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我的英雄我的城

  • 作者:文卉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5-24 18:54:18
  • 被阅读0
  •   一

      印象中极深刻的,是儿时菜园里那畦碧绿鲜嫩的烤烟,还有外祖父那杆在夜里明明灭灭的旱烟袋。冬日夜晚,火塘边,半斤米烧下肚的外祖父,唇间弥漫的袅袅烟雾,也遮不住他眉间的忧愁。间或剧烈而急促地咳嗽,像是要把整个胸腔都咳出来。外祖母一边漫不经心用火钳拨弄着火塘里的柴火,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说些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

      外祖母的絮叨、外祖父的木讷、家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无休止的嬉闹,诸多元素构建我苍白而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拮据、农事的繁杂、劳动的疲累、孩子的吵闹、妻子的抱怨,有时叠加起来,便成为引燃外祖父日积月累的愤懑导火索,暴风骤雨般的拳脚便席卷了高而瘦的外祖母。外祖母在前来围观的乡邻的劝解声和讥笑声中哭得肝胆俱裂,直至筋疲力尽。印象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家庭大战,皆以外祖父偃旗息鼓、悄无声息退出“战场”而宣告结束。

      夏天,为了驱蚊,外祖父常常会在院子里把杂草、垃圾、树叶、烂菜叶烂菜梗扫成一堆,点燃,火借风势,烟雾四散以驱蚊。那时的我们,成天田间地头、漫山遍野疯玩疯闹,烟雾再呛人,到了中午或黄昏,也架不住频频袭来的困倦,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歪在厅厦(赣西南农村方言,厅堂之意)的凉床、凉椅上睡着了。外祖父小心翼翼把孩子们一一抱到里屋床上。他的怀抱有着淡淡的好闻的烟草味,双臂强劲有力,躺在他的臂弯里,感觉像一叶小舟在海上轻轻摇啊摇,小小的心里溢满了幸福和快乐。有时醒来了,也不吱声,勾着外祖父的脖子,把小脑袋更深地扎进他怀里,再娇嗲地哼哼几声。

      外祖父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农闲时节,外祖父会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做几板豆腐打打牙祭。做豆腐那天,外祖父一大早就忙开了,他把头天晚上泡发的湿黄豆用瓷盆装好了,加上清水,清水和湿黄豆的比例约为2:1,瓷盆放在石磨边的凳子上,便开始磨豆子。他左手从瓷盆里舀起一勺带水的湿黄豆,倒入石磨口,右手握着石磨的手柄按逆时针方向循环往复推磨。添一勺湿黄豆,推几圈石磨,再添一勺湿黄豆,再推几圈石磨,身子有节奏地前后摆动,一俯一仰,脑袋也随着身子的摆动抬起、低下,那不倒翁似的模样滑稽又可笑。我们几姊妹在一旁观战,模仿他的动作,摇头晃脑、欢笑、鼓掌、转圈。外祖父不时抬头瞅瞅我们,眼里满是宠溺。眨眼工夫,几斤黄豆便成了满满一桶白花花的浓酽的粗豆浆。

      这时,外祖母早已生好了灶膛的火。外祖父一手往一张豆腐布(棉质,起过滤豆浆、分离豆渣的作用,系在十字形木架上)里舀豆浆,一手扶着吊在厨房房梁上的木架上下左右轻轻摇晃,他长着漂亮络腮胡的面孔在蒸腾的雾气中若隐若现。等到满桶豆浆经由豆腐布悉数进入大铁锅,外祖父大喝一声“烧大火!”外祖母忙不迭往灶堂里添木柴,熊熊灶火舔舐着锅底,豆浆瞬间像一朵硕大的雪花在锅里绽开,清香四溢。接着,外祖父把装着豆渣的豆腐布取下,置于锅里一长木架上,用力揉搓挤压,把残余的豆浆挤到锅里。豆浆煮沸约10-15分钟,将豆浆舀到事先洗净晾干的大酒盆里,再点卤:石膏粉加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慢慢倒入煮沸的豆浆中,同时用木棍快速搅拌豆浆。等豆浆在石膏粉的作用下成半凝固的果冻状态,便能听到外祖父急切地召唤“慧慧,兵兵(哥哥的小名),快来吃豆腐脑喽”。等我们端起碗,外祖父不忘往碗里搁上一勺白砂糖,有白砂糖的加持,新鲜嫩滑、热腾腾的豆腐脑眨眼就下了肚。我们摸摸圆滚滚的小肚皮,吧唧吧唧小嘴,意犹未尽,外祖父也学我们吧唧吧唧胡子拉碴的大嘴,浑浊的眼眸瞬间笑成了一弯新月。

