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杯都是好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而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百草经》中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乃“茶”也,是说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取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唐代医书《本草拾遗》中也有“诸药为各药之药,茶为万药之药”的说法。
茶成为饮品,便是隋唐时候的事了。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盛行茶宴,对茶叶、茶具、水的选择,对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的考虑都十分讲究。茶再也不是简单的一杯止渴的水了,开始有了文化的内涵。
公元758年左右,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的《茶经》问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可谓是“茶叶百科全书”。随后直至清末,包括茶法、茶谱、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话等在内的有关茶叶与茶文化的专著达100多种,有关茶、茶叶、茶文化的诗歌、散文、记事更是不计其数。从隋唐到明清,茶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七大生活要素之一。
茶被人们利用的方式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药用,到两汉魏晋时期的食用,再到唐代以后普遍的饮用。把鲜叶加工成干茶贮存起来备用,想喝的时候便泡上一壶,差不多是明代的事了。那时已和现在一样,抓点干茶叶,倒上沸水,分分钟就是一杯好茶了。
如今,随着茶的发展,茶的品种非常繁多,从加工工艺、产品特性上就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等,其中绿茶又可以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而炒青绿茶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眉茶、珠茶、细嫩炒青、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
茶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文化生活已离不开茶。中国人之茶,西方人之咖啡,都俨然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代表,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政治家眼里,茶是清风廉洁的体现;在文人眼里,茶是清心寡欲的情怀;在修行人眼里,茶是禅定入静的圣品;在普通大众眼里,茶是安稳生活的寄托。世间能让人人喜而爱之的,唯有茶。
我不懂茶,也不会品茶,生活里常常遇上什么茶就喝什么茶,从不讲究,却也觉得杯杯都是好茶。小时候,没见过茶,渴了就直接用瓢舀缸里面的生水喝。母亲看见了就会对我吼:“有开水不喝喝冷水,一会又说肚子疼!”
记忆中,外公带我到镇上喝过几回茶,露天的,有几张大桌子,每张桌子配有四条长凳,茶是泡好了的,装在硕大的瓷茶壶里,客人自己倒在大碗里喝,一毛钱可以喝上大半天。那时的大碗茶是什么味道,我早已记不得了,只记得喝茶人个个都是一副陶醉的样子。
时隔数年,当年喝茶的人早已不见了。我小时候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我常常在喝茶时想起他们。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是的,人世间的事情从来都是这样更替变化的,来来往往的时日便形成了古今。如今,茶还在,人已远,可谁也没有办法。
道家崇尚自然,道家哲学里把人一生的经历过程浓缩于一杯茶水之中。刚刚沏泡的头道茶水的浑浊,恰如少年时期的涉世茫然;二道茶水的浓浓青涩苦味,恰如青壮年时的打拼艰辛;三道茶水的滋润甘甜,恰如人到中年后的丰满与成熟;四道茶水的清新淡雅,恰如人生步入老年时期的闲适与平静。我不懂“道”,但我知道,人生这四杯“茶”,杯杯都是好茶。
佛家认为“禅茶一味”,赵州和尚当年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这十六字来概述这段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那杯“赵州茶”,千百年以来,也度化了无数学人。
是的,人生不就是一杯茶吗?苦也好,甜也好;浓也好,淡也好;沉也好,浮也好;暖也好,凉也好;满也好,空也好;拿起也好,放下也好。
杯杯都是好茶,杯杯都有滋味。
苦味之茶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极少喝茶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油吃得比较少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喝茶的习惯和那份特有的心境,感觉渴的时候,常常一杯白开水完事。偶尔泡一杯茶,也是不讲究茶叶好坏与贵贱的,对于我来说,茶似乎都是一个味——苦,就像酒都是辣味一样。
前段时间,办公室同事给了我一小包简装的西湖龙井茶,叫“外婆坑”。这名字很是好听,极有画面感,仿佛让人看到了外婆家屋后的那一片坑洼地一样。
在父亲很小的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去世了,所以我从小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小时候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看到这个茶,真的让人想起了慈祥的、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的外婆。
拆开包装泡了一杯,品尝了一口,有一种浓厚的苦涩味道,细细品味,却又有一丝丝的甘甜。
