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千古风月千秋寺

  • 作者:唐高翔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15 11:43:23
  • 被阅读0
  •   千古风月千秋寺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中的诗句就是描写的是零陵龙兴寺所在千秋岭的景色。龙兴寺,又叫千秋寺、太平寺,蒋琬公祠,建在千秋岭之巅。这里地势较高,“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龙兴寺寺它位于零陵东山之下,潇水河河畔、太平门街之上。“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昔日的龙兴寺寺所在的千秋岭茂林修竹,藤萝缠蔓、百鸟鸣啼,景色极其优美而且清雅宁静。它与三国蜀国名蒋琬,吴国大将吕蒙,唐代大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笔者一一道来。

      蒋琬的故居

      蒋琬,出生在零陵千秋岭一户蒋氏人家,蒋氏《修谱扎记》记载,蒋琬的先辈由旧宅西乡(零陵西乡)之石角徙永城(永州)太平内东丘(即古龙兴寺地址今城东里石燕山)居焉。妻邓氏生二子:长琬、次瑜。

      蒋琬不但好学,而且聪明敏捷、机智过人,并长得仪态轩昂,气度不凡。他在东山脚下,潇水河畔识文断字,在千秋岭下竹林掩映的茅屋竹舍秉烛读书,青年时就满腹才华,他方整威重,宽宏大量。他与表弟刘敏因才学闻名于世。蒋琬为建功立业,复汉室为己任、救天下苍生,先以州郡书佐身份随同投入刘备麾下,先在蜀国的广都县任职时,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由于他因不拘小节,有一次刘备、诸葛亮等人出巡广都县时,发现蒋琬沉醉不醒。刘备勃然大怒,要将蒋琬加罪处死,诸葛亮知道蒋琬的才智和为人劝刘备说:“蒋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于是刘备将蒋琬免罪,但还是将其罢免。

      后因诸葛亮的推荐蒋琬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精心指导,让他的才智更进一步提升。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常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也得到诸葛亮的更加信任和赏识。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并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蒋琬不负重托,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当时诸葛亮刚刚去世,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蒋琬内心镇定,既没有忧伤的表情,又没有欢喜的脸色,言谈举止跟平常一样,于是众望渐服。蒋琬继诸葛亮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

      蒋琬不但才高八斗、学府五车,而且宽宏大量。东曹掾杨戏平常不太爱说话,蒋琬与他交谈,杨戏不做答,于是有人对蒋琬说:“你和杨戏说话,杨戏居然不做回应,这种对上司的态度是非常傲慢的。”蒋琬却说:“人心各有不同,各如其面,表面上顺从而背后反对,是古人所诫的。杨戏若是赞赏我,则不是他的本意,若是反对我,就会显示我的不对,所以他默然不答,杨戏实在是个痛快人。”

      而督农杨敏曾经恶意毁伤蒋琬:“蒋琬做事糊里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将此话告诉蒋琬,司法官觉得可以以此治杨敏的罪,但是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所以杨敏说的对。“司法官听到蒋琬这样说,便问蒋琬什么事做得糊里糊涂,蒋琬说:”他所说的不如前人,就是事情处理的不当,事情处理的不当就是做事糊涂,有什么好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家都以为杨敏必死,但是蒋琬依法办理,没有因此给杨戏加罪。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于四川绵阳,死后谥 恭侯 。零陵人为纪念他,将原祠堂辟为蒋琬祠堂,名曰蒋琬公祠。至唐,更名龙兴寺。宋元丰四年,易名为太平寺。雍正十年(1732),知府姜邵湘于遗址上建万寿宫。民国初年,可惜该寺被日军炸毁。

      吕蒙的将军府所在地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东汉名将。他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成语的当事人。“关羽大意失荆州”当中的荆州中的零陵说的的故事也与吕蒙有关。

      吕蒙,少年从军,打仗有胆气,但没读过书,在东吴攻占江夏、皖城、南郡等战役立下不少战功,很有机谋,显示出大将之材,但因为没学问,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就是僻处一隅、没见过大世面的人,类似“井底之蛙”。孙权便劝他读书,学习将略。吕蒙就此发奋学习。通过学习,他才略知识大有上进,让鲁肃叹服,说他不再是“吴下阿蒙”。吕蒙妙口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建安二十年(215年)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吕蒙带领2万人马接受孙权攻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命令后,针对关羽的弱点,采取攻心的策略,只用两封书信,就让长沙、桂阳两郡归顺了东吴。只有零陵太守郝普不肯归降东吴。

