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宁静·凡】唠唠家常饼的家常嗑(散文)

  • 作者:想飞的企鹅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1-15 02:39:15
  • 被阅读0
  •   

      “家常饼”,其实就是我们在家做的“烙饼”。我认为,这种饼之所以用“家常”二字冠之以名,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它受众人群太广的缘故。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家常饼里的“家常”二字,似乎蘸足了人间烟火的味道。

      以我肤浅的认知去理解,我们日常接触的东西里,但凡带有“家常”二字的,都和普通、俗气、上不了排场……等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迄今为止,有谁听说过“家常蒸羊羔”或“家常蒸熊掌”的吗?因此,我推断,家常饼应该不是从宫廷里传出来的食品。

      为了弄清家常饼的由来,我还特意“百度”了一下。在查阅过的资料里,我认为家常饼始于汉代,之后又从鲁中一带传到全国各地的说法相对靠谱一点儿。对于有人说家常饼的创始人是卖炊饼的武大郎之说,我本人是不太认同的。首先,武大郎卖的那个叫“炊饼”,不叫“烙饼”。因此,炊饼也就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家常饼”了。其次,如果武大郎是家常饼的创始人,那么,这种食物不是应该和他的结果一样,早就随着潘金莲那句“大郎,快起来把药喝了”销声匿迹了吗?还能传承到现在?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家常饼是从哪个年代而起、出自何人之手都不太重要,最最关键的是,家常饼不但好吃,而且做起来也特别简单就够了。

      除此之外,家常饼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特别抗时候(吃饱之后不容易饿)。正因如此,这种既追不到根也溯不出源的食物,就这样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无名无份”地受宠了若干年。

      实际上,烙饼只在饭店里叫家常饼,在馒头店里,它还有着一个既说不上雅、也算不上俗的名字——大饼,而且卖得还不贵,只需几块钱就能买一大张。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几乎所有人都很忙——忙老人、忙孩子、忙应酬、……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下班时就累得东倒西歪了,哪儿还有力气回家做饭呀!干脆,直接去路边店里买张大饼,到家后再弄上一两个可口的家常小菜儿,齐了。即简单又省事儿,不但经济而且还实惠。假如有兴致,再加上一盘五香花生米,找上几个老熟人儿,喝上二两小酒儿。推杯换盏间,唠上几句家常的磕儿,借着酒劲儿再吹上几句不上税的牛逼话,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忙来忙去的,无非不也就是忙活个吃喝拉撒嘛?除此之外,还能有啥?这就是咱一个小老百姓的真实生活,闲来无事时,拐弯抹角地图个“蒸蒸日上”(上面频繁用到“上”字),类似于故意把“福”字倒着贴,然后说是“福倒了”差不多的意思,有用没用不敢说,咱倒是落下个心理安慰不是。

      您还别说我上面说的这种吃法太简单了,不瞒您说,这种都算是复杂的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常饼还有更简单的做法呢!

      如果懒得弄菜,买大饼的时候,可以要求商家切成饼丝。这一点,您大可不必考虑钱财方面的浪费,因为商家也是平头百姓,只要顾客在他家花钱买大饼,他们都是心甘情愿地免费给切成饼丝的。回到家,简简单单剁上几刀白菜丝儿,和着饼丝一炒,齐活儿。切白菜时,完全不需要多好的刀工,宽点儿、窄点儿、长点儿、短点儿都无所谓,根本没必要纠结于此。如果有人说这样做出来的炒饼品相不好,大不了告诉他,这就是“家常炒饼”,对方也就无话可说了。往难听了说,一个普通小老百姓,连“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唐·刘禹锡《乌衣巷》)都算不上,哪儿有那么多的臭讲究呀!扒拉熟了就吃,只要能吃饱,不是凉的就挺好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是凉的又能怎样?我上学那会儿就经常吃凉烙饼。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跑校”(离开我们村去别的学校上学)了。

      古时候出征打仗,胜负勿论,最起码要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村迈村去读书(跑校)也是一样的,学习成绩好坏暂且不提,“粮草”必须到位。

      我去的那所学校离我家五公里路程,想要中午回家吃完饭再去上学,肯定是来不及的。所以,我的午饭必须想办法在学校解决。

      在学校解决?怎么解决?学校根本没有学生食堂,而且周边也没有卖饭的地方。老实说吧,别说没有卖饭的地方了,即便有,想要每天都花钱吃上一口热乎的午饭,对于我来说,那将是何等的奢侈呀!所以,我当年吃的午饭都是从家带去的。

      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别说没钱买饭了,就连我用的书包都是一个毛了边儿的军用单肩挎包,装上那几本书后就没有多大的剩余空间了。书包小,午饭带什么好呢?一个大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吧!思来想去,烙饼占用空间小,带烙饼不就行啦。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带的烙饼都是妈妈起大早做出来的,到了我吃中午饭的时候,基本上就凉透了。

      时至今日,每当我回想起吃凉烙饼的那段日子,总会想起我的妈妈,眼前便会浮现出她弯着腰烙烙饼的画面。

      我上学那会儿还没有“电饼铛”,都是在大柴锅里烙饼。

      柴锅烙饼对火候的要求高。火大了,做出来的饼不熟,还容易糊锅;火小了,烙出来的饼干巴巴的,不可口。

      我那时正处在“半大小子,吃败老子”的岁数,特能吃。再加上妈妈干活特别细致,她烙的饼,每个环节都是独自完成的。因此,我跑校那几年,每天的凌晨三点多钟,妈妈就要起来做饭了。

      那时候,妈妈才三十多岁,应该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特别希望每天睡到自然醒。可是,我居然剥夺了妈妈最最简单心愿。

      我初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妈妈似乎抑郁了,应该是长时间得不到好的睡眠造成的。我很内疚。如果她的付出,最终能换来我学富五车,她可能也不至于那样。可是,她的付出,我的知识没装进肚子多少,只是傻了吧唧地填满了一肚子的大饼。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当年不上学了,直接在家“摆烂”,妈妈是不是就不会生病?

      唉!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在正式上演着自己的角色。

      脑子里忽然传来我儿时的呼声:妈——饭做好了没有?我放学回来了。妈——我放学回来了,饭做好了没有?……

      没人回。

      我伤心,欲哭无泪。

      妈妈走了,走一年多了,永远地离开我了。她再也不会给我做烙饼了。

      我今生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烙饼了。

      我哭了,不想再往下唠家常饼的家常嗑了。

      我的今生,在“了”中了然。

      

    【审核人:站长】

        标题:【宁静·凡】唠唠家常饼的家常嗑(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3181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