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清明上河图(散文)

  • 作者:阿巧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7-27 09:33:48
  • 被阅读0


  •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一幅画。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之所以能流传近千年,因为它全方位地展示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一幅北宋风土人情生活画卷。画上的人物有近八百个,有王孙贵族,也有市井百姓,表现了各阶层的生活百态。

      《清明上河图》长5.28米,宽0.24米,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主要描绘了汴河及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及乡村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状况,是北宋时期繁荣的见证。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风俗,集市的热闹场景。整体分为三大部分:郊外春光、汴河虹桥、城内街市。

      画卷上“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笔题的字,标准的瘦金体,字体清秀修长,为画增添了一抹厚重的色彩。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帧帧电影胶片,展开画卷,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完美地呈现在眼前。

      

      一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在北宋都城东京的郊外,风和日暖,树木吐出新绿,花儿绽开笑脸,小河里的流水潺潺,一切都欣欣然。

      郊外的大路上,一个毛驴运输队由远处而来,毛驴身上驼满了薪柴,因为开封地处平原,燃料匮乏,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需要用木炭。驴儿们负重前行,领头的毛驴在转弯处不等赶驴人指挥,自己就轻车熟路地拐弯,看来不是第一次到东京城了,对这条路了然于胸,已经非常熟悉。一行人浩浩荡荡向城内进发。

      桥旁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茅草屋,也有少数有钱人家盖的瓦房。那是郊外的一座座农家小院,环境格外清幽。院里生长着高高的树木,枝头已绿意盎然,绿树成荫。树杈上偶尔有一两个鸟窝,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或在春风里自由地飞翔。院子里鸡在觅食,鸭子伸长脖子在叫,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逸,处处都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田地。空旷的打谷场上有一个大石碾,那物件平时都是闲置的,寂寞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只有麦子稻谷丰收的季节才能派上用场。北方的春天干旱少雨,远处田间有一口水井,圆口有辘轴,方便人们打水用。两个老农正在打水,灌溉菜园。苏东坡在《春菜》一诗里提到当时的青菜有韭菜、菠菜、荠菜、芜菁等。汴河两岸这里的柳树种植较多,此时杨柳依依,莺歌燕舞,一派春天的景象。

      望火楼是古代有火情时发出信号的地方。在一处荒废的望火楼上,竟然空无一人,上面还摆着一条长板凳,估计有人经常来这里闲坐,成为娱乐休息的场所。

      柳荫道上,有一队人马急匆匆的从城外而来,看样子,应该是扫墓踏青归来。前面轿子里坐着家眷,骑马的应该是官员或有钱人,还有挑着东西的挑夫,他们的气势,惊动了农家的猪,横冲直撞,东奔西蹿,三个家丁在前面驱赶,引得路旁的一些人扭过头来观望。

      

      二

      当时的东京城紧挨黄河,以漕运为主。汴河水连接着黄河与淮河,此时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它可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商业交通要道,汴河两岸人口稠密,商船云集。

      河里船只如梭,大大小小有二十九艘。最主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漕船,又叫平底船,这些船主要承担运输任务,载重量大。第二种是客船,比较长,速度快,窗户也多,适合看河岸沿途的风景。第三种船是画舫,装饰得很漂亮,主要用于旅游,乘坐的大多是来京城游玩的外地人。

      漕船一艘挨着一艘,这些船体积庞大,从粗大的船帆上就可以看出,它的运输量巨大。这些船大多都是运粮船,官家的船只据说都去运送花纲石了,私船趁机而入,操控了粮食市场。

      那些纤夫沿河岸用力地拉着纤绳,船上载满了货物,能感受到纤夫的辛苦,顺风还好,逆风的时候,船行驶缓慢。船靠岸以后,用绳子系在岸边,船与岸之间搁一块踏板,方便上下船。码头上,工人正在忙着搬运货物,货主正清点货物。搬运货物时,每搬一次,以一个竹签来计数,最后用竹签数目来结工钱。

      横跨汴河的是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犹如一道彩虹架在汴河之上,故取名虹桥。当时汴河水流湍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建桥工人发挥聪明才智,用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采用榫卯结构支撑大桥,使之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分散负重使桥面受力均匀。桥两边安装有牢固的护栏,保障车马行人的安全。

      虹桥之上,人潮如流,车水马龙,此时,一文一武两位官员在此相遇,骑马者是武官,坐轿的人是文官,狭路相逢,两者均不肯退让,于是便起了争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差一点动起手来,吵吵嚷嚷的,吸引了路人的目光。

      虹桥之下,正发生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艘大船正要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竹竿钩住桥梁的,有的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让船只顺利通过虹桥桥洞。领航的人在大声地指挥着,引得周边的人一齐向这边观望,都为这艘巨轮捏一把汗。

      桥头彩楼欢门高耸。有修鞋店、馒头摊、饮子摊、杂货摊。有两位摊主正在为自己家拉客,争相招呼到自己家店里买东西。路口有两个人拉着独轮车,从桥上下来,由于惯性,车飞快地向前跑,前面的人尽力压住车,后面的人拉也拉不住。有一算命先生,遇到一个算命人,便给他看手相占卜凶吉,旁边一位系围裙的店小二看了,心生好奇,忍不住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新酒店上面写着“天之”“美䘵”的字样,据说是出自汉书中鲁匡说的:“酒者,天之美䘵。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他认为酒是上天的美好赏赐,是颐养天下的好东西。旁边的一家酒店叫“脚店”,宋朝时,正店有七十二家,属于官家的酒店,脚店相当于酒的零售商,多如牛毛,寻常百姓也能喝得起。脚店开在货运码头繁华地段,经常有人来喝酒,一到吃饭的时间,那生意非常兴隆。街角的“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正值清明时节,少不了有买纸钱的人进店买祭祀用品。

