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泗泾古镇采风时,除了解了古镇的概貌和历史文化名人外,古镇上别致的老宅同样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于是迈开步伐走近了它们。
据当地志愿者介绍知道,泗泾古镇的下塘风貌区有39处文物保护对象,除了名人马相伯故居、史量才故居等外,还对那些经不起风霜雨雪侵袭的老宅房屋进行了全面修复,经修复后的老宅已陆续迎客开放。在老街七层古塔附近的下塘街205号至211号三座连接的老宅已经成为古镇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它们是管氏宅、孙士林宅、程氏宅。这三座古宅都建于明清时期,是泗泾古镇上的文物保护点之一,简称“泗泾三宅”。
位于古镇的入口处的“泗泾三宅”,建在靠近河道水路交通方便的地方,住宅为当时的经商人所建。三宅的沿河岸还形成了一条二百多米长的沿河楼廊,行人在里面可以不受风霜雨雪的干扰和影响。这条沿河楼廊在清代时期就是松江地区重要的大米交易场所,三座古宅在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沿河古楼廊也是上海现存最长的沿河古楼廊。这些年来,三幢老宅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保护修缮与再利用开发设计。
为开发旅游资源,古镇有关管理部门用文化发展的方式,在保护修缮古建筑的同时引入文化产业,适当安置商业功能。于是对三宅许多地方的破损和各个方面进行了修复或重建。由于每座老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所以修缮不只是修修补补,还要根据史料还原它们的原样原貌,恢复历史的记忆。“泗泾三宅”是古镇大名鼎鼎的超越百年的老宅,三座老宅坐南朝北,南向临街,北向临河,这是上海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方式;传统的木结构院落式布局,两层楼建筑,双坡型式的黑色小青瓦屋面,除了某些地方的建筑有不同外,其它地方基本同属江南风格。
泗泾古镇下塘是上海解放后为数不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以三宅修复期间来不得有点滴差错,有经验的工匠门根据交大设计的图纸,尊重老屋本来的结构和面貌,所有的屋内和门窗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钉子,雕花的地方都由有经验的老师傅现场制作,所有的木柱墩、地砖、屋面小青瓦的铺设等,都是采用古法操作,油漆也采用了明火碳烧法,以延续明清老宅木质结构的风骨。门窗等经过这种方法油漆后几年不会褪色。
在经过历时三年的保护与修缮更新后,“泗泾三宅”面貌焕然一新,所以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叫做“三宅又一生”。意思就是古老的住宅被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它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终于获得了新生。
如今的“泗泾三宅”,每幢老屋的空间都被当地的文化人和手工艺者等,建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验作坊,以文化发展的方式面向大众,在室内设计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当地社区群众和游客喜爱的公共场所。如周末市集、亲子活动、尚书苑、戏曲表演等活动,让镇上的居民及游客走进其间。除了层层了解古镇历史传统文化外;就是通过举办展览、开放古建工艺作坊、茶馆等,吸引社区群众、学生,游客参加,获取建筑等有关知识,使三宅成为普及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的空间。在孙宅还建立了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招募镇内居民作为志愿者,加入文化遗产社群,通过实物和网络开展和游客群众面对面介绍并交流,通过介绍“泗泾三宅”的保护和修缮经过,使游客感受古老宅院所焕发出的时代生机,使参观者和游客深感不虚此行。
迎着金灿灿的阳光,我开始依秩走进老宅院,观赏在修复后它们的新生活力。站在修建一新的管宅前,只见白墙黛瓦,犹如有雪映着徽派式的墙上,眼前就像是挂起了一幅江南初春里的水彩画。抬起头来看,只见建于明代的管宅大门口一侧,修饰一新的墙上写有“南村映雪”四字。看到“南村映雪”四个字,我开始还以为是写的一句成语。其实不然,原来它是老宅内开的一家新华书店的店名,令人顿觉很有特色和创意。
