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天晴了。不过,却刮了大风。爱人计划去东港的东方水城,说那是热门的打卡地。
坐16路双层公交车,到会议中心站下车,再往北走,海风狂啸,吹的人几乎站立不住。
“这风要是再大点,还不把你刮到渤海湾里呀!”我笑道。
东港在大连站东,以前当地人叫红房子。我上学的时候,那里还有不少红砖楼。一个女同学家就住在那,我曾经去过一次,两家住一个套间,共用厕所和厨房。室内幽暗,感觉很不舒适。
后来才知道,红房子原来是当年日本人在寺儿沟建造的华工宿舍,当时叫“碧山庄华工宿舍”。里面住的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劳工,由于这些房子是由清一色红砖建造的,远远望去,通红一片,所以便被称为红房子。
在码头上干活的劳工主要是往船上搬豆饼,一个豆饼是50斤,一次要搬五块豆饼。码头连接船上的木板很窄,劳工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海里面死亡。
为了麻醉中国劳工,日本人在红房子里面修造了“天德寺”、“万灵塔”等有迷信色彩的建筑,并大肆散布:“前世你欠如来债,今世贬你做牛马”等谬论,以此来麻痹中国劳工。
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本人都要万灵塔前搭经棚,搞所谓的“招魂祭塔“,日本官员、工头等身着黑色服装,纷纷前往该塔前献花、祈祷,到晚上则把死去的中国劳工的名单装在一只纸船上,放在海上随风飘去……
解放后,红房子变成了海港工人家属住宅。如今这里已是新楼遍地,红房子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东港的道路宽阔,绿树成荫,南倚青山,北临大海。
站在海边的广场上,举目望去,大连湾的景色尽收眼底:缓缓游弋的轮船,展翅高飞的海鸥,狂风卷起的白浪,随浪起伏的渔船。
大连湾是由许多小海湾缀连而成的,包括青泥洼桥、香炉礁、甘井子、大孤山、鲇鱼湾,象一轮横亘在海上的半圆的明月。
大连湾早1887年便开始开发建设了,当时清政府在和尚岛及附近的港湾大规模兴建海防栈道及炮台设施。甲午战争后,这些海防设施被废弃,众多渔船借此靠泊交易,逐渐形成自发的群众性渔港。
到20世纪30年代,这里已成为当时闻名的海产品集散地,每天渤海湾周边近千艘渔船在此靠泊交易,颇为壮观。被当时媒体称为“亚洲最大的群众性渔港”,“亚洲渔港”也由此得名。
顺着海边的木栈道向东走,呼啸的海风卷着巨浪翻腾而来,巨浪一个接一个的,拍打在岸上,“卷起千堆雪”。惊涛巨浪中,仍有海鸥在海中觅食。岸上有几个垂钓者握着鱼竿,悠然自得,颇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势。有的游客向空中抛洒火腿肠,引得海鸥嗷嗷争抢。
从东港度假区出来,向东走不远则到了东方水城。水城仿佛威尼斯水城的再现:欧式古典的建筑比比皆是,蜿蜒的水道、精致的桥梁、色彩斑斓的外墙,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水乡。
正驻足浏览时,一条贡多拉游船缓缓而来,水手揺着橹,小船飘飘荡荡,穿梭于水城的各个角落,水城的独特魅力尽现于此。
水城内设有各种特色餐厅、咖啡馆和精品店。只是游人不多,原生态的味道不浓,人工雕琢的痕迹太多。
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忽然想起了主席的那句诗来: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