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笠翁先生:
非常抱歉,我本来私下里和瘦哥说,想在他的平台弄一弄文学评论的,可是,一接触实际,就暴露了自己的肘子。这不仅因为我日常创作和评论就少,还因为兴趣和精力也不集中,今天弄哈这,明天弄哈那,竟致于一件事情也没有弄成。不过,对于一个爱好者,兴趣只是用来打发时光的。成了正果的,都是那些台上的大佬们。当然,也有人并不这么看。
好了,让我在这里先谈谈小说。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影视,这似乎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脉络。不过,在我看来,小说倒是切入社会和人类心灵最深的一种艺术。像高尔基,像托尔斯泰,像曹雪芹等,他们的作品,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世间万象,各色人等,无不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细大不捐,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小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物。这些人物,既是个性(独特)的,又是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典型,都是社会某一个阶级、某一阶层的代表。他们的人生遭际,既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同时,又反映出他所生活的环境的风俗和心理。总之,他是综合的,同时又是个性的。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塑造人物呢?当然离不开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研究。搞清楚“这一个”(也就是典型人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当然,不是大作家,也没有谁去搞得那么复杂,不过,对于一个典型,深入地研究一下他的成长史,倒是可以做到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一个人,当然要研究他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研究这个人所成长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环境,诞生了这么一个独特的人物。所以,环境,是人物之所以能够站立起来的依据(或者说土壤)。许多作者,不太注意环境对人物形成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人物。其实,故事并不等于小说中的情节。故事,是以“事”为主,追求离奇、曲折,而情节,是来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另,故事追求“事”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完整;而情节,往往是一个片段。比如,贾宝玉自己烫手了,反倒问别人手疼不疼。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却反映了贾宝玉骨子里的那种“呆”和“傻”。哪怕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磨磨蹭蹭你全忘记了,但是,这两个人物形象却深深地烙在你的脑子里。这就是故事和小说情节的区别。
这都是老生常谈。现在,结合先生的小说,来谈点我的观感。这篇小说,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是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的。只是在艺术上,需要略略加工。下面,我谈几个小的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纵深问题。怎么说呢?萍水相逢,是不便于深谈的。于是,两个人物的性格、思想都浮于表面。对于每个人的历史,也不便于展开。因此,造成了人物的无“根”。这个“根”,就是人物得以形成的土壤。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环境”。如果阔别重逢,倒是可以展得开些。如鲁迅的《在酒楼上》。
二是叙述和描写太少太少,不便于刻画人物。其实,在对话之间,是可以停下来写写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的。另外,情节的展开缺少起伏。完全是一股脑地“说话”(对话)下去,从表现手法来看,显得有些单调。
三是细节不够。细节,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只有细节,才能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刻画“这一个”与众生之不同。
好吧,就说这些。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致
礼!
郑荆河
202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