这是一家在清代管氏老宅修复基础上改建成的当代新华书店。在志愿者的介绍中又知道,原来书店的名字是用了泗泾古镇上的两个历史故掌组合而成的。“南村”两字,就是取自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古镇筑的“南村草堂”前面二字而为;而“映雪”则是取元代藏书家孙道明于古镇建的“映雪斋”藏书屋的前面二字而为。聪明的泗泾人把古镇名人故居中的文字和文化浓重的屋名合成为一词。细嚼“南村映雪”的书店名,真觉得简朴中透着和美的雅趣,古朴中沉浸着素颜的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化创意和含金量。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会使古宅融合时代活起来。
走进“南村映雪”门,迎面就是一方庭院。空气中飘来缕缕书香和淡淡的咖啡香味。走近一室,见旁边又有一堂,屋内房屋设计有别有洞天之味。特别是古宅的第一、第二进,装饰的式样成了与文旅结合运作的实体店,“南村映雪”成了一家与其他地方挂牌不一般的新华书店。
细品,书店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大,面积大概只有10来平米,但布局很有特色。店内整合了现代新书店必备的创意要素,如阅读空间、艺术展览、新书介绍、文创销售、咖啡休闲等四大功能的空间彼此交错。这里书的门类齐全,有国内外文学集、诗词散文集、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等书,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给新修复的老宅注入了全新的书香活力。据介绍:特别是到了周末,来书店买书、翻阅和喝咖啡的人很多,特别是文学、科技、诗词类等的书籍,在这里成为了热门和畅销书。
书店的每一进的屋旁,都配置了庭院,而且庭院内都布满了各种雕塑和花草,使得“南村映雪”的意境更浓,想象力更丰富。可喜的是:书店的左右两侧都配有清静的阅览室,除了很有现代和古韵相融的书香味道,有的书屋还带着童话色彩,很适宜儿童少年在此购书阅读。也许在这样的屋里静读,能读出情趣和书的美味。
穿过书屋,就可以抵达宅院中间的庭院。只见院子里铺着白色的鹅卵石,地面中间有着青石板小道,旁边的盆景带还很有禅意,顿觉有清静寂定的心境之感。可见书店面向大众开放的环境布置很和谐。在这里,只要你跨进门,都有欢迎你的地方。回头,就会看到“新华书店”的字牌和一个红色的邮筒。再看老宅修复的那些建筑上的雕花木窗木门、白墙,就有移步换景之感。抬起头,仰读老宅留存至今的“慎修”牌匾,不禁使人回想起当年古镇众多书香门第的盛况。“南村映雪”,可以说是沪上最美的新华书店之一。
老宅第三进是和沿河建筑相融,这里是古镇社区艺术学院的文创教学实践基地,这里有区特有的十锦细锣鼓表演和学习传承基地。十锦细锣鼓表演,是上海泗泾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始于清代时期,距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泗泾十锦细锣鼓演奏时,当地的传承艺人一专多能,都要同时兼带几件乐器,交替演奏。十锦细锣鼓是演奏中的主要的乐器。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鼓面点板的着落处不同,从而敲出了不同的音色、音质。
特别是十锣梗的敲头可以勒上脱下,演奏时可以用槌的杆头敲奏,这一技巧为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2008年,十锦细锣鼓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每到节庆假日和文艺演出,泗泾十锦细锣鼓仍然是该地区内常见的登台形式。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化艺术魅力,为游客提供了它的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和认知途径。
沿河建筑廊内,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教学基地。这里的环境幽雅,像是绿树成荫和花草释香的花园,充满了诗意特色。如今“泗泾塘里燕归来,百年古宅又一生”的诗句,在年轻人口中己化为一个带有泗泾元素的卡通吉祥物——泾泾。据说此作品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的。管宅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以独特的魅力迈开大步,正在新时代古镇文化艺术传承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建于民国时期的孙氏宅院,位于“泗泾三宅”的中间。孙宅的空间都是单间组合而成。修缮后的孙宅沿河“骑楼”界面很有水乡特色,下雨也无需撑伞,成为泗泾的一大特色。值得一看。
