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这是当今许多人自勉或与他人共勉的一句话。
不论你走得多远,不论你归来时年龄多大,不论再见你时成功与否,人们都希望自己见到的那个人(那个自己)是少年时的模样;因为少年是真诚、勇敢、执着、善良、仗义、不畏艰险的代名词,少年的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他的梦想是那样辉煌,目标是那明确,干劲是那样充足。相信许多人都听过那首《曾经的你》: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如果你很熟悉这首歌,那么现在听来是不是依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那是因为自己的少年也曾让自己感动过。
为什么中年不是一个让人怀念或敬佩的年龄?你一定会笑,中年是一个什么形象——油腻?世故?怯弱?圆滑?不修边幅?有点小资本就喜欢胡乱吹牛皮?这也许更多是针对中年男的,中年女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浓妆艳抹?嗲声嗲气?狂热追星?说话无所顾忌还自以为个性?
我想每个走过少年的人都有一段非常值得记忆的历程:无论那时是怎样的历史条件,无论那时自己的家境如何,都不影响自己执着而美丽的梦想,他对世界保持着敏感性,充满了好奇心,他梦想着自己将来要有一番作为,他把贡献自己收获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不惧怕失败,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少年有激情、有梦想、有追求、有憧憬、有热血。少年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名就誓不还”;少年是“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少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所以绝大多数武侠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素有大志的少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作了如此的赞美: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戏文、如泼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他用了最动听的词藻来讴歌少年,而与之对应的老年则成了衰败和腐朽的代名词,可见梁启超对少年是怎样的认可又寄予了多大的希望。
少年之所以充满希望、令人怀念、让人喜欢,归结起来是因为少年有初心。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一首诗中的一句。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实际就是忘记了初心。
应该说每个少年都有个朴素的初心,有的很明确,有的比较模糊,但不管怎样对未来都有目标和规划。但是在少年之后的道路上,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不过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造成这种结果的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客观方面是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有压力也有诱惑;主观方面则多是身性懒散、意志薄弱、缺乏恒心、自我放弃、迷失自我。社会的压力和诱惑对每个人都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只有那些始终铭记自己初心、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如何判断一个人初心是否还在,一个哲学故事也许能说明问题。
特修斯之船悖论: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航行期间需要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以我个人的理解,如果这艘船上的船员依然是那些人,它的目标和行程依然没有改变,那它仍然是之前的那艘船。这就如同一个人在经历过各种风浪后,外观和容颜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朝着少年时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应该肯定的说,这个人没有变。
恰恰相反,如果这艘船的外表并没有作多大的改变,但是在航行途中船员都被海盗杀死,船被海盗掠了去,航向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一艘船我们还能称之为特修斯之船吗(特修斯之船已然成了海盗船)?这也如同一个乐队、一个球队,即便几经变化,如果灵魂人物尚在,我们便认为其仍是从前的乐队、球队;若灵魂人物已不在,不过是沿用从前的一个名号,这样的乐队、球队已经有名无实。
这在中国来说不过是一个瓶与酒的关系:旧瓶与旧酒、新瓶与旧酒、旧瓶与新酒,前两者的质并没有改变,但是第三者的质已经发生变化了,因为酒是内容,瓶只是形式,起决定性主导作用的是酒而非瓶。
