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曾经很是动容。但,有些陪伴,不如不陪。
周一下午,女儿第一次去上书法课。五点左右去接她时,一推开门,看到桌子旁侧身坐着一位女士,起初以为是助教老师,随即这个猜测被推翻。因为她的头发蓬乱而花白,手边放着拇指粗细、约一米长的一根棍子,目光牢牢盯着面前的一个男孩,原来是一位陪着练习的妈妈。“笔要竖直!”“纸摊平,看你的皱起来了,咋写?!”“一个格里写七个横,看你写几个!”她时不时地叮嘱着,提醒着,呵斥着,校正着,俨然是教室里唯一的“老师”。
我看男孩,六七岁的模样,穿着和女儿同样的校服。脸上、胳膊上,全是各种造型的墨痕,孩子不安的扭动着,嘴巴里嘀嘀咕咕着。每写一两笔,就会听到妈妈的声音。这是什么感觉?突然,平地一惊雷:“能不能好好坐着,看你纸跑哪儿了?啪!”棍子敲打桌子的声音吓我一跳,我还没反应过来,见她儿子突然大口大口地、急促地喘气,胸脯一起一伏,很是吓人!旁边大一些的姑娘赶紧捂住男孩的两耳,看向这位妈妈:“妈妈,你能不能别再说弟弟了,看他成什么样子了?”
我原本不打算“管闲事儿”,终究是心疼那个男孩,也心疼这位陪伴的母亲,就插话了:“你家孩子是刚开始练吧?”“是的,一年级,看,根本坐不住!全凭看着才行!”她回应。我揣摩着语气提醒:“男孩子爱动,很正常,当妈的都希望孩子学啥都像模像样。其实你可以不坐旁边的,越看他,越生气,不如到时间再来接,让老师多辅导辅导!”她拔高了音量:“我也想出去逛街,可看他这样子,不看怎么行?”她并不认同我的观点。“可这样看到什么时候呢?大了还得靠自觉呀!”我有点着急。“我只看到三年级,以后不看了!”她继续说。我没再接话,心想:“这种监管下,三年级以后习惯就自动好了吗?……”看着粗粗的棍子,看着孩子左右摇晃,上窜下跳,我无语了!
想起《论语》中刚读到的一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对于从未觉知的家长,我表达再多似乎也是徒劳,她在自己的标准里表达着“关爱”,也进行着伤害。心疼孩子,也同情妈妈!
“妈妈,刚才你还没来时,她还拿棍子打那男孩儿的屁股了,好凶!幸好,她不是我的妈妈!我希望,下辈子她也不是我的妈妈!”从书法班回来的路上,女儿如是说。
我陷入了沉思,近几年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我,脑海里浮现一幅幅画面:有家长玩着手机,打着游戏,刷着抖音,却要求孩子在一侧心无旁骛地写字背书;不少大人端着架子,嫌孩子太幼稚,只是耳提面命;还有360度无死角无留白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充当“人肉监控器”,从不留白。像监督着练书法的那位妈妈。孩子怎么静心,怎么热爱?又有哪个孩子喜欢被全天候无死角地监控?哪个孩子喜欢父母在一旁唠唠叨叨?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得失。我想:我们需要学会当一个“树洞”。若孩子跟你诉说他们的烦恼,或者分享他们的喜悦,请你马上洗耳恭听,放下鼠标放下公文,放下一切自以为伟大的东西。在孩子还愿意吐露心声的时候选择倾听吧!别等有一天,即使你想听,他们已不说。
还有,请经常为孩子驻足鼓掌。因为,被赞美过的花儿,开得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