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李志清,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家庭妇女,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母亲出生在大集体时代孩子超多的家庭里。我姥姥一辈子没下地干过农活,一边生孩子一边照顾孩子,我姥爷一人靠着挣工分养活一家十二口人。那个大家庭贫穷的程度可想而知,全家虽然衣能遮体避寒,却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母亲在我三个姨姨六个舅舅中排行老二,注定了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母亲上小学三年级时,因家里揭不开锅而被迫停学。奉父母之命,她和我二舅推着板车南北二屯借粮食,尝尽了饥寒交迫和人情冷漠的滋味。好不容易渡过了难关,母亲却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权利,被留在家里帮衬。对于一个渴望求知的孩子来说,辍学是多么残忍的事啊!她恨自己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她怨父母偏心,在痛哭过千遍万遍之后,只好接受现实,忍受着各种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平等待遇。
母亲13岁,还是个孩子,就当上了生产队的猪倌儿。每天早早起床,蹚着露水放猪,割猪草,还要烀猪食喂猪。放猪可没有放牛羊那样轻松,猪的个体意识比较强,一般都各顾各的,不好管理,稍不注意就会跑丢了。母亲整天跟在一群猪屁股后面跑得跟个傻孩子似的。
母亲19岁时出落得如出水芙蓉,皮肤白皙,瓜子脸,丹凤眼,梳着两条油黑的麻花辫。年轻的母亲精明能干,当选为妇女主任。姥姥开始给母亲物色对象了,条件是只要能给500元彩礼就行。口风一出,媒人陆续就上门了,有上赶着给600彩礼的,还有上赶着给800彩礼的。母亲没文化却有主意,誓死抵抗包办婚姻。她嫌弃于大岁数大、张三窝囊、李四长得丑,看不上赵七不务正业、白六好吃懒做,偏偏爱上了家境贫寒的父亲。
父亲祖籍辽宁省,19岁那年全家七口逃荒至东北我的家乡安家落户。年轻的父亲大个挺拔,一表人才,为人老实本分。因为有文化,他21岁就当选为生产队副队长兼会计,成为村里众多小姑娘的追求对象。说来也是天赐良缘,身为生产队干部的母亲和父亲经常结伴去公社开会,一来二去他们互生情愫,自由恋爱了。
但是,因为500元彩礼那帮糊涂人差点棒打鸳鸯。奶奶家拿不出彩礼钱,全家上下都出来反对我父亲和母亲恋爱;姥姥家因为我奶奶家拿不出彩礼钱也是全家老小都不同意我母亲的选择。两家闹得相当不愉快,母亲夹在中间受尽了四老的白眼、冷落和众多兄弟姐妹的冷嘲热讽,导致我母亲吃药自杀未遂。我爷爷算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一看这俩人爱得死去活来的,是黄不了了,就找了我姥姥谈判。最终彩礼降到400元,我奶奶家砸锅卖铁凑足了200元先付给了我姥姥家,其余200元暂缓,以后慢慢给。之后不久,我姥姥因为心中不满,在一天傍晚将我母亲赶出家门。
我父亲23岁,我母亲21岁那年夏天喜结连理。没有择日,没有婚礼,没有喜服,借了一间破厢房,城里有两个亲戚凑钱给买了一对木头箱子,一个大镜子。父亲从生产队借了10元钱买了一口锅,一套被褥,两个饭碗。两个有情人过起清苦而又甜蜜的小日子。他们没有筷子,就用高粱秆当筷子;没有菜,就抱着饭碗光吃饭。成家两个月的时候,因为连雨天,小房子后墙堆了,屋子后半边棚塌在地上。父母没地方搬家,继续住着危房,我和妹妹就是在那种环境里出生的。好在父母恩爱有加,并肩作战,生活越来越好。土地承包到户第一年,我家就收入2000元,那时的2000元可不是小数目。接下来,我家每年的收入在屯里都是数一数二,很快就成了万元户,盖了新房。
我的母亲大人在六年里相继生了四个孩子,儿成双女成对。我们的六口之家的小院儿,里里外外都板板整整、井井有条。屯里人都夸我们家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夸我母亲是过日子好手。儿女双全的人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有福之人。记得小时候,村里有娶媳妇的人家都请母亲过去帮忙做新被褥,好酒好菜地招待着,讨个有儿有女的吉利兆头,另外还梦想着新讨的媳妇能像我母亲那样持家有方,今后的日子也像我们家一样蒸蒸日上。
我们家的日子之所以过得那么红火,主要归功于我的母亲,母亲有智慧又勤劳。她每天一起炕就将家里的各种事宜安排妥当,然后身体力行。别看她瘦小枯干,地里活、家务活、针线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记得小时候我家的活特别多,每天干完这样还有那样,今天干完明天还有,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春天刨茬子、倒粪、送粪,种地;夏天铲地、拔草、拉土、抹房顶、叉墙、看西瓜;秋天掰苞米、割谷子、割高粱,打场;冬天捡粪、捡树枝、搂柴火、割苇子;还有数不尽的家务:做饭,收拾屋子,打扫院子、喂猪鸡鸭鹅猫狗、放牛马羊。母亲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还要坐在炕上点灯熬油,纳鞋底、织毛衣、缝补衣服鞋袜等。为了这个家,母亲一天到晚不得闲,操碎了心。
母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够学,每每提起姥姥不供她上学的事,就会伤心欲绝,甚至涕泪横流。于是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四个孩子身上,鼓励我们好好学习,那可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个年代供四个孩子上学呀,多重的负担!当时同村同龄的孩子都上学,但他们几乎都半途而废,不是小学没念完,就是念完小学就拉倒,要么念完初中就完事。我家不同,母亲一直坚持让我们读书。当时村民愚昧,有人劝我父母说:男孩读书行,女孩子还读啥书,早晚是人家的人;还有人说:农家院的孩子读书有啥用,不如早点下来帮家里干活。父亲有些动摇了,学校一收学杂费他就生气。母亲则二话不说,低声下气地去左邻右舍借钱。她说:我家姑娘儿子都一样,读到哪供到哪,不能像我没文化。最终,我家供出了三个孩子,现在三个孩子吃皇粮。只有大弟弟叛逆,当年读到初二说啥也不念了。母亲曾因为他不爱上学伤透了脑筋,甚至软硬兼施,天天哭着走十几里路送他去上学。如今在家乡务农的大弟弟肠子都悔青了,但为时已晚,这也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