酸甜苦辣咸五味当中,我们最不喜欢的感受当是苦味,所以饮食中人们也以苦味食之最少,茶便算是个特例了。但包括茶在内,苦味的东西对人体的作用非同小可。苦能清热泻火,苦能解湿除燥,苦能提神醒脑,苦能调节神经。生活中,苦代表着我们遇到的挫折、痛苦与磨难,这种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历练,却正是救助我们的一剂良药,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得以健康、平衡地生存。
还记得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差点没活过来,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打了不少针,也吃了不少药。以至于到今天,对于打针的疼痛及药的苦味,我依然记忆犹新,仿佛还在昨天一样。
为了让我能承受那些苦得要命的大白药,母亲可谓用心良苦。她托人从镇上买回了一大袋平日里绝对不会买的桂圆干,每次吃药时,便拿出几颗,剥去壳,除去核,把药包在桂圆肉里,“诱惑”着我成功吞下。现在看来,也许正是曾经的那些苦难的经历与感受,造就了我们现在的这颗比较柔软的心,而正是这颗柔软的心,才让我们能如此安详地生活。
十多年前,我给小女取名“小茶”,很多人觉得这名字有点奇怪,仿佛能令人想到一片柔弱的小树叶。
字音与字形上的考虑姑且不说,字义上,“茶”有百义,犹如百味人生。而我更侧重于当中“苦”义,“清苦”乃是茶之本色,亦是人生之本色。取名“小茶”,我只是希望她将来能从“小”字中看到生活之平凡,从“茶”字中看到生命之清苦。纷繁的人世间,人喜欢大,我独喜小;人喜欢甜,我偏喜苦。
我觉得,一个缺少苦难感受的人,很难生起悲悯万物的真心,很难付诸扶弱救难的行动,很难收获美满轻盈的体验,很难成就健全圆满的人生。
茶是极有灵性的。茶叶被人采摘离开茶树之后,晒、炒、揉、焙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过程,乃是其经历的由生到死的一次次磨难与考验。泡茶时,在与开水交融的一瞬间,茶又起死回生,展现出自己最真实、最美好的状态,让懂茶之人如痴如醉。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其实,茶亦如人生。人生有“三味”:一曰清苦,二曰甘冽,三曰回味,茶也有此“三味”。静下心来品一回茶,便能体悟人生这“三味”。
清苦,是茶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也是人生的真味、生命的真味。正是因为清苦,茶才如此意味深长,让人回味不尽。入口为苦,苦中有甜,甜里带香,这便是茶。识得茶之苦味,才知生活之甜,方得生命之香。
一壶茶
快下班时,同事送过来一壶茶说:“我有点事先走了,这壶茶刚泡的,你喝吧。”我晚上本来就是计划要推迟一点走的,要赶时间帮朋友校对一本书稿,所以正好用得上,于是欢喜接受了,这样也省得一壶好茶白白浪费了。
其实我晚上是极少喝茶的,只要一喝,到半夜都睡不着,而且这些年来屡试不爽。但一壶好茶摆在面前,加上要改稿子,心里也想着“好茶+美文”也算是一个“美好”的组合吧,便顾不了那么多了。
一边修改文稿,一边喝茶,从六点到十点,四个小时里我喝了五六大杯茶,硬是把一壶茶喝清汤了,一点也没浪费。
走出办公室,骑着单车,在回去的路上,我还觉得神清气爽,夏天夜里的风,让人很舒服。也不知道究竟是好茶还是好文章,让人如此轻松、兴奋、自在。
回到家,已经夜里十一点钟了。洗洗弄弄,十二点躺下了,准备安心睡觉,可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脑子里清醒极了,比白天还要清醒,我想这一定是那壶好茶起作用了。
一会儿东想西想,一会儿极力不想,无论怎样,就是没有睡意。好在也没有什么担忧的,心想:清醒就清醒吧,哪怕清醒一夜,天亮了又如何?干脆一股脑地回想起儿时那些有趣的事情。清醒之下,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如此几个小时都没有一丁点睡意,一股尿意倒来了,于是我蹑手蹑脚地爬起来,悄悄地走到卫生间,痛快地撒了一大泡尿。我想,茶是利尿的。
十年前,我和一位朋友中途从包厢里出来,并排站在饭店公共卫生间的小便池尿尿时,我对朋友说:“你可知道,今天我们能如此顺畅地尿尿,是多么的幸福而值得欣慰与珍惜啊!”朋友一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又补充了一句:“多少人不能像我们这样顺畅而自由地尿尿了!”
我又想到了那壶好茶,前后几个小时的时间,一壶茶,一泡尿,本无分别,彼此而已。
我再次安静地躺在床上,瞄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知道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轻松之后,这次我居然一会儿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觉睡到六点半闹钟响起的时候。
早晨在骑行上班的路上,我在想:昨晚我得到了一壶好茶,得到了几个小时的清爽,又为此失去了几个小时的睡眠,又因此想起了诸多美好的往事,我这究竟是得还是失呢?
这明明是有得有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啊。而实际上,于我而言,茶已经没了,觉也睡了,现在又和往常一样,骑行在路上,新的一天开始了,哪来的得失呢?
到了办公室,我将茶壶的茶叶渣倒去,将茶壶清洗干净。故事到此结束了,在记录完这个生活片段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在想着得与失之间的关系。尘世中,得与失,犹如莲之花果,一直同时存在,无一例外。
当年拼命读书得以居住城市,却几乎失去了幽静的乡野和村庄;一路走来,一直渴望长大、成熟,却一天天地失去了天真、青春,乃至健康;如今努力奋斗得到了一点点虚荣,却越来越失去了大片大片的自我……好在失去的同时也在真真切切地得到:仗义疏财,得以人心;淡泊名利,得以安心;清心寡欲,得到静心……
我又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位老法师说的那段语重心长的话:“你们给我什么,我都不要,因为我晓得一样也带不走。得到,绝对没有一丝毫挂念的心;失掉,也不会有一丝毫后悔的心。为什么?带不去,不是自己的。”细想起来,仍觉得振聋发聩啊。
不过是一壶茶的事,我想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