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年味情思

  • 作者:圆圆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1-30 16:22:39
  • 被阅读0
  •   明天就要过年了,年味更加的浓了,各大商超都摆满了春联、灯笼、红包、大礼包、中国红,同心结、窗花……远远望去,红彤彤一片,给人以喜气洋洋之感。

      现在人们总是抱怨年味不足,感受不到过年的氛围了,我看不尽然。恰恰相反,过年搭上了高科技班车,把年味渲染得愈来愈浓烈了。

      你看,大中小城市,乃至村村镇镇,大大小小、花花绿绿、快速转换、闪耀人眼球的各种屏幕,上面的画面都是过年的光景;家家户户的电视上,亦是如此。更何况人人手机微信里的内容,无时无刻都在传递着过年的讯息。

      如果往前推进几十年,恐怕做梦也不敢想象,年味是如此变迁吧!

      记得小时候,俺家皖北农村比较贫穷,物质匮乏,平时吃不饱穿不暖,更吃不上肉了,农村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到了过年时节,再穷的人家,也要蒸白面大馍,杀鸡,酥鱼,烀肉,穿新衣服,拿压岁钱,走亲戚,放鞭炮,燃烟花,堆雪人,打雪仗……

      过年是有节奏的。农历腊八节之后,农村集镇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有钱没钱,集上看看”,“腊月集”熙熙攘攘,卖菜的,卖鱼的,卖鸡鸭鹅蛋的,卖牛羊肉的,卖佐料的,卖花生的,卖甘蔗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把过年的物品买回家之后,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了:祭灶,蒸馍,包包子,炸麻花馓子,做年糕,敬神,祭祖,如此这般一套程序走下来,年关也就到了。这套过年的程序,一辈传一辈,一代传一代,不论社会怎么发展进步,好像变化也不是很大,已成为根植于人们血液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了。

      农家人准备年货,无外乎是杀猪、宰羊、杀鸡、逮鱼。“吃杀猪饭”,是各地的传统做法,一家杀猪,全村人都来帮忙,主人会备个大锅灶,把猪下水、猪头、猪蹄子等,烩上粉条、大白菜、红萝卜,热气腾腾烧一大锅菜,再辅之一些小菜,村里人从家里自带碗筷,人人都能吃上一点。遇上讲究的人家,还备上几坛老酒,让村民们开怀畅饮,成为过年的一部分了。宰羊也有习俗,即在羊角上系上红布,用布遮住羊的眼睛,而后宰杀。杀鸡有句偈语,叫“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阳间一到菜。”逮鱼更是传统做法,年年有余(鱼),美好寓意。

      真正的年,是从年三十开始的。皖北农村的年俗是,年三十一大早,家里的主人即开始摆放神位神像,摆放祖上牌位,先是上香敬神祭祖。之后,开始贴春联,农村叫“门对子”,“门对子”上的内容,多是平安、发财、健康、丰收之意,表达的是农家人的美好希冀。讲究的人家,也有贴窗花的习俗,烘托过年的氛围。“门对子”“窗花”都贴妥当了,要燃放三个炮仗。这时候,家里的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服,女孩子们个个花枝招展,男孩子们人人喜笑颜开,蹦蹦跳跳地玩耍去了。晌午时分,爷爷奶奶会把孙子孙女们喊到跟前,一毛两毛地发压岁钱。俺至今还记得,俺小时候每年都能拿到爷爷给的两毛钱新票,俺们那里叫“割耳朵票”,意思是新钞票毛边很锋利,一甩哗哗响,能割人的耳朵。那时的两毛钱面币,记得上面的画面是南京长江大桥,草绿色的,两毛钱能买很好很好的东西哩。