老宅在修复整个过程中,根据古镇有关部门对老宅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的修旧如旧要求。经过修复后的孙宅沿老街的入口厅系挑高的斜屋架,很适合于挂牌匾;第二进为三开间,隔墙分为三个独立展厅,每个展厅穿斗式的构架之间有4块隔墙,可以各放一个构件,以及一副大型挂图;沿河的空间,通过打开隔墙,形成了一个三开间的大空间,这里可以放置和展出木构件并能悬挂起来。三个空间,由窄至宽,层层递进,最终将人引到河边长廊下,对着曾经的水上要道一览风光,成为修复后的一道很有创意的风景。
据介绍:孙氏老宅的主人孙士林,系民国初年定居泗泾的有名“徽商”,来到泗泾后,先做茶叶生意,后转至南北货生意。由于生意做得不错,没多久,他就在下塘街这里建起了孙氏宅。孙氏宅的空间和隔壁邻居的程宅和管宅基本一样,都是三进式。据说在当年,各地的货物运到泗泾塘这里卸下来,每天人来人往,而很会做生意的孙宅的主人就在沿下塘街开了一间南北货铺子,所以他的宅子成为了前店后宅的格局。这样,孙宅就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的人员交流的一个空间。因此从格局上来看,孙宅的第一进就是沿河的一进,第二进是堂屋楼房,第三进才是沿靠着老街的平房。这样的住宅格局有点与众不同。
怀着对古宅的探究之心,我走进了孙宅。如今,建于民国时期的孙氏宅院,己经成为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该校在这里定期举办讲座和有关文化活动。抬起头来,不仅可以观看墙上的各种图解展示,还可以用手轻轻触摸木各种古色古香的历史悠久的结构物件,用手轻轻触摸,仿佛能够和古代的能工巧匠和手艺人一起对话。老宅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泗泾古镇厚重的前世今生。抬眼,可看到展示的各种民居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等宣传古建筑修缮的有关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
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光与影结合的“泗泾之窗”也是泗泾建筑文化独特的风景。如今的程氏宅,己有社区安排入驻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乡音茶馆项目,成为了展示茶文化、茶艺表演等的活动基地。程氏古宅,如今通过修旧如旧,成了古镇上的一家特色茶馆,内设置了茶香清幽的茶文化空间,内含茶文化介绍、茶具展示、茶艺表演,琴道、香道、花道以及书画、菖蒲文化等的展示。成为了名声在外的“云间草堂清茶馆”。为古镇增添了一份休闲和富有情趣的地方。
修复的屋门上有块匾额,题有“月栖华明”。此四字也取自于泗泾名人、元末文学家陶宗仪的诗句“风月沼萍云影淡,月栖径竹露华明”的诗句。把诗句中的“月栖”和“华明”组合,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深邃寓意。月栖的寓意为:出尘脱俗、美轮美奂、意志坚定、自强不息;而华明两字的寓意为欣欣向荣。看到此组合的四字,就会自然想到泗泾的明天会更美更好。
茶室布置得诗意浓浓,茶室的空间中还有各种雕塑,如佛缘堂,各种古色古香的茶壶等,还有跨越世纪的茶艺品。这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都来自于数十年生长的木材,人坐在上面,很有儒雅的味道。这里的茶馆面向每一个人,喝茶用的茶具都被安静地覆盖放置,清洁卫生工作搞得很到位,让人看着既舒服又有宁静感。
这里每天前来喝茶的人除了古镇周围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各地的游客。茶香袅袅,空气中弥散着浓郁味道。在喝茶队伍中,有爱好唱沪剧和哼着小曲者,喝茶兴起时就会清唱一曲,如《为你打开一扇窗》等曲。
走进老宅深院,穿过暗自娴静的走廊,透过天井,能望见亮亮的一爿天。还能听到窗外风声在浅吟低唱,思绪不觉间就会浸染在斑驳的古老墙砖间。偶有穿着古代汉服的人在堂里踱步,活脱脱的一幅和美的古韵图。是的,昔日的程宅如今成为了很有特点的云间草堂,成为了泗泾充满乡音乡情的一处雅静的茶馆。这实在是泗泾人创设的业余生活的美好方式。
看毕“三宅又一生”,我看到了老宅被注入了新生命的活力后的容貌,它们融合了今古文化,唱响了古宅的变化和发展,是新时代迎合旅游发展的新的举措,我为它们的重生点赞。
除了以上三座著名老宅的新生,还有周坤生宅、杨氏宅、王雪堂宅、沈氏宅、张氏宅、盛树松宅等等,它们经过修复后,也开始走进时代发展的古宅队伍中,与“三宅一生”一样,融入了古镇发展的队伍中开店扬声,使它们成为一道传承古民居传统文化的、在旅游中看新时代发展的一道美丽风景!
夕阳西下,整个泗泾古镇被晚霞染红。在晚霞的映衬下,老街上的古塔和古宅民居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古镇风景图。千年泗泾古镇,在红绸般的晚霞中熠熠生辉!