      “外婆,我要屙尿。”“我也要。”凌晨两三点,我们几姐妹常被尿憋醒,睡意迷蒙中闭着眼睛扯着喉咙喊,此消彼长。“都烂了尿泡吗?”对面铺上的外祖母窸窸窣窣起了身,“呲呲呲”擦着了火柴,煤油灯昏黄的亮光瞬间铺满屋子,老鼠们在光影里四下逃散。随之,道厅(位于厅堂后,当年多以木板隔断厅堂和道厅)尿桶里响起一阵阵“叮叮咚咚”如流水的尿声。“都屙好了吗?”“屙好了。”随着“噗”的一声,油灯熄了,赣西南一个小村庄的一户普通农户重又归于沉寂和黑暗。床的另一头,两个妹妹一人扯个被角,把小小的身子裹得严严实实,冷风从缝隙钻进被窝,肆意舔舐我的一双小脚。我在妹妹们渐渐响起的鼾声里再没了睡意。

      这样的一幅幅生活场景,在时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如昨。简单、简朴、简陋的人间烟火,如窖藏几十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赣西南一个小村庄——井冈山市拿山乡拿山村,就是一座小小的城,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时光及记忆。在那山村一户贫寒的农户家庭,我生命中最初的家,就是勤劳、质朴的外祖父外祖母用慈爱和宽厚构筑的温馨港湾。  二

      20世纪70年代末,我和哥姐被父亲从乡下外祖父家接到了身边,在井冈山茨坪中小学读书、生活。几个妹妹尚小,未到学龄,则留在了乡下。两室一厅带卫生间的房子,在刚从乡下进城的我,眼里是多么新奇!雪白的墙壁,平整的水泥地,干净的八仙桌,很快消除了新环境及新同学们齐声戏谑地喊我“乡巴佬”带给我的失落及强烈的羞耻感。我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窜到卧室,傻傻地笑,又蹦又跳!厕所在家里,没有一丁点尿骚味;每间房都装了电灯,灯绳一拉,屋里亮堂堂的,像白天一样。唯一令我沮丧的,是父亲整天板着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脸孔。父亲,对于刚离开外祖母怀抱的我而言,完全是个陌生人;家,也像我的客居地。我牢牢记着外祖母在村口送别我时抹着眼泪叮嘱我的话:“好好听你爸的话,别惹他生气。”一改之前疯疯癫癫的个性,在严肃的父亲面前处处陪着小心,小心翼翼走路,细声细语说话,斯斯文文吃饭,并努力以满分试卷或大红奖状来换取他难得一见的笑脸。而暗沉的生活中偶尔透进的光亮,便是那满分试卷或大红奖状赢得的父亲的一块钱现金奖励。常常是一块钱一到手,哥哥便拉了我直奔书店,全换成我们垂涎已久的小人书:《地道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烈火中永生》《小花》……我们拿了小人书,常常迫不及待坐在书店门前的台阶上翻阅,边看边“咯咯咯”地笑,身边路过的孩子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心里该有多骄傲啊!

