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都江堰见闻

  • 作者:糖果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2-13 12:25:54
  • 被阅读0
  •   今年到成都旅游,有幸见到都江堰。进入都江堰公园,道路两边竖立的12座铜像,是李冰之后继任蜀守或者对都江堰有过贡献的人,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一同名垂青史。

      都江堰是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为岷江分洪,从而引江水入川,灌溉成都平原。这么多年过去了,都江堰江水清冽,一直灌溉成都平原,惠及民生,成就了天府之国。俗语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可见都江堰的神奇功效。

      我们通过一座索桥,人的身体随着索桥的晃动而晃动。桥下没有水,过了索桥便到了第一个景点——宝瓶口。导游解说,索桥下面的河道是泄洪的,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通过索桥下的河道流入外江,保证水量足够下游灌溉。

      导游指着前面的山。给我们介绍说,前面是宝瓶口,保平安的意思。原来是当年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为“宝瓶口”,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

      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防洪的作用。

      控制流沙,保证四川平原旱涝保收,这是多么高明的治水工程!《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

      随后我们来到了飞沙堰。飞沙堰属于外江一道低矮堰坝,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内江水流在飞沙堰形成漩涡,水中大量沙石被漩涡甩入飞沙堰,少量沙石在回水窝沉淀。每年由河工清理至卧铁处,有效防止沙泥淤积导致河流溃堤。

      都江堰第三处景点是鱼嘴。到了鱼嘴,都江堰的四六分水功能更加分明,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岷江,枯水季节,内江河床低于外江,鱼嘴分水堤将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保证灌区的用水量。洪水季节,岷江水位升高,水流变直,外江修建较宽六成水流入外江,四成水流入内江。因季节不同,自动调节内外江水流量。利用鱼嘴上游河道弯道离心力原理进行第一次排沙,大约80%沙石从鱼嘴排入外江。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任务,而且在洪水或枯水季节,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流入内江的水,形成汹涌澎湃之势,流入外江的水也是水流湍急,滚滚流向。

      我们伫立鱼嘴很久,放眼滚滚滔滔的江水,你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杜甫有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在那个时代,科技并不发达,开山引水是多么艰难的工程。李冰及其继任者,薪火相传,保持江水足够灌溉成都平原。水流量大了,下游就会发生洪灾,水流量少了就会发生旱灾。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如何做到的?进入都江堰公园,你会看到有一处蘑菇状的景点保存着四根卧铁,是仿制品,历代官员维护都江堰清淤时卧铁是标志,浅了,下游得不到足够的水流量,便会发生旱灾;深了,下游便会发生洪灾。不深不浅,清淤到卧铁,始终保持水的流量足够灌溉成都平原。这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都江堰的建造者们李冰父子及继任者们都具有上善若水的品格,为民造福,不计个人名利!“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民,是我们奋斗的宗旨。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宗旨。

    【审核人:站长】

        标题:都江堰见闻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22988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糖果糖果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篇
      • 获得积分:48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