      吕蒙夜里接到孙权飞书传来的关羽率领三万大军来攻打东吴;刘备也从益州率军赶到了荆州要他放弃零陵,赶往益阳援助鲁肃的命令后,秘而不宣,却用计让零陵太守郝普归降。

      吕蒙进入零陵城后,把大将军府设在千秋岭龙兴寺。他勤于政务,夙夜在公,伏案读书,他在千秋岭的竹林运筹谋划,在潇水河畔指点江山,在巍巍东山观看天象。他调配军马,丝毫不乱;他整肃风纪,雷厉风行;他招揽贤士,不拘一格;他还养老存孤,救济穷人。时间不长,却政绩卓著。相传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因为违规军纪,侵扰民众,被他亲自下令处斩。

      他还开凿了吕虎井。当时零陵东山脚下没有水井,百姓挑水要到很远的潇水河中去,不但河水不很卫生,特别是雪雨天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吕蒙到零陵后,命令兵士开凿。嵇有庆《零陵县志》载:井在“东山下,吴孙权遣吕蒙取荆州,驻兵于此,扦剑涌泉,谓其有力如虎故名。即今观音井。”。吕虎井为正方形,井壁以大卵石砌成,无栏,井水清冽。

      关于 “吴军司马将军府”设在千秋岭的古龙兴寺一事,史载唐时零陵人、草圣怀素经常去千秋岭里的千秋寺,他还曾从千秋岭下的龙兴古井里淘出“军司马印”汉铜印一枚,爱不释手,常盖在自已的得意之作上。

      柳宗元贬谪栖身地

      唐永贞元年年底,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柳宗元乘船逆湘江而上,顶着凛冽的北风, 带着满心忧伤,离长安三千余里来到“窜身南楚极,山水穷险艰”的荒凉之地永州。

      因为他没有实权只是虚职,零陵没有他的住所,他初来零陵就借居在千秋岭的龙兴寺,并一居五年。他在这里结识了“心镜本同如,鸟飞无遗迹”高僧巽上人。他在《巽公院五咏·净土堂》一诗中,直称巽上人为“导师”,自己就住在那里和巽上人修禅。他在诗中详细描述了早上“读禅经”的情形:“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难言说,悟悦心自足。他帮助寺庙修了一个“净土院”和其它建筑:"其始龛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陲。""屏以密竹,联以曲梁。桂桧松杉楩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俛入绿缛,幽荫荟蔚"。修建后使之成为"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和不迁,兹丘之巅。奥乎兹丘,孰从我游"的佳处。

      当时,寺里有一个不解之谜;寺内一间佛堂里,有一片地面顶着墙壁向上长高了一尺多,当初修建佛堂时,把它挖平过,不久它又长了起来;更为蹊跷的是,据说所有挖过这块地面的人都死了。那时永州人十分迷信鬼神,以为这是“持锸者”触动了息壤(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够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遭到神灵的报复。因此,龙兴寺的人都把这块长高的地面当神看待,谁也不敢再去挖平它。为了弄清真相,以正视听,柳宗元特地写了一篇《永州龙兴寺息壤记》记述其事,进行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之见怎样看待地面隆起现象。

      “五年之间,四为天火所迫。徒跣走出,坏墙穴牖,仅免燔灼”,因“五年之间,四为天火所迫”让柳宗元不能安身。他只好先搬到高山寺居住。然后,又从高山寺搬迁到冉溪边,也就是现在的柳子街一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沧海桑田,山河巨变,当年的龙兴寺因毁于日寇,早已不复存在。那景色秀美的千秋岭也建了学校、变了单位和小区,行走在昔日传说的千秋岭,再也见不到龙兴寺的影子。而蒋琬,吕蒙,怀素、柳宗元等名人早已驾鹤仙去,斯人已去、斯寺不存,旧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如今的零陵逢盛世华年,零陵人民早已过上了太平幸福美好的日子,我想先人们九泉有知,一定会高兴的!(零陵唐高翔)

    【审核人:站长】

        标题:千古风月千秋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17903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