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习惯从文三十多年,每天必须研读报刊书籍,出手几篇文章。包括刚出手一篇杂文读书日记与一篇中央报刊言论稿件,再谈谈本文感悟。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王仙坛》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句》金盘摘下挂朱颗,红壳开时饮玉浆。(咏荔枝见《纪事》)其中,第一篇都是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内容,压根都想不到是自幼才智过人,林杰六岁写的上述诗词歌赋,同时精通书法棋艺,是真 “神童”无疑。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聪慧过人的“小神童”,年仅17岁便陨落了。读一读上述语文课本,我都替湖北郧西打造七夕地汗颜,包括十几年前,我市约请专家谈我们柳树林附近也是七夕之地,都很搞笑,根子都没读懂小学语文五年级唐·林杰《乞巧》。也就是说,我们成人连小学语文五年级诗词都读不懂,演绎闹剧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印象中,对方是襄阳文理学院教授,在奥华市里所有单位都安排笔杆子参加,市委宣传部要求签到,会后都热烈鼓掌,如今想想都是笑谈。道理很简单,无论我市,还是湖北郧西,假如七夕地在我们这里,小学语文课本都不会出现福建人唐·林杰《乞巧》内容,十三亿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读书孩子,为何我们都硬是要“掩耳盗铃”呢?!
“实事求是”是我党理论灵魂,既然我们执政党是马列主义政党,类似上述睁着两眼说瞎话,是否搞笑呢?!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小学语文课本最权威,说明福建一带,唐代的风行“七夕”文化,无疑海峡两岸都是“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地方。
至于《王仙坛》诗是林杰5岁那年跟随父亲来到王道士的法坛游玩,父亲间:“你能以所见之景写首诗吗?”林杰立即就吟出了这首《王仙坛》。第二年七月七日,军队中任职的父亲林肃领着林杰去拜见福州观察使唐扶。唐扶在官舍里接见了林家父子。只听庭院里笑语声声,原来唐家的姑娘在准备“乞巧”,6岁的林杰以‘乞巧”为题,提笔伏案,很快就写出了一首《乞巧》。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南朝梁·萧纲《七夕穿针诗》等,后代很多成年人写的《乞巧》,都超越不过6岁的林杰这首诗词歌赋。故才选入语文课本的。
杨绛先生说:“人生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世界是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不要在乎太多别人的说法,顾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善待自己。”研读语文课本,意识到17岁都病故的林杰都是没注意呵护身体健康啊!
伟人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海明威说:“幸福是简单的事物,比如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的细技末节。”问题现实社会,无法规避不喜欢的人,而如何包容不喜欢的人,与他们和谐相处才是提升我们修为的最佳途径。
人活着,很多事情真的不必较真,学会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清醒,小事糊涂,不大不小的事就难得糊涂。每一个修为不同,认知不同等,导致为人处世都无法一致。“求同存异”外,都是包容他人,否则都干扰我们心情,都会影响我们身体健康。
比如:很多人都是“屁股上悬挂一个镜子,光照别人,都是照不住自己。”台上一大排都是问题人,我们台下人不给他们鼓掌也无法演出这台戏剧。人生如戏,谢幕的时候都明白一切都是一个游戏而已,何必当真?!
谈及身体健康,这学问很深很深。比如:研究八年多,我感到还是没入门入道,无论太极拳养生气功术,还是游泳徒步形意拳等,甚至吃饭睡觉工作与生活,都涉及武术健身,到底一口气分几次呼吸,到底冬天一个猛子跳入汉江上岸如何盘活十二经脉,到底几点休息,几点起来锻炼身体,如此等等,缺乏研究,都是活一百多岁,也是糊涂蛋。
研究的话,都需要研读古今中外长寿人书籍,探究他们如何长寿的。比如:遇到讨厌的人,如何变坏为好?遇到生病,如何体育疗法治愈身体?遇到麻烦事,如何规避风险,如此等等,都靠自己,其他人,包括医生都靠不住气的。
文武都是相通的。比如:刚出手中央报刊稿件,都是读昆山公园群众热议城建焊把手,不让游客躺条椅子事件。我从法学与道德角度谈了谈看法。上次,刊《人民日报》也如此,都是码头打拳,看见空中雁南飞,也是谈谈看法,立刻刊出的。
城市文明创建,都在搞,问题类似上述城建焊把手,不让游客躺条椅子,或者公园树木钉钉子,不让习武者打树。或码头河里拉铁丝网不让群众游泳等等。看似都在执政为民,根根上存在违法乱纪之嫌。
如何文明执法,如何执政为民,又如何提升群众法制文明素养,学问很大,都离不开读书学习。假如大家小学语文都搞不住,谈何其他呢?因此,没事读读语文课本,很有必要。
作者简历:张俊杰,笔名千里汉江、红盾文秘战士。男,汉族,1971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1992年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参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线文秘工作;1998年在老河口市委从事组织科工作一年;1999年至今一直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线从事文秘工作。2003年取得自修武汉大学法学本科学历。迄今一直供职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市场监督局,曾被求是理论网、光明网、荆楚网、长城网等十大媒体评为特约时事评论员,网络媒体著名时政评论家。现为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