据当地志愿者介绍知道,泗泾古镇的下塘风貌区有39处文物保护对象,除了名人马相伯故居、史量才故居等外,还对那些经不起风霜雨雪侵袭的老宅房屋进行了全面修复,经修复后的老宅已陆续迎客开放。在老街七层古塔附近的下塘街205号至211号三座连接的老宅已经成为古镇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它们是管氏宅、孙士林宅、程氏宅。这三座古宅都建于明清时期,是泗泾古镇上的文物保护点之一,简称“泗泾三宅”。
位于古镇的入口处的“泗泾三宅”,建在靠近河道水路交通方便的地方,住宅为当时的经商人所建。三宅的沿河岸还形成了一条二百多米长的沿河楼廊,行人在里面可以不受风霜雨雪的干扰和影响。这条沿河楼廊在清代时期就是松江地区重要的大米交易场所,三座古宅在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沿河古楼廊也是上海现存最长的沿河古楼廊。这些年来,三幢老宅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保护修缮与再利用开发设计。
为开发旅游资源,古镇有关管理部门用文化发展的方式,在保护修缮古建筑的同时引入文化产业,适当安置商业功能。于是对三宅许多地方的破损和各个方面进行了修复或重建。由于每座老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所以修缮不只是修修补补,还要根据史料还原它们的原样原貌,恢复历史的记忆。“泗泾三宅”是古镇大名鼎鼎的超越百年的老宅,三座老宅坐南朝北,南向临街,北向临河,这是上海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方式;传统的木结构院落式布局,两层楼建筑,双坡型式的黑色小青瓦屋面,除了某些地方的建筑有不同外,其它地方基本同属江南风格。
泗泾古镇下塘是上海解放后为数不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以三宅修复期间来不得有点滴差错,有经验的工匠门根据交大设计的图纸,尊重老屋本来的结构和面貌,所有的屋内和门窗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钉子,雕花的地方都由有经验的老师傅现场制作,所有的木柱墩、地砖、屋面小青瓦的铺设等,都是采用古法操作,油漆也采用了明火碳烧法,以延续明清老宅木质结构的风骨。门窗等经过这种方法油漆后几年不会褪色。
在经过历时三年的保护与修缮更新后,“泗泾三宅”面貌焕然一新,所以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叫做“三宅又一生”。意思就是古老的住宅被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它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终于获得了新生。
如今的“泗泾三宅”,每幢老屋的空间都被当地的文化人和手工艺者等,建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验作坊,以文化发展的方式面向大众,在室内设计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当地社区群众和游客喜爱的公共场所。如周末市集、亲子活动、尚书苑、戏曲表演等活动,让镇上的居民及游客走进其间。除了层层了解古镇历史传统文化外;就是通过举办展览、开放古建工艺作坊、茶馆等,吸引社区群众、学生,游客参加,获取建筑等有关知识,使三宅成为普及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的空间。在孙宅还建立了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招募镇内居民作为志愿者,加入文化遗产社群,通过实物和网络开展和游客群众面对面介绍并交流,通过介绍“泗泾三宅”的保护和修缮经过,使游客感受古老宅院所焕发出的时代生机,使参观者和游客深感不虚此行。
迎着金灿灿的阳光,我开始依秩走进老宅院,观赏在修复后它们的新生活力。站在修建一新的管宅前,只见白墙黛瓦,犹如有雪映着徽派式的墙上,眼前就像是挂起了一幅江南初春里的水彩画。抬起头来看,只见建于明代的管宅大门口一侧,修饰一新的墙上写有“南村映雪”四字。看到“南村映雪”四个字,我开始还以为是写的一句成语。其实不然,原来它是老宅内开的一家新华书店的店名,令人顿觉很有特色和创意。
这是一家在清代管氏老宅修复基础上改建成的当代新华书店。在志愿者的介绍中又知道,原来书店的名字是用了泗泾古镇上的两个历史故掌组合而成的。“南村”两字,就是取自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古镇筑的“南村草堂”前面二字而为;而“映雪”则是取元代藏书家孙道明于古镇建的“映雪斋”藏书屋的前面二字而为。聪明的泗泾人把古镇名人故居中的文字和文化浓重的屋名合成为一词。细嚼“南村映雪”的书店名,真觉得简朴中透着和美的雅趣,古朴中沉浸着素颜的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化创意和含金量。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会使古宅融合时代活起来。
