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老谷子:文学创作讲座(四)

  • 作者:老谷子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11 20:41:09
  • 被阅读0
  •   2013年春,我来到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上班,因为没有电脑,我不能正常工作,但也不能闲着,因此,我找来一个笔记簿,花了一个多月,每天上班就坐在办公室不住地写,直到有了电脑,我就停止了;这些文字全凭肚子里装着的那点可怜的知识和经验,也不知是否算是作个记录?以免年纪大了烂在了肚子里。以前放进了QQ空间没有?我也忘了;从今日起将陆续更新于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读,表示欢迎!

      老谷子讲稿

      文学与社会生活

      四

      一、文学的社会属性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是描写社会生活的形式,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来自于社会生活,又能动于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文学是不存在的。文学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学的社会属性。

      长期以来,有人坚持文学不属于社会,只是个人的行为和个人的意识活动,这是不对的。人不是生活于真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并非来自本能,而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文字只是种信息符号,文学是用多种文字符号组成的思想情感体系,它记录社会历史,反映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思想、观念、情感,从而影响人、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存的关系。

      社会是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促进社会发展,仅靠物质和相关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个载体来总结、归纳、演绎、传播、净化社会的文化和意识领域,这个载体就是文学。

      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无时无刻不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出现、表演,文学的任务,就是要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用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让正确的思想、美好的品质,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体意识,让丑恶的东西无容身之地。因此,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不是游戏。

      1.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文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无从存在,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都会枯萎、干涸。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不来自于社会生活,它是作家亲身经历和深入生活后精心培植出来的。古今中外,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哪一部著名作品不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作品中的素材,有的是作者根据自已的经历和亲眼所见的事情,有的是深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搜集来的,从来没有凭空想象先杜撰后轰动之说。

      影响中国读者较早的莫过于我国四大名著了,如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有作者曹雪芹自已和亲戚的影子。曹雪芹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亲身经历并目睹了一个个封建官宦之家没落的过程,作品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根据他和他家族的真人为原形的。

      新中国成立后,十九世纪东欧西方的文学传入中国,尤其是长篇小说对我国读者影响很大,其中作品中的许多正面人物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目前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有的人并读过。这部小说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炬成钢”,是小说的重要主题。其实,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形,就是作者本人。作者曾参与残酷的卫国战争,受了重伤仍坚持在前线与敌搏斗,转业回地方后,仍带着重病残肢参加地方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这个人物一度成为全世界青年的励志楷模,达半个多世纪。还有《简爱》、《大卫科波菲尔》等都是作者自传体小说,其中《简爱》中“简爱”与盲人“罗切斯特”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全世界读者。

      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党开始真正贯彻执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有关精神,号召广大文学工作者下基层体验生活,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作家基本都在农村、工厂边生活边写作,从革命老区陕北走出的作家路遥一度成为楷模。他一生坎坷,是个悲剧型的作家代表。他在最艰苦的农村生活了十多年,写出被誉为“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后英年早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用来描绘鲁迅先生的诗句仿佛也在说他。在纪念他逝世十周年的会上,纪念辞这样写道:“他自粗犷苍茫的陕北高原走出,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惟一的文学求索之途;他有生之年日日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仅有的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胸怀忧患、思想深邃,热爱农民和土地;他质朴豪爽,用一双温暖的大手点燃了身边许多人的文学梦想;他的作品像恒星一样明亮,照彻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个在苦难中奋进的青年的灵魂……他就是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作家路遥。十年前,生命被严重透支的42岁的他,猝然倒在了充满血泪的文学征途,给众多热爱他的同道、读者心中留下了无法言说的痛。”

      作家路遥是所有作家和所有立志文学创作者的榜样。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赘述了。

      2.文学要尊重生活的真实:

      文学的艺术性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生活作基础,文学作品就不可能产生艺术性。

      写作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生活、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为什么有的作品读后让人觉得不真实,原因就是脱离生活,是自已凭空想出来的,用理念杜撰出来的,而不是生活中本已发生过的。

      我国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修改他人的诗,有次他发现两句这样的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不禁觉得好笑,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从字面上看,这无疑美于原作,并符合自然。但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种鸟叫“明月”,叫得婉转动听;有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他觉得十分惭愧,在自已缺少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乱改了别人的佳作。

      还有个故事,说亚马逊有种叫做雕鹰的鸟,它在成长过程中,母亲会不断折断它的翅膀后丢下悬崖,这样才能练好本领。后来读者通过考察,发现亚马逊并没有这种鸟,更没有这种习性的雕鹰。作者以为一般人不会去亚马逊,就编出了这一本不存在的故事,以此教育人。这是违背自然编造的事实,是说谎,是欺骗读者的行为。

      纵观现今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存在许多的伪装,笔者近来看了许多中国的小说和电视剧,好多全是一个套路,换汤不换药。打鬼子的内容中,鬼子的子弹全走“斜线”,中国人的“准心”1000%的准确度;战火硝烟中,阴盛阳衰,男的都没用,指挥员全是女性,无论共产党、国民党、土匪、小日本;在武打中十个“李逵”不在一个“林黛玉”话下,残酷的战争面前,个个赛选美台上的“佳丽”,浓妆艳抹,妩媚狐妖。反贪题材人云亦云,一个模子,所有巨富都是坏蛋,最贪的政客总是二把手,一把手总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楷模。还有多类,不胜枚举。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境况不在文艺文学内,即使有,也只能充当道具。20世纪下页、21世纪上页,中国的文艺文学与中国的物质市场同出一辙,假冒伪劣盛行,最不可理解的是,物质市场还有个“3•15”,而文化没有。至多是扫下“黄”,那也只针对“性”而言。中国文艺文学什么时候能恢复到“文学尊重生活”的时代?不可预知。

      鲁迅先生说,艺术再现生活的特点之一是“假中见真”。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不等于,不等于说不是,也就是说,“文学绝对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的集中体现。”而不是“空穴来风”。综上所述,我建议从事写作的年轻人最好要看中国近代以来的著作。最好能多读欧美19世纪以后著名作家、诗人的力作。

      3.文学既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

      所谓“高于生活”,就是要用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段,把生活素材进行集中、加工、提炼,再进行构思、塑造,最后让生活的原形变为“文学的典型”。

      “集中、加工、提炼、构思、塑造”等都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基础课,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照搬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写出来,就不成其为文学,因为真实的生活没有经过文学的加工、处理、创作,没有文学性、缺少艺术性,不会感人,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所以,文学创作要高于生活。

      比如我们读过的许多小说,觉得那个人物很丰满,其实,这个人物综合了好多人的优点,是集中千百个人的优点写成的一个人物。如哪个人物特别可恨,那是将许多坏人的特点集中在了一个人物身上。这就是高于生活。而不是把一个人物的真实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高于生活”其实就是带有“理想的含义”,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你塑造的人物,你抒发的情感,都要给读者提供只能意会的美感,启迪读者的想象,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教化作用。在文学理论上,这叫做“理想的审美”,我们下面会专门讲到这一节。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老谷子:文学创作讲座(四)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eyan/15941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