如今的人们仍十分信任百年老字号,特别是老主顾,不论多少年,仍然相信现在的老字号是从前的店,依然希望感受到旧时的风格、味道和服务,因为老字号承载着一种情怀。一个人一生不改初心,那是信念;几代人干一件事,不改初衷,不改目标,那叫一脉相承。
文学人物里唐僧其实是个极守初心的人:他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任凭妖魔鬼怪威胁,任凭女色钱财和仕途的诱惑,山高水远、几度春秋,还有两个不讲规矩的徒弟,身处这个时刻随时有可能散伙的团队,只有他始终坚持去西天取经的初心,因而最终才取得真经,让这个团队修成正果。
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少有人将之回答得很好,但是唐僧将之回答得很好: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出处和未来的目标,而且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因而他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即便他不能成功,他的精神和经历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佩的。在取经团队里,唐僧似乎是个顶没用的人物——碎碎念、心太善、没有法力、而且一身肉居然是长生不老药;但其实他是最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三个徒弟或者没有白龙马,取经任务有可能完不成,但是如果缺少了唐僧,取经任务是绝对完不成的——因为这个团队里只有唐僧痴心一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如果他不坚守,这个团队随时可能解散或误入歧途,也就不可能取得真经,他其实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
纳尔逊.曼德拉,特蕾莎修女则是现实生活中不改初心的典范,还有许多为着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至于刘禅,则是个反面的典型,他在被立为太子后便被赋予了重任与厚望,但谁也不知道他居然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被掳后还称“此间乐、不思蜀”,成为贻笑天下的废柴。
当然,仅仅有初心是远远不够的,初心只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种信仰,要让初心变成现实,必须要靠努力、靠奋斗,所以除了要“不忘初心”,还必须“继续前行”,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朝着初心无限接近。
记得几年前我还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过这样的说说:人应该牢记自己当初的目标,并时刻为之努力奋斗。我这样说实际是想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写作的兴趣爱好,在这方面也许我不一定取得什么成就,但是既然有这方面的爱好,也写了一点东西,一直坚持方能对得起自己的初心。还记得去年久未联系的一个文友突然在网上跟我打招呼,问起我现在是否还在写作,我说一年多没有动笔了,他表示非常惋惜,他说他看过许多我之前写过的文章,觉得很有才气,现在放弃了实在太可惜了。那一刻,我自己都觉得很汗颜,在别人都在看好或认可你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放弃,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呢?
愿时光如初,愿你我如故,人们都感慨时光在变,社会在变,但是否自省过自己是不是也变了呢?所以在报怨别人的时候,不妨自己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多一追求,少一点世故;你希望这个社会对你多点笑容,你自己先多给点笑容给社会。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留白,唯独自己不可以,黄家驹的这句歌词很令人伤感;放弃是非常简单的事,随时都可以放弃,但是坚守却很难,因为坚守是必须时时坚守。
始终保持一颗少年的初心,并坚持朝着初心努力,即便不能成功收获掌声和鲜花,但肯定会感动自己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初心在,出走多年归来仍少年;初心不在,出走多年归来少年已然不在。
不论你走得多远,不论你归来时年龄多大,不论再见你时成功与否,人们都希望自己见到的那个人(那个自己)是少年时的模样;因为少年是真诚、勇敢、执着、善良、仗义、不畏艰险的代名词,少年的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他的梦想是那样辉煌,目标是那明确,干劲是那样充足。相信许多人都听过那首《曾经的你》:曾经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如果你很熟悉这首歌,那么现在听来是不是依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那是因为自己的少年也曾让自己感动过。
为什么中年不是一个让人怀念或敬佩的年龄?你一定会笑,中年是一个什么形象——油腻?世故?怯弱?圆滑?不修边幅?有点小资本就喜欢胡乱吹牛皮?这也许更多是针对中年男的,中年女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浓妆艳抹?嗲声嗲气?狂热追星?说话无所顾忌还自以为个性?