走进“南村映雪”门,迎面就是一方庭院。空气中飘来缕缕书香和淡淡的咖啡香味。走近一室,见旁边又有一堂,屋内房屋设计有别有洞天之味。特别是古宅的第一、第二进,装饰的式样成了与文旅结合运作的实体店,“南村映雪”成了一家与其他地方挂牌不一般的新华书店。
细品,书店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大,面积大概只有10来平米,但布局很有特色。店内整合了现代新书店必备的创意要素,如阅读空间、艺术展览、新书介绍、文创销售、咖啡休闲等四大功能的空间彼此交错。这里书的门类齐全,有国内外文学集、诗词散文集、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等书,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给新修复的老宅注入了全新的书香活力。据介绍:特别是到了周末,来书店买书、翻阅和喝咖啡的人很多,特别是文学、科技、诗词类等的书籍,在这里成为了热门和畅销书。
书店的每一进的屋旁,都配置了庭院,而且庭院内都布满了各种雕塑和花草,使得“南村映雪”的意境更浓,想象力更丰富。可喜的是:书店的左右两侧都配有清静的阅览室,除了很有现代和古韵相融的书香味道,有的书屋还带着童话色彩,很适宜儿童少年在此购书阅读。也许在这样的屋里静读,能读出情趣和书的美味。
穿过书屋,就可以抵达宅院中间的庭院。只见院子里铺着白色的鹅卵石,地面中间有着青石板小道,旁边的盆景带还很有禅意,顿觉有清静寂定的心境之感。可见书店面向大众开放的环境布置很和谐。在这里,只要你跨进门,都有欢迎你的地方。回头,就会看到“新华书店”的字牌和一个红色的邮筒。再看老宅修复的那些建筑上的雕花木窗木门、白墙,就有移步换景之感。抬起头,仰读老宅留存至今的“慎修”牌匾,不禁使人回想起当年古镇众多书香门第的盛况。“南村映雪”,可以说是沪上最美的新华书店之一。
老宅第三进是和沿河建筑相融,这里是古镇社区艺术学院的文创教学实践基地,这里有区特有的十锦细锣鼓表演和学习传承基地。十锦细锣鼓表演,是上海泗泾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始于清代时期,距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泗泾十锦细锣鼓演奏时,当地的传承艺人一专多能,都要同时兼带几件乐器,交替演奏。十锦细锣鼓是演奏中的主要的乐器。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鼓面点板的着落处不同,从而敲出了不同的音色、音质。
特别是十锣梗的敲头可以勒上脱下,演奏时可以用槌的杆头敲奏,这一技巧为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2008年,十锦细锣鼓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每到节庆假日和文艺演出,泗泾十锦细锣鼓仍然是该地区内常见的登台形式。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化艺术魅力,为游客提供了它的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和认知途径。
沿河建筑廊内,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教学基地。这里的环境幽雅,像是绿树成荫和花草释香的花园,充满了诗意特色。如今“泗泾塘里燕归来,百年古宅又一生”的诗句,在年轻人口中己化为一个带有泗泾元素的卡通吉祥物——泾泾。据说此作品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的。管宅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以独特的魅力迈开大步,正在新时代古镇文化艺术传承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建于民国时期的孙氏宅院,位于“泗泾三宅”的中间。孙宅的空间都是单间组合而成。修缮后的孙宅沿河“骑楼”界面很有水乡特色,下雨也无需撑伞,成为泗泾的一大特色。值得一看。
