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毛小平:民俗专栏(15) 卖花线

  • 作者:毛小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10-07 04:31:16
  • 被阅读0
  •   卖花线这一手工行当,虽算不得古老,但也历史悠久。这是门女工手艺,属传女不传男的家族传承。卖花线一般是母女或姊妹出门售卖,她们是外乡人,在售卖花线时,要唱凤阳花鼓调,我们这称她们为“凤阳婆”。她们所售的花丝线是七彩线,红橙黄绿青蓝紫色俱全。凤阳婆所售的花线,服务对象是大姑娘、小媳妇做手工之用。小户人家的姑娘,用花线针织袜底、痰夹、肚兜和家人衣物的缝补;大户人家的姑娘除这些手工外,会用花线绣花,所以,卖花线这行当是很好的营生活计。

      两个卖花线的女人走街串巷进行花线售卖,她们叫卖方式很特别,以唱曲形式进行售卖:卖,卖花线,花线谁要买哟嗬;我家嘀,花线哟,最呀最鲜艳。另外一人有用凤阳花鼓击打节拍,有用十梭形竹板敲打节奏。人们听到卖花线的唱曲声,需要的人家会出来应声:诶,卖花线咯,过来我看下,花线好啵?她们走进门去,把布袋里的花线拿些出来,放在桌上供买家挑选。女主家拿起花线认真地摸着,拉着,这是为了验证花线的品像、柔软度和韧性。卖花线的俩人任由买主挑选,不管买家提出与花线有关的任何问题,她们都用唱曲的方式回答。所唱的内容除回答外,还会作出自我介绍,所介绍的内容大致是:东家老板娘,你听我来说,你心灵手也巧,是个贤惠人;儿女都孝顺,夫妻恩爱家业兴,不像我,异乡漂泊的人;别的营生我不会,只会卖花线……。以前,丝线是女工居家的必需品,所以,卖花线这行当的营生十分走翘。

      民间有句谚语:女人似韭菜,撒在哪,长在哪。卖花线的女人家,在家乡遇到什么灾难时,靠女身不能安身立命,维持生计了,会无奈地远走他乡,异地而婚。俗话说:匍熟不匍生。她们会去以前卖花线的地方寻求生路,毕竟人面熟悉,风俗习惯也知晓一些。我们这以前就有卖花线的女人下嫁过来。她们有自己下嫁的准则要求;一不进豪门当妾做小,二不嫁好吃懒做纨绔子弟。我们这现在还会提起这么一句话:凤阳婆,有头脑,不做妾、不当小,嫁个勤俭善良就刚刚好。因为制作花线这门手艺是传女不传男,女人就要外出做花线买卖。因此,她们自幼会学习武艺防身,因是家传武艺,个个都身手了得。嫁在他乡的“凤阳婆”不会轻易显露功夫,更不会仗艺欺人。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她们会武功;在为了自保和获取正当利益时,她们也会露一手。我们这现在还流传着她们的一些故事:

      有一年,地方上有位地主,田地喜获丰收,他很是高兴,便立下赌约,地方上有人从田里,把一担五百多斤的水谷(刚收割好的谷)担上岸,便送给他。很多精壮劳力都去试了,没有一个人能起肩挑动。此事传到当地“凤阳婆”的耳里,她去了。她问地主此事当真否?地主答道:当真。于是,“凤阳婆”挽起裤角,走下田去来到这担谷旁。这担箩是地主家收租用的,故尔比平常的箩要大。双度箩绳竹茅担,才能把这担谷挑起,众人都不相信一个弱女子能挑起来。只见她走进两箩谷之间,扎好马,暗自运劲,双手托起担谷的茅担,一鼓作气将这担谷举过头顶,稳步地向岸上走去。这是涝浆田(烂泥田),比旱田更难以行走,地主与观望的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大家才知道“凤阳婆”深藏不露了得的身手。“凤阳婆”将谷举至田岸上,道了声谢,改举为挑,径直回了家去。要知道,五百斤谷在当时是一个壮劳力一整年的工钱。

      “凤阳婆”的武学世代家传,不外传,所练习的是内家拳术。过去习武人讲武德,有很好的家规,只许防身,不许逞强。内家拳术伤人,非死即伤,所以,非万不得已,不会出手。有一户人家,他儿子娶了“凤阳婆”的女儿。夫妻时间长了,丈夫为显示大男子主义,开始打骂教训与她,有事没事也会训她几句,公婆也当作不知。妻子感到很委屈,几次想发作起来又忍下,因为记着母亲的教诲;出手便会伤人。有一次,她有事去娘家,顺便将丈夫的事说给了母亲知道,母亲安慰了几句,便先让她回去,过下再说。她母亲过了几天,将此事与自己的丈夫说了,说女婿虽然勤俭,但为了显示男人的威风,经常欺负与妻子,他父母也不相劝;明天你去女儿家吃餐中饭,如此这般地训斥一下自己的女儿,以后他们便不再欺负她了。

      第二天,丈人到女婿家,说是来看下外甥。亲家倒也热情,午饭时好酒好菜招待。他们边吃边聊家常,突然间丈人朝女婿问道:近来你们夫妻经常吵架,你还有几次动手打了她?父亲是知道女儿的,女婿是伤不着女儿的;只是这样三日不了,四日不歇心里难受,烦人家。俗话说:父子不同席。丈人叫来在厨房忙活的女儿,故意生气地对她说:你说你丈夫打了你,我说打得好,你看,那房梁上的灰尘多吧?也不知道打扫一下。女儿领会了父亲的意思,马上拿来扫帚,凭空纵身一跃,扫了一下房梁,然后稳稳地落下站在地上。亲家和女婿见此情景呆若木鸡,惊讶的半天合不拢嘴。晚上,丈夫问妻子:我几次打你都不还手咧?妻子笑而不答。

      时代更迭,卖花线这个行当已消失,人们已忘了“凤阳婆”这么一个角色身影。人们在茶余饭后,总会在聊起关于行当中的事儿时会说谈起,她们的诸多过往。现在,她们的后人已不再从事卖花线这个行当,也没再出现过身怀绝技的哪个姑娘。今天,她们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优美的凤阳花鼓调,虽然大部分唱词人们已经遗失,但至今还是会被人们有一句没一句的哼起。这份来自民间深处的记忆,人们不会忘记;只是:棉布绸绒今犹在,不见当年卖线人。

    【审核人:雨祺】

        标题:毛小平:民俗专栏(15) 卖花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meiwen/3657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