      酒店的对面,遮阳伞下,是”饮子“店,它起源于唐朝,有香饮子、冷香饮子、清凉饮子等,相当于今天的中药饮料,有助于消化。茶馆在宋代开得非常多,因为宋代文人雅士喜欢斗茶,以茶论道。茶馆里,有的人正在闲谈中消磨时光,有的人正在细细地品茶,好不惬意自在。

      街道上,人来人往,有踏青赏景的,有出门游玩的,有做小买卖的。画里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人生百相,跃然画中。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仿佛自己也化身画中人,游走于繁华的街道,感受它的宋韵风情。

      

      三

      高大的“上善门”将汴京城一分为二,门外是城外,门里是城内。

      城门前是护城河,桥上行人有挑担的、有凭栏眺望的,有推独轮车的。

      城楼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特别气派。土城墙显得有些落魄,还生出一些杂乱的树木。城楼之上,雕梁画栋,城楼是开着的,里面一面大鼓特别醒目,放在鼓架之上,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击鼓传声报警。

      城门口,几匹骆驼正缓缓地向城外走去,应该是西域商人来东京城内做生意的运输工具,他们是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队。可见,宋朝时,汴梁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城内,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医药门诊、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面上悬挂着旗幡,叫卖声不绝于耳。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有做生意的商人,有看街景的绅士,有骑马的官吏,有背篓的僧人,有说书先生,城内还有行乞的穷人,三教九流,真是无所不有啊。

      交通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有乘轿子的,骑骆驼的,赶牛车的,还有人力拉车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座客栈里,门前客人人头攒动,里面一定住了不少来此做生意的商人。

      路边是一家正店也就是官家的酒店,有夜市和早市,生意兴隆得很。三层彩楼里宾客满座,觥筹交错,人声鼎沸。门口穿长袍的,笑脸相迎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门外,还有两乘轿子正往正店里走。

      城里人注重仪表,有专门的修面店。转角是“久住王员外家”,应该是旅馆,门口有伙计在招揽旅客入住,楼上一位读书人正在潜心读书,不知道是不是进京赶考的举子。“王家罗明匹帛铺”,店面很大,各种彩绸丝帛摆满了柜台。宋朝时,医学水平也很发达,有专门为病人看病的诊所,杨大夫精于外科,赵太丞医术更显高明,他应该在皇宫里当过医生,无论是内科、外科还是儿科都很精通,治好各种疑难杂症不在话下。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男子,拿着扇子挡着脸,对面正好过来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也许是旧友,拿扇子男子为避免尴尬,想以这种方式躲避与旧友说话。路这边的棚子下面,一群人正聚集在一起,听一位老者说书,说到兴奋时,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每个人都听得入了迷。

      这时,走来一队人马,仪仗队开道,威风八面。只见那官员骑着高头大马,头戴席帽,穿着盘领衣衫,手执马鞭,神态庄重,也许是赶赴外地上任的。有提着铜锣的,有挑行李的,旁边还有人专门侍候,为他提着刀,前有两人在马头拉着,以免马在闹市区受到惊吓,而马失前蹄。

      旁边一行脚僧,打扮得有几分像唐朝的玄奘,脚穿芒鞋,身着禅衣,手握拂尘,背着竹笈,里面装有竹杖经卷等。前面挂的小香炉应该是驱蚊虫的。不知道他是到京城寻访名师,还是到寺院进行自我修行?

      

      四

      《清明上河图》有人说它是一幅盛世里暗藏危机的图画。商业繁荣的表象之下,有着很深的隐喻之意,令人细思极恐。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城的人口达一百二十七万之多,当时设八厢一百二十坊,每个坊都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画上的望火楼却无一人把守,城门大开城防形同虚设,军队懈怠慵懒,原本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居然成了一商铺,为金兵攻进汴梁城埋下伏笔。

      宋徽宗时期,朝廷军事实力日渐衰败,防范意识淡漠。他喜欢斗茶和书法艺术,贪恋祥瑞和吉兆,不愿意面对现实。有人说宋徽宗如果不是皇帝,他可能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当《清明上河图》到他手里,他没有表现出欢喜之情,只在卷首题了五个字,就把这幅画作赏赐出去。不久之后,金兵攻进汴梁城,把宋徽宗也俘虏了去,让他受尽了凌辱。岳飞曾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里写到:“靖康耻,何时雪。臣子恨,何时灭”。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开封人把《清明上河图》原汁原味地搬到了现实中,按着画中之景,修建清明上河园。其规模之宏大,气魄之壮观,令世人惊叹。乡野、虹桥、汴河、商船、商铺、城门、勾栏瓦肆,一应俱全。大型的节目表演《东京保卫战》《东京梦华》,运用现代科技,梦幻般地让人穿越千年时光,重温大宋王朝的盛世景象。

      《清明上河图》画面长而不冗,场面浩大却杂而不乱,错落有致,笔法细腻,精妙绝伦,浑然一体,别有情趣。它是一幅清新脱俗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是一幅千古不朽的艺术杰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永远绽放着独特的耀眼光芒。

      
    【审核人:站长】

        标题:清明上河图(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19170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