子们更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只有这一天,他们才是公主和王子。脱下华服后,他们就只能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课间跳跳橡皮筋,做做游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今年双胞胎节服装已买好,昨晚孩子试穿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孩子,妈妈无能为力。但真的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方式过好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是一个快乐的符号,不一定孩子们在这一天才有无比的快乐。我常常想,我们大二也过了一个儿童节,看来,儿童节对于一个人是没有所谓的“最后”,只要童心在,快乐也在,随时都可以给自己一个特别的“六一”,无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