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高巍:赓续、丰富“生活的艺术”

  • 作者:球球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7-15 19:27:24
  • 被阅读0
  •   庄子主张的生活艺术,几千年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变成文人心灵的一种追求,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庄子倡导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只是去遵循客观的规律,回归内心的本真。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名利所诱惑,强调“无用之用”,从看似无用的事物或言行当中,去体会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还倡导心灵上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的境界。以摆脱世俗的成见,超越是非的对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进入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庄子的“生活艺术”,经历了时代的历练,特别是来自西方的较量,不但不曾败下阵来,反而依然焕发着活力,在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身上传承。

      一

      周作人恬静超然,默默地品尝着人生的苦涩,在忍受与自娱中,得到生的快慰。成了中国现代文人“思想范式”和价值取向的基本遗产之一。

      周作人在价值取向和生活趣味上,更接近庄子。被称为“接近庄子的现代隐士”。他主张以人为本,着眼于个体感受。他所强调的人道主义,更倾向于庄子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刘剑梅)

      “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两年以后,他的入世启蒙角色逐渐淡化,而过起了现代隐士的生活。在草木虫鱼中发现生活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付诸文字,充满了禅意,追求“与万物合一”的逍遥境界。

      他在文章中,否定终极、绝对、至尊的思想,主张宽容,更有庄子齐物论的影响。

      庄子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了周作人的生命意识和思想观念,由此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学风格。

      庄子的无君论,天道论和齐物论,对周作人的思想形成独特意义。

      他有意疏离于时代潮流,却又不完全归隐山林,在个人闲适优雅的生活中,寻找到自我满足的独立。这与他在文学上的主张相呼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周作人认同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因为他认为文学真实的存在只在心灵的顿悟和感觉之中。

      周作人曾提出“文学无用论”,主张回归自然,恢复人的本来属性,实现真正的人格独立。“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他认为,文学不可成为政治的工具,而是要坚持庄子的自然观,在人情物理中蕴含一份禅意的平常心,不偏不倚,不为权势或一时的利益而丧失立场。

      他把这种人情物理看的很重要。“道不可见,在就日常饮食人情物理当中”。

      这就是平常人的活法,一点没什么玄妙,就是顺其自然。所以在他的笔下,多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而琐碎的事情,以及自然界中的草木虫鱼等小事,却将其如生死大事同样的看待。这犹如庄子《逍遥游》中与万物共同逍遥的境界。由此,让他找到了宁静与自足的享受感,实现了人与道的有机融合,如同一滴汇入大海的水珠,从中获得了一种永恒感。

      有人说,庄子的哲学也是美学,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美学认知体系,它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的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让自我与宇宙合为一体,实现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让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都活出生命的光彩。

      在日常发生的平凡事情,如茶食、野菜、鸟鸣、饭菜、酒令、乌篷船乃至苍蝇等等,都在他的笔下艺术地再现,并从中寻得些许安闲、愉悦和无上的快感。

      周作人在《北平的茶食》一文中提到:

      “我们在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的必需——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致愈好”。

      这里所强调的“无用论”,实际是淡化意识形态过多的影响,实现“非功利”后的尊重个性的自由,展现出感人的独特魅力。

      受庄子的影响,周作人立足于个人主义,讲求众生平等,宽容,反对一元论。他认为,只有先尊重个体的精神自由,才可以拥有“各各相异”的宽容。

      他反对虚伪的大同,认为那也只是一种专制,文化必须是多元的,这得益于“五四”的启蒙,追求的是以“己”、“我”为核心的价值观。正如刘再复所说,如果人道主义不落实到个人生命,个人尊严,个人独立权利,尤其是思想权利的充分尊重,那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二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与庄子及道家思想的关系格外密切。

      1927年,林语堂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重新认识自己。并且,试图把《庄子》一书翻译成英文,将其推向世界。林语堂开始认同那些闲适的小品和唯美的文学,借助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由此,把庄子带入了现代化。

      对于林语堂来说,庄子思想就是他的理想追求,表现为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和一种从容不迫的豁达。

      林语堂把庄子和道家思想中的人生态度和工具理性,用来弥补西方文化中的某些不足,作为人们自我拯救的重要方式,以此来纠正生活过度物质化所带来的弊端,由此,庄子和道家思想,具体化为“生活的艺术”,甚至成为一种合理的、近情的生活理想。

