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凭着“江苏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我穿过碎石铺设的小弄,来到常熟翁府前7号,走进“江苏省苏州地区师范学校” 苏州地区大专班。
校园内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新鲜、好奇。开学后的第一个假期是国庆节,离开老家还不到1个月。“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距校也就3至5里,借用这个时节去领略她的风采,何乐而不为。尽管海拨只有200多米,对于第一次见到真山的我,还是感到那么地高大、雄壮。山高我为峰的征服感,瞬间曝发。满山的松柏间,有多条通道,经过亲身的穿越,体会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目睹了言子墓、剑门、兴福寺的芳容,一下子就被“吴文化第一山”的魅力深深打动。吃了“叫化鸡”,知晓鸡还可以这样做,多么地鲜美可口,舌尖上的味蕾被叫化鸡俘虏。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7个人一间的学生宿舍,将我和来自昆山、吴县、张家港、无锡、江阴的同学变为宿友。床分上下铺,我睡靠窗的上铺,利用转弯的两面墙壁,开始了每周背诵一二首唐诗或宋词的业余生活。或抄写于纸条上,或涂贴于墙壁上,一个学期下来,已能背诵近百首。花绿的纸张,长短不一的诗词,成为小天地的一道风景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知道,这是鼓励学习的好方法。在校期间,何止能背三百首,但自作诗词还是癞蛤蟆要吃天鹅肉——想得美。可是,在潜移默化中,确实给人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多年后,当中央电视台播放诗词大赛时,不由自主地观看比赛,就是当年养成的兴趣。
拥有一张校园内的照片,是每个同学的心愿。来自无锡的费同学,恰好有部海鸥牌照相机,在他的召集下,同学们来到由虞山黄石叠成的假山处,在其一二三的口令下,大家表情满满,想让自已的形象,定格在瞬间。看到费同学上胶卷,按快门,感到很是了不起。第二天,费同学说昨天拍的照,不小心被曝光了,照片都没用了。当时,大家也不懂是怎么会事,只感到有些遗憾。过一段时间才知道,当初费同学也是刚会摆弄相机,根本没有把胶卷卷上,浪费了大家的表情。幸亏后来又拍了几次,总算留有校园内的倩影。但费同学拍空照,成为同学间的饭后谈资。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大学生,一部手机可以神舟行,绝对想象不出我们当年的窘迫。
上学期间,适逢校园歌曲、迪斯科舞流行。对年轻的学子们有着无比的吸应力。一个周末的上午,十来位男女同学,在虞山脚下,找了一块空地,尽情地玩了起来。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将明天描绘得让人动心: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创造这奇迹,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伴隨着欢快的音乐,大家扭起身体,跳起了迪斯科,一曲又一曲,累了渴了,就一起喝酒庆祝,一起抽烟放松,淋漓尽致,欢畅一场。这此活动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耳中,在班会上提出了批评,警告以后不允许发生类似事件。由此可见,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要经过多少的周折,才能被人们接受,思想解放是个认知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0人一桌,拼桌用餐,是就学时的一大特点。我作为生活委员,每月都要去总务处,统一领取全班同学的饭菜票,再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中,凭票用餐。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食量都大。男女同学发同样的票,而男女同学用餐量不同,为此把有限的女同学,分散到每个餐桌中,便于平衡食量,尽可能地满足男同学的需要。这样的方式,保持了一个学年,同学间又多了个吃饭的同桌。多年后,同学们回想起那段经历,感到有趣又有味。
美好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在那优雅的环境里,同学们接受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多地见识了精彩的外部世界,带着结实的翅膀,劳燕纷飞到新的岗位,开启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