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坐落在湘东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祖上是农民。我记忆中的童年是在冒着炊烟的偏僻山坳里长大的,家乡的秀美山水,那里留下的家风世俗,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也一直伴随影响我的一生。
父亲没有念过多少书,但在村里当生产队长10多年,直到60岁“退休”。父亲当年的确凭着敏锐的思考,精打细算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和清正廉洁的自律尽职尽责干好生产队长这个工作。父亲虽然作为“一队之长”,却从未有为家庭谋取一己私利,才取得村民的信任,一直兢兢业业当好生产队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模范队长”。
父亲工作中的那股劲头在方圆几十里村庄是出了名的,他做事处处以身作则,总是忙前忙后,每次“开工”都是第一个提前干活,“收工”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他做人干干净净,一直秉承公正、廉洁办事原则,对家属子女管教甚严,绝不允许利用他的“特权”占用公家一点便宜或好处。
有一件事总是令人难忘的。父亲当上队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父亲动员村民,克服困难,举全村之财力、物力,专注修路。当时修建公路困难重重,父亲凭着一番不服输的干劲,用了三年时间,建设了一条村级公路,打通了“外面”的世界,也打通了祖祖代代与外界的隔绝。当时我只有六、七岁,正在上小学,每天走的就是这条蜿蜒的小山路。我是家中的满崽,父亲中年得子,可谓父亲的“掌上明珠”。然而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对我有过任何特殊的照顾,哪怕就是带我到村上吃顿饭也从没有过。村上每天修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每天吃饭的人不少。有一次,我嘴馋想打打牙祭,试图跟在父亲身后,想混顿饭吃,结果被父亲当场呵斥,他一边牵着我的手,一边把我带到屋外偏角的旮旯处,硬是叫人把我“哄”回了家,弄得我与美味大餐失之交臂。晚上回家时,父亲还不放过,再一次狠狠地教育了我一番:“我是队长,不能没有规矩,我不能带头允许自己的孩子吃公家的饭。如果我今天把你宠坏了,以后等你长大了就会没有规矩,甚至还会犯错。”父亲说的规矩,画的红线,至今犹言在耳,让我牢记于心,时时警醒我把“规矩”“红线”意识和不贪私利作为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这一件事对我影响极大,不仅成为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还为我的人生留下了宝贵财富。
母亲一生诚实劳动,勤俭节约,操劳一生,一共养育了6个儿女。母亲常说做人踏实、诚恳,持家要勤俭,生活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那年月,本来物质匮乏,但一家人勤奋劳动,和和睦睦,日子过得津津有味。当时家里一穷二白,但母亲依靠勤劳的双手,克服困难把我们6个儿女都送进了学校。
母亲不允许我们吃饭时有饭粒掉在桌上,不准浪费粮食。母亲招待客人很大方。她常说,待人要友善,帮助有困难的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帮助。我小时候,有外地人逃荒到村里讨饭,母亲每次都会用米格子量一格米打发。母亲这些小小的善举在我童年的生活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母亲虽然说不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大道理,但她用勤奋、诚实劳动等一系列言传身教,为我们诠释了诚恳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读小学一年级时,不小心从柜子里“偷”了2元钱(那时2元钱挺值钱的)买扑克牌玩。放学时,哥哥告诉我回家准会挨一顿痛打。回家路上,我一路担惊受怕,没想到回家后,我只是被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她的手打在我身上似乎软绵无力。当晚,我面壁思过,站了半个小时,歪歪扭扭写了保证书。从此我再也不敢造次。原来母亲并不在乎“棍棒”教育这一套,更注重从心理上感化、教育我。我至今想起那次经历,想起那晚母亲说的“诚实做人,干净做事”的道理,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参加工作以来,时刻以父母的教诲和言传身教为警醒,坚持做到诚实做人,规矩做事,勤奋劳动,绝不允许自己占用公家的东西或接收别人的物质回报,并以此作为自己“修身”“齐家”的信条。父母传承下来的这些朴实家风,无疑是我信奉的一条铁律。
苍天不负苦心人。正是我十年如一日,默默辛勤付出,心无旁骛,诚实劳动,无私奉献,2007年我从驾驶岗位调入机关从事管理工作。虽然我不是处于领导岗位,但难免还是有人找我办事。平时,我乐意帮助一些同事、老乡,但我遵循一条铁律:坚持“原则”办事,不索取回报,违背“原则”的事,我绝不会帮忙。有人说我不近人情,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把我称做“异类”。我以从不接收请吃、收礼这套俗气媚举为荣,在自己“出版”的小册子《心在路上》,毫不客气地把自己惯以“异类”相称。
我开公交车时,总是秉着关爱的理念服务乘客,尤其对老年乘客格外小心照顾,提供无私的帮助,多次得到乘客的表扬。我从事机关工作时,一直坚持公正、廉洁、诚实、奉献的美德,扎实工作,无怨无悔。我一生耕耘在平凡岗位,始终坚守父母画的“规矩”“红线”,坚决做到不能逾越的底线,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传承守护一份心灵慰藉。
父亲和母亲虽然已故多年,但父亲公正、清廉、坚毅的责任精神,母亲勤俭、善良、诚实的朴实家风,潜移默化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伴我走向成熟,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