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孟珏
或许是小狗的样子萌萌的,逗人喜爱,也或许是狗命滥贱,好养,以至于那时的城镇乡间,很多小男孩都被家长称作“狗儿”或“狗娃尔”。有些是临时叫一下,如“我的狗狗儿好乖哟”,而有很多就直接是作为娃娃的小名。几十年前到处都很容易遇到小名叫“狗儿”“狗娃尔”的小孩,挨邻处近这种小名的娃娃多了,为了区别,往往还在其前面冠以姓氏或排行,如“唐狗儿”“王狗娃尔”“四狗儿”等等。
此外,那时还会根据某种情况下某个娃娃的某种表现,大人们把他叫着“××狗儿”。这只是临时叫一下,不是固定的小名,并且这不仅仅针对男孩,对女孩也这样叫。譬如:夹尾巴狗儿、撵脚狗儿、守嘴狗儿、撒尿狗儿。
“夹尾巴狗儿”,这是对过分腼腆、出不得众的小孩的称呼,这当然是一种比喻。那时乡村几乎家家养狗防贼,对狗的习性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狗见了主人、熟人,翘着的尾巴会摇个不停,而见了生人,则会把尾巴耷拉下来,还会朝你狂吠。那时小城镇和乡间的小孩一般没见过世面,远不像现在的小孩这样大大方方出得众。而有些过分腼腆的小孩往往在生人面前特别不好意思,扭扭捏捏,甚至直往大人身后躲,这时大人就会一边把小孩扯到当面来,一边说:“哎呀,你这个夹尾巴狗儿!”有的孩子在某种情况下不能表现得落落大方,而是畏畏缩缩,大人也会说:“这么个事情,你还脸红,话都说不抻抖,你硬是个夹尾巴狗儿!”
“撵脚狗儿”,也是对小孩的称呼,是一种比喻。当年乡下几乎每家每户都养得有狗,每每主人外出时,家里的狗儿一直紧跟在主人后面颠颠地跑出好远。遭主人多次回过头来呵斥,狗儿才悻悻地停下来,然后回家。那时候乡下人除了下地干活,从家里外出,一般就是去赶场或“走人户”(到亲戚朋友家做客)。而家里的小孩哪个不想跟着到街上看热闹或去别人家吃好的?于是就跟着大人跑,甚至哭闹着追撵大人。大人们就说这孩子是“撵脚狗儿”。有时,由于某些原因,大人坚决不带小孩一起,小孩只好极不乐意地停下回家;有时大人无奈,小孩“撵脚”成功,便带他(她)去赶场或走人户,这个“撵脚狗儿”当然马上就兴高采烈,开心极了。
“守嘴狗儿”,是指那些喜欢在旁边看着别人吃东西并想“分一杯羹”的小孩。先前,城里人都不养狗,农村养狗也没有现在有专门的狗粮,往往就是人吃的饭,舀一点在狗槽里让它吃就是了。有很多时候是人端着碗吃饭时,一条甚至几条狗儿蹲坐在旁边,用乞求的眼光眼巴巴地望着,人们就说这是狗儿在“守嘴”。人就用筷子拨一点饭菜在地上,狗儿就马上跑上前去抢吃。那时,一个院子有好几户人家,某家吃点东西或正餐时,常有别家的小孩去“守嘴”,这样的小孩就被说成是“守嘴狗儿”。当年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是邻里关系一般都比较好,“守嘴狗儿”往往都会得到些吃的,甚至专门拿个碗,舀点饭菜给他吃。
“撒尿狗儿”,这个词语用来称呼遗尿的小孩。狗在外面走时,隔不了一会儿就要翘起一只后脚撒一点尿,一路走一路这样撒尿。据说,这是狗的原始本性,是为了留下气味记号,标注领地范围。当年,食物匮乏,一般人家猪油都难得吃到,更别说吃肉。油荤吃少了,人就憋不住尿,容易遗尿,这是许多人的亲身体验,小孩就更是如此。因此,那时尿床的小孩相当多,有的甚至七八岁了都还常常尿床。尿床的孩子都会被大人和其他小孩称呼为“撒尿狗儿”。清晨,往往大人把被孩子尿湿的被盖和席子、床单晾出来晒,其他孩子就会讥笑尿床的孩子,一边笑着用食指拨着自己的脸蛋,一边连续地唱:“撒尿狗儿家家有,你家莫得我家有!”
那时还有一个主要是针对小孩的称呼——“门槛猴儿”。有的小孩在自己家里或小范围内表现出色,外出或在稍大范围内却畏畏缩缩,表现差劲,这时大人就会说他:“你硬是个门槛猴儿!”有时候这个称呼也会用于成年人。若某人自恃有本事或有势力而在小范围内过分张扬、强势,甚至作威作福,而在稍大的范围却“雄不起”,大家也会说他是“门槛猴儿”。
这些“狗儿”“猴儿”的称呼虽然已显土气、俗气,现在已少有人用,但当年成年人这样称呼小孩,往往都是带着爱怜的口气,充满柔情爱意。编辑:卢泠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