      在这里,“悠闲的生活”顺应着自然,快乐而艺术化,成为生命的享受。在林语堂的眼中,这样生活才是对人类“生物性”、“自然性”的尊重,人们的内心也因此而得到了大自由。他以为,这种努力,正是庄子重视生命理念的体现。

      为此,他强调,过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由此带来思想的简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由于西方文明过分重视科技、逻辑等理性的东西,因而显得淡化了人性,有些脱离情感,脱离生活。因此,萨义德在他的《知识分子论》一书中,号召人们要摆脱专业的有限性,甚至成为专业的业余者,以便进入更广阔的生活,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所带来的快乐。

      为此,林语堂提出了“三回到”的主张:回到慢节奏的艺术人生;回到原始的质朴生活;回到符合自然,贴近人情的理想状态。

      他提出,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所主张的生命哲学,正是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细节,来加以体现。

      庄子的学说因重感情,求和谐,主养生,肯定生命,来与儒学相呼应,相符而相成。

      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当中,林语堂以庄子和道家思想中的二元论,来塑造女主人公姚木兰,借这位包含二极的文学形象,来分析二者存在的合理性,“一切生命都是两种力量的结果,两种相反的力量的综合,如同阴阳产生了四季”。

      借此,表达了一种对世事变化的开放态度,对现代新观念都抱宽容理解的态度。认为“至道之为物也,无时不变。”

      因为从大宇宙的角度来看,所谓进步和落后,都不过是瞬间的发生,很快会过去,只有生命本身的存在,才会相对的长久一些。所以,我们要相互平等尊重,不会被暂时的财富、名誉所惑,充分去享受生命的意义,实现一种真正有价值人生。

      这种美好的理想,被林语堂设计在了长篇小说《奇岛》中,这种乌托邦的想象,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评,体现了他对桃花源般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小说告诉人们,理想的生活,就应该是艺术化的,回归自然,回归完整的人的生活。

      林语堂还把这种理想的追求与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相比较,以“既重现世,又尚美好”的希腊精神与老庄道家文化相融合,实现人性的自然化,让人们在自由中,去寻找生命的价值。这种境界是林语堂心灵的寄存处,理想的家园。

      三

      汪曾祺用小说来把庄子的学说市井化,当然,这也是一种自然化和艺术化。庄子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学说,引起了汪内心的共鸣。他认为,超功利的率

      性自然,才是生活美的极致追求。他甚至撇去老庄学说那些过于虚幻的主张,真正把现实生活的美,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汪曾祺的《受戒》等小说,就突出地体现了他对生命原生态的追求。汪曾祺

      通过小说,强调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呈现庄子思想中的“人性自然化”。

      汪的其他小说,也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日常生活中,充满庄子超凡脱俗气质的庄子们,他们懂得生活,保持人的内心美和“自然生态”,并将其艺术化。虽然他们都是小人物,却懂得生活的真谛,在凡俗的人生中,创造着快乐和兴趣,活得潇洒自在。小说中洋溢着温馨自然的和谐气氛。

      后来的文学界评论汪曾祺,称其为“最后的文人”,这是对他继承庄子风范,强调个性解放的高度认同和赞誉,因为汪曾祺把这种认知不仅表现在自己的文学主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指导了自己的人生。成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当他被打成“右派”以后,并未因此而消沉,背上思想负担,反而觉得自己是“三生有幸”,为他平凡的生活增添了浓重的色彩,因此而留下些许不一样的纪念。

      汪曾祺以充满留恋的心情,回忆起自己上大学之前,在家生活的历历往事,无论是过年时去花园折梅,还是随继母回娘家,抑或是放暑假时在家写大字,放学后在街上的瞎逛,无不生动有趣,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情趣。这些回忆来自生活,可生发的情感则超出了生活,更具艺术的魅力。汪曾祺真是活用了庄子的主张。

      庄子主张的“生活的艺术”,之所以能被现当代知识分子接受,传承,甚至弘扬光大,主要还是源于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

      就当下的中国人来说,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历练,庄子倡导的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动,提醒人们,不过分追名逐利,以免陷入无休止、无意义的竞争和攀比的漩涡,引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无常,增强适应性,有能力去正确处理这些生活中的得失,追求内心的独立和自由。

      特别是强调“无用之用”,启示后人重视那些表面上好像无用,但内涵丰富,具有深层价值的事物,如艺术、文化、情感、亲情……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以此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使人生过得更有意思。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高巍:赓续、丰富“生活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8839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