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别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富足和吉祥,是许下祝愿的时刻。春节俗称过年,是特殊的民族记忆。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人们从廿一到大年三十的这十天里忙得是不亦乐乎。大家把自家屋内的里里外外、边边角角进行打扫,庭院的里外四周进行清理,从房梁到屋檐进行扫尘,把厨房的用具、器皿洗刷干净。人们把这些统称为扫尘,尘与陈谐音,有扫去陈旧,去陈迎新之意。
民间有个规矩;腊月廿四日,灶司公上天,长年发工钱。在以前的这个时候,是老板向夥计,东家向长工发一年工钱的日子。灶司公上天是个时间节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这节点前完成结算。在外做手艺谋生的,开店铺经商的,这些游子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与营生转回家来过年。在以前的农村,除了手艺人结账收账外,还有与财主地主家做活做长年(长工)的人,也会在这节点上清账。以前人实诚,很少有克扣工钱的情况发生。因为他们知道,工人们都是靠这点工资养家糊口,都会按合约将工资分文不少地发放到位。遇到好的老板和东家,他们甚至会包个红包给长年,说是给他家孩子压岁或给他父母买点吃穿。
以前人的一家的用度开支大都时候平常靠赊欠,等到年底有工钱时再来还账。故而女人在家带孩子,敬老人,操持家务,在家庭的日常开支上要会精打细算,才叫会过日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男人赚钱手,女人积钱筒。到了年关,俗话说:河水都要涨三分。话虽如此,人们还是该买的买,不该买的不买,男勤女俭,勤俭持家家运兴。圣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们以实际行动诠释道德的至善之美;一个家族能守望相助,互助帮助,地方的豪门富户在大年三十这天站于自家楼上,看谁家冇起炊烟,他们知道这样的人家肯定遇到困难了。于是,在夜深人静时,会偷偷的放些钱在这样的人家门边,暗地资助。这种善举古时候一直都有,人们认为行善要不让人知道,这种行为最积阴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积金积玉与后代,不如积德积善与子孙。这是对的,好善不必留名,行善自有天知。
以前的豪门大户还会在廿八廿九日时,按过年的膳食标准留自己家的家丁佣人、匠人长工吃顿饭,感谢他们一年来的辛苦劳作。人们把这餐饭称“过小年”,在吃饭时,东家会敬酒作陪,并会给每个人发一个红包,红包的数额是一样的,不会厚此薄彼。饭后,这些人把红包聚在一起为一个大红包,给东家的小孩或长辈,并说些祝福的话。可见以前的人与人之间人情味浓。在我们这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在吃年夜饭了,任何人有任何事都不许敲门打扰,更不得在门外大喊大叫主人的名字。坊间有云:叫花子都要过个好年。这时就算有欠账未结,也要等过完年再说。
除了在东家家里吃饭称过小年外,还有就是为了躲债提前一天过年,后来也被人们称“过小年”。我们这还有一个为躲债而过小年的故事:说一个小山村里,有些人欠了债,由于家里贫困一直还不上。为了躲债,大家商议实在还不起就提前一天过年,这样债主就不好再问债了,必竟叫花子都要过个年。我们这有年底结账问债的习俗,所以他们就钻了这个空子,但却也是无奈之举。平常一拖再拖,到了廿九日这天,是结账问债的最后一天,欠债人知道债主还会再来,于是早早地烧好年饭,关门过年了。我们这要请年,请年比较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请早发”,所以家家户户一家比一家请得早,有些甚至下午一两点钟就开始请年。问债人见他们都关门吃年饭了,便也不好再上门问债,只好转身回去。
现在还有许多地方保持过小年的习俗,后代子孙感念先辈们的不易,故而传承,以作警示。时至今日,这些地方人过小年,会热情地邀请亲朋好友前去他家以示热闹,借此维系彼此良好的亲情、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