      年三十的晚上,皖北除夕的习俗叫“起五更”。“起五更”是个名词,时间并不固定,传统说法较多,娶新媳妇的,生意兴隆的,得大头儿子的,家族兴旺的,考上大学的等,这类家庭叫“过喜年”,一般是不睡觉的,大概在夜里十一点左右即“起五更”,下水饺,放鞭炮,敬神祭祖,给长辈拜年。而家境一般的人家,则是天黑后脱衣睡觉,到了夜里十二点以后,穿衣起床“起五更”;如果是嫁女人家、有病人的人家、一年内有丧事的人家,破了财的人家,生意亏损的人家,开公司办工厂倒闭的人家等,一般是到了天大亮了,才“起五更”。

      “起五更”是大人先起来,男主人起来后洗手洗脸,放“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是三个,三声炸响,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开门炮”之后,用几根木棍横放在家里大门、堂屋门、厢房门前,意谓“拦财”,财不外流;也有一说是“挡灾”,灾进不来。

      “起五更”的那顿饭也颇有讲究。吃“五更”饭之前,一家人要在一个脸盆里洗手洗脸,就这一盆水,再脏也不能换水,意谓“阖家团圆”。有的新媳妇讲卫生,不愿意与一大家人在一个脸盆里洗手洗脸,这是不吉利的,会立马引起老人们的不快活。吃的饺子叫“金元宝”,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古时候的金元宝造形。老年人如果能吃一大碗饺子,则预示着健康长寿;小孩子在吃“金元宝”的同时,还要吃一口大葱,叫“吃葱聪明”,再吃一口大蒜,说是上学算术好,民间俗语“账头清”。

      “起五更”的最大禁忌,是不能随便说话,尤其不能说“丧气话”。有的人家家境不好,或者是遇到了什么挫折,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随口而出,什么“过一年少一年”啦,什么“老天爷不睁眼”啦,什么“谁谁该死不死”啦,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啦,等等。老人们听到这类话语,就会把乱说话的人训斥一顿,然后跪在神像下面,口子念念有词:“老天爷你别怪罪,这小子犯浑了,要怪罪你怪罪俺,是俺教子无方,云云。”

      农村孩子最喜欢“起五更”了,三五成群,相互结伴不睡觉,玩游戏“捉迷藏”,满村满院地到处躲藏,打打闹闹,好不热闹。遇到谁家开始“起五更”放鞭炮了,一群群孩子们就打着红灯笼,一家一家去捡拾没有爆炸的鞭炮。俺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一年除夕捡拾鞭炮时,俺刚拿到手一只炮仗,突然爆炸了,把俺的右手“虎口”都炸裂了,大过年的跑到街上卫生所包扎,包扎回来还挨了大人一顿打骂。

      “起五更”的孩子们往往是折腾一夜,老年人吃了年夜饭一般都上床睡觉了,有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打牌,时髦一点的,也有唱歌唱戏的,这是“守岁”的习俗。所谓“守岁”,就是“守”到新年的到来。

      天亮就是年初一了,年初一是“拜大年”的日子。皖北地区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天蒙蒙亮,家里的男人带着鸡鱼、大馍等,先到祖坟上去“上贡”,给逝去的长辈们拜年贺岁。返回家之后,再挨家挨户到村里健在的长辈们家里拜年。农村人实在,拜年不光是说好听的“拜年话”,还要下跪磕头,不磕头心不诚。传统的做法是,家家都准备了香烟、小糖、花生、大枣、炸的点心等,大人来拜年,坐下抽只香烟,拉拉家常;小孩子们来拜年,抓把花生小糖放兜里,多少不空手,以示“尊长有序”“礼尚往来”。

      拜年只能是上午拜,没有下午拜年的。年初一午饭之后,闹腾了一天一夜的小孩子们,就钻到被窝里睡觉去了。因为,翌日的清晨,他们还要去走亲戚,去给姥姥姥爷拜年呢……

      儿时的记忆总是美好,年的回味总是甜蜜,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已成为乡愁的一部分。然而,一到年关,尽管现如今吃不愁穿不愁,物质丰富,娱乐活动也多姿多彩,但是,一提到过年,满脑子依然是过去的时光,小时候的年味记忆……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年味情思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879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