我上初三那年放寒假回家,一进屋,看见父亲和弟弟正在抹墙里子。里外屋找不到母亲,她去放羊了。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羊,舍不得花钱雇羊倌儿,平时父亲和大弟弟两人轮班放羊。傍晚时分,母亲穿得跟个男人似的跟在浓烟滚滚的羊群后面进了院子,吃力地背着个大大的羊兜子,压得肩膀斜斜的。我跑过去接她,母亲看见是我脸上笑开了花,但是我清楚地看见她那原本白皙的脸被寒风吹破了皮,渗着血丝,看上去生疼生疼的。接过那沉甸甸的兜子,里面是两只新下的羊羔子,“妈妈”叫着。母亲照常忙活着压井饮羊、喂羊羔子、填饲料等一些琐事。第二天,当我拿起羊鞭准备出门时,母亲将我推回屋里,命令地说:你得在家学习!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爱我们,但不溺爱我们,总是给我们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干。家里的每一样活计我们几乎都搭过手。有时候眼前实在没有什么活了,母亲会张罗去改造责任田。父亲生气地说母亲没活找活,父亲不去,她就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去。我也哭哭咧咧地抱怨:咱家咋总有干不完的活呢?我们把地里的土包运到低洼处;扣地中间碍事的榆树,一锹一锹挖土,再一下一下把露出的树根砍断,再把树连根扣出来,拽回家,截成一段一段当柴烧;挖地里长赖草的土,装到马车上运到别处,再装一车好土拉回来把坑填上。这么做达到改善土质的效果,地好收成自然就好。
母亲要强一辈子,办事向来雷厉风行,父亲则啥事都不慌不忙,稳如泰山。用母亲的话说她自己是“属穆桂英的----阵阵落不下”,用母亲的话说父亲是“坐下一溜坑,起来打冲锋”。性格上的差别使这对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有时候,拙嘴笨腮的父亲说不过伶牙俐齿的母亲就生气,父亲生气可不会装假,总是拿家里的什么东西出气,摔了东西之后就躺在炕上几天不吃也不喝,哄不好那种。母亲则抹着眼泪,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从小就佩服母亲这一点,遇事从来不愁,在她眼里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想想也真难为她了,要教导四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还要迁就脾气倔强、没有心眼的父亲。
记得一年秋季,我打电话回娘家,弟弟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秋收呢。母亲怕我担心,接过电话说就是割绿豆哈腰一起来头有点晕。我让她来城里医院看看,她坚持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过了半个月,听说她的病加重了。在我们几个子女的坚持下,母亲终于来看病了。那时候,我还不会开车,和母亲坐大客车去白城市地区医院。在XT室里,医生叫母亲不要动,叫我马上去取担架抬母亲进病房。母亲得的是脑出血,看医生的举动就知道严重程度。想想都后怕,一个脑出血病人还在起早贪黑地干农活,还能挤大客车,还能走着做各项检查,还耽误了那么久。可能是老天有眼,不忍心收走母亲这么好的人,经过一个月的疗养,母亲奇迹般痊愈了,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我们几个子女极力劝说下,父母把地承包出去,搬进城里,住着小楼,享起了清福。
没想到,父亲六十六岁那年就撇下我六十四岁的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失去挚爱,母亲的世界天塌地陷了,她整天病病恹恹的,一病就是几年,最终还是挺了过来。母亲依然坚持自己过日子,不想给我们任何一家添麻烦。如今,母亲已七十有二,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她冬天回城里猫冬,夏天去乡下种菜,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是,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在她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她不再那般快言快语,不再那般走路生风,不再那般勇敢果断。她经常糊里糊涂,丢三落四,说东忘西,反反复复,经常念叨自己老了不如当年了。她每天除了想念父亲,就是惦记我们几个,用邻居庞大爷的话说:你母亲三句话不离儿女。
说来惭愧,小时候我曾经因为家里没完没了的活计占据了我的童年时光而觉得缺少母爱,长大以后才领悟到其实母爱无时不在。母爱是寒冷时穿在身上的棉衣,是炎热时扇子扇在身上的凉爽,是出门时的牵挂,是成功时的忠告,是失败时的鼓励,是母亲和别人炫耀时的骄傲。如今,母爱化作了两鬓白发,化作了满脸沟壑,化作了絮絮叨叨,我真害怕它哪一天会化作一缕青烟。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母亲在家就在,有了母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奔头。愿岁月善待她老人家,让她的晚年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母亲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成家以后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的母亲,她坚强、智慧、勤劳,贤良,在我心中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优秀的女性。正是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才使我们从小就锻炼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磨练了顽强的意志,成就了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