老宅在修复整个过程中,根据古镇有关部门对老宅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的修旧如旧要求。经过修复后的孙宅沿老街的入口厅系挑高的斜屋架,很适合于挂牌匾;第二进为三开间,隔墙分为三个独立展厅,每个展厅穿斗式的构架之间有4块隔墙,可以各放一个构件,以及一副大型挂图;沿河的空间,通过打开隔墙,形成了一个三开间的大空间,这里可以放置和展出木构件并能悬挂起来。三个空间,由窄至宽,层层递进,最终将人引到河边长廊下,对着曾经的水上要道一览风光,成为修复后的一道很有创意的风景。
据介绍:孙氏老宅的主人孙士林,系民国初年定居泗泾的有名“徽商”,来到泗泾后,先做茶叶生意,后转至南北货生意。由于生意做得不错,没多久,他就在下塘街这里建起了孙氏宅。孙氏宅的空间和隔壁邻居的程宅和管宅基本一样,都是三进式。据说在当年,各地的货物运到泗泾塘这里卸下来,每天人来人往,而很会做生意的孙宅的主人就在沿下塘街开了一间南北货铺子,所以他的宅子成为了前店后宅的格局。这样,孙宅就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的人员交流的一个空间。因此从格局上来看,孙宅的第一进就是沿河的一进,第二进是堂屋楼房,第三进才是沿靠着老街的平房。这样的住宅格局有点与众不同。
怀着对古宅的探究之心,我走进了孙宅。如今,建于民国时期的孙氏宅院,己经成为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该校在这里定期举办讲座和有关文化活动。抬起头来,不仅可以观看墙上的各种图解展示,还可以用手轻轻触摸木各种古色古香的历史悠久的结构物件,用手轻轻触摸,仿佛能够和古代的能工巧匠和手艺人一起对话。老宅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泗泾古镇厚重的前世今生。抬眼,可看到展示的各种民居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等宣传古建筑修缮的有关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
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光与影结合的“泗泾之窗”也是泗泾建筑文化独特的风景。如今的程氏宅,己有社区安排入驻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乡音茶馆项目,成为了展示茶文化、茶艺表演等的活动基地。程氏古宅,如今通过修旧如旧,成了古镇上的一家特色茶馆,内设置了茶香清幽的茶文化空间,内含茶文化介绍、茶具展示、茶艺表演,琴道、香道、花道以及书画、菖蒲文化等的展示。成为了名声在外的“云间草堂清茶馆”。为古镇增添了一份休闲和富有情趣的地方。
修复的屋门上有块匾额,题有“月栖华明”。此四字也取自于泗泾名人、元末文学家陶宗仪的诗句“风月沼萍云影淡,月栖径竹露华明”的诗句。把诗句中的“月栖”和“华明”组合,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深邃寓意。月栖的寓意为:出尘脱俗、美轮美奂、意志坚定、自强不息;而华明两字的寓意为欣欣向荣。看到此组合的四字,就会自然想到泗泾的明天会更美更好。
茶室布置得诗意浓浓,茶室的空间中还有各种雕塑,如佛缘堂,各种古色古香的茶壶等,还有跨越世纪的茶艺品。这里的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都来自于数十年生长的木材,人坐在上面,很有儒雅的味道。这里的茶馆面向每一个人,喝茶用的茶具都被安静地覆盖放置,清洁卫生工作搞得很到位,让人看着既舒服又有宁静感。
这里每天前来喝茶的人除了古镇周围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各地的游客。茶香袅袅,空气中弥散着浓郁味道。在喝茶队伍中,有爱好唱沪剧和哼着小曲者,喝茶兴起时就会清唱一曲,如《为你打开一扇窗》等曲。
走进老宅深院,穿过暗自娴静的走廊,透过天井,能望见亮亮的一爿天。还能听到窗外风声在浅吟低唱,思绪不觉间就会浸染在斑驳的古老墙砖间。偶有穿着古代汉服的人在堂里踱步,活脱脱的一幅和美的古韵图。是的,昔日的程宅如今成为了很有特点的云间草堂,成为了泗泾充满乡音乡情的一处雅静的茶馆。这实在是泗泾人创设的业余生活的美好方式。
看毕“三宅又一生”,我看到了老宅被注入了新生命的活力后的容貌,它们融合了今古文化,唱响了古宅的变化和发展,是新时代迎合旅游发展的新的举措,我为它们的重生点赞。
除了以上三座著名老宅的新生,还有周坤生宅、杨氏宅、王雪堂宅、沈氏宅、张氏宅、盛树松宅等等,它们经过修复后,也开始走进时代发展的古宅队伍中,与“三宅一生”一样,融入了古镇发展的队伍中开店扬声,使它们成为一道传承古民居传统文化的、在旅游中看新时代发展的一道美丽风景!
夕阳西下,整个泗泾古镇被晚霞染红。在晚霞的映衬下,老街上的古塔和古宅民居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古镇风景图。千年泗泾古镇,在红绸般的晚霞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