我想每个走过少年的人都有一段非常值得记忆的历程:无论那时是怎样的历史条件,无论那时自己的家境如何,都不影响自己执着而美丽的梦想,他对世界保持着敏感性,充满了好奇心,他梦想着自己将来要有一番作为,他把贡献自己收获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不惧怕失败,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少年有激情、有梦想、有追求、有憧憬、有热血。少年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名就誓不还”;少年是“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少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所以绝大多数武侠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素有大志的少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作了如此的赞美: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戏文、如泼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他用了最动听的词藻来讴歌少年,而与之对应的老年则成了衰败和腐朽的代名词,可见梁启超对少年是怎样的认可又寄予了多大的希望。
少年之所以充满希望、令人怀念、让人喜欢,归结起来是因为少年有初心。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一首诗中的一句。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实际就是忘记了初心。
应该说每个少年都有个朴素的初心,有的很明确,有的比较模糊,但不管怎样对未来都有目标和规划。但是在少年之后的道路上,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不过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造成这种结果的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客观方面是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有压力也有诱惑;主观方面则多是身性懒散、意志薄弱、缺乏恒心、自我放弃、迷失自我。社会的压力和诱惑对每个人都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每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只有那些始终铭记自己初心、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如何判断一个人初心是否还在,一个哲学故事也许能说明问题。
特修斯之船悖论: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航行期间需要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以我个人的理解,如果这艘船上的船员依然是那些人,它的目标和行程依然没有改变,那它仍然是之前的那艘船。这就如同一个人在经历过各种风浪后,外观和容颜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朝着少年时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应该肯定的说,这个人没有变。
恰恰相反,如果这艘船的外表并没有作多大的改变,但是在航行途中船员都被海盗杀死,船被海盗掠了去,航向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一艘船我们还能称之为特修斯之船吗(特修斯之船已然成了海盗船)?这也如同一个乐队、一个球队,即便几经变化,如果灵魂人物尚在,我们便认为其仍是从前的乐队、球队;若灵魂人物已不在,不过是沿用从前的一个名号,这样的乐队、球队已经有名无实。
这在中国来说不过是一个瓶与酒的关系:旧瓶与旧酒、新瓶与旧酒、旧瓶与新酒,前两者的质并没有改变,但是第三者的质已经发生变化了,因为酒是内容,瓶只是形式,起决定性主导作用的是酒而非瓶。
如今的人们仍十分信任百年老字号,特别是老主顾,不论多少年,仍然相信现在的老字号是从前的店,依然希望感受到旧时的风格、味道和服务,因为老字号承载着一种情怀。一个人一生不改初心,那是信念;几代人干一件事,不改初衷,不改目标,那叫一脉相承。
文学人物里唐僧其实是个极守初心的人:他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任凭妖魔鬼怪威胁,任凭女色钱财和仕途的诱惑,山高水远、几度春秋,还有两个不讲规矩的徒弟,身处这个时刻随时有可能散伙的团队,只有他始终坚持去西天取经的初心,因而最终才取得真经,让这个团队修成正果。
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少有人将之回答得很好,但是唐僧将之回答得很好: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出处和未来的目标,而且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因而他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即便他不能成功,他的精神和经历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佩的。在取经团队里,唐僧似乎是个顶没用的人物——碎碎念、心太善、没有法力、而且一身肉居然是长生不老药;但其实他是最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三个徒弟或者没有白龙马,取经任务有可能完不成,但是如果缺少了唐僧,取经任务是绝对完不成的——因为这个团队里只有唐僧痴心一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如果他不坚守,这个团队随时可能解散或误入歧途,也就不可能取得真经,他其实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
纳尔逊.曼德拉,特蕾莎修女则是现实生活中不改初心的典范,还有许多为着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至于刘禅,则是个反面的典型,他在被立为太子后便被赋予了重任与厚望,但谁也不知道他居然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被掳后还称“此间乐、不思蜀”,成为贻笑天下的废柴。
当然,仅仅有初心是远远不够的,初心只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种信仰,要让初心变成现实,必须要靠努力、靠奋斗,所以除了要“不忘初心”,还必须“继续前行”,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朝着初心无限接近。
记得几年前我还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过这样的说说:人应该牢记自己当初的目标,并时刻为之努力奋斗。我这样说实际是想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写作的兴趣爱好,在这方面也许我不一定取得什么成就,但是既然有这方面的爱好,也写了一点东西,一直坚持方能对得起自己的初心。还记得去年久未联系的一个文友突然在网上跟我打招呼,问起我现在是否还在写作,我说一年多没有动笔了,他表示非常惋惜,他说他看过许多我之前写过的文章,觉得很有才气,现在放弃了实在太可惜了。那一刻,我自己都觉得很汗颜,在别人都在看好或认可你的时候,你却选择了放弃,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呢?
愿时光如初,愿你我如故,人们都感慨时光在变,社会在变,但是否自省过自己是不是也变了呢?所以在报怨别人的时候,不妨自己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多一追求,少一点世故;你希望这个社会对你多点笑容,你自己先多给点笑容给社会。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留白,唯独自己不可以,黄家驹的这句歌词很令人伤感;放弃是非常简单的事,随时都可以放弃,但是坚守却很难,因为坚守是必须时时坚守。
始终保持一颗少年的初心,并坚持朝着初心努力,即便不能成功收获掌声和鲜花,但肯定会感动自己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初心在,出走多年归来仍少年;初心不在,出走多年归来少年已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