      之后,父母几经周折调到了一起,定居在罗浮,同时陆续把几个妹妹(大姐已参加工作)也从乡下外祖父家接到了身边读书。一大家人总算团聚在了一起。我们欢天喜地住进了父亲任教的井冈山市罗浮学校分配的两室一厅新居。父母住主卧,我们四姐妹住次卧,房间不大,两边靠墙分别摆放着一张一米二宽的床,两张床之间的过道仅能容我们侧身通过,哥哥则被安排睡在客厅一张一米宽的简易床上,一块腈纶做成的布帘一拉,便是他的独立王国。居住环境的逼仄,对于爱玩爱闹的孩子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四姐妹时常在十平米的客厅里游戏、跳绳,玩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有时相互干仗,像扭作一团的麻花,地动山摇。“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民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就开花。”新居是木地板,不太隔音,住在一楼的邻居架不住这又唱又跳又打又闹的折腾,时不时跑上楼来,对我们姐妹发出严厉警告。邻居一走,被暂时压制的歌声、笑声立刻爆发,充满了这栋简陋的教职工宿舍楼。  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了改善一家八口两室一厅的逼仄家居环境,父亲开始动用他所有的能量和智慧,谋划给妻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一个宽敞自足的栖身之所。

      父亲很快看中了古岭寨上毗邻井冈山市砖瓦厂的一处荒坡,决定在那里开基。站在荒凉的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木讷寡言的父亲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面的古岭寨,意气风发,滔滔不绝:“这可是块风水宝地!据当地人代代相传,古时长义岭一带有十多个寨,古岭寨是其中之一。经江西省考古专家鉴定,古岭寨建于汉代初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岭寨有护城河、古城墙、古井、鹅卵石路面、高台及古驿道。”父亲越说越兴奋,在一众儿女茫然而崇拜的目光注视下,越发神采飞扬,“你们看吧,不久的将来,说不定火车就要从我们家门口过呢!”我们也憧憬着父亲的憧憬,两眼放光,欢呼雀跃。谁又能料到,父亲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的理想,却很快在时隔十几年的新世纪得偿所愿:雄伟的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庄严地“立”在了长义岭古岭寨上;不远处,火车逶迤,南来北往的旅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紧接着,父亲把建房一事提上了日程。一家八口的吃喝拉撒、五个孩子的学杂费、病退在家的母亲不菲的医药费,一大家每日里庞大的支出,仅靠父亲每月微薄的薪水苦苦支撑,经济上入不敷出。我不知道,在如此困窘的经济状况下,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父亲做出建造一幢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的新屋的决定!是宽敞舒适、能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是子子孙孙有所依傍的独立家庭空间,是自幼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父亲以此郑重告慰爷爷奶奶在天之灵的独特方式,还是父亲作为一家八口之户主,唯有予一家老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才足以彰显其顶天立地之证明?

      首先面临的是地皮问题。这片荒岭之前是拿山大队(现井冈山市拿山镇拿山村拿山组)的地皮,卖给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井冈山分校(简称共大)。父亲自幼父母双亡,聪颖好学,因是烈属子弟,由人民公社供养、培育,并得以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江西教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井冈山工作。婚后,在井冈山中学任教的他寒暑假多在井冈山拿山乡的岳母家度假。他一贯礼数周全,谦逊斯文,深得邻里乡亲及长辈们信赖!再者,这样一块鸟不拉屎的荒凉之地,实在很难引起人们的争执之心。在教育系统,教学能力出众、为人忠厚诚实的父亲口碑也相当不错,所以,父亲毫不费力从共大贺校长(永新人,父亲的同乡)手里拿到了这块地,又按贺校长的意见打了份书面报告,交到拿山乡政府,顺利拿到了准建证。

      父亲以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开始对房子谋篇布局:楼上楼下,几室几厅,餐厅客厅,厨房卫浴。身为语文教师的他对建筑一无所知,却深谙不耻下问的道理,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对建房有丁点有益建议,逮住就问,刨根问底。图纸涂涂改改,一遍又一遍,觉得不行,撕了重画,如此循环往复,不厌其烦。向来惜言如金的他内心被建房这一伟业鼓舞着、激励着,一遍遍在饭桌上向妻儿们陈述他的伟大构想。最终,令我们啼笑皆非的是,外婆只一句:“家里那么多孩子,将来儿子结婚,女儿出嫁,总要有个宽敞些的厅厦好打桌(摆酒席之意)吧!”父亲便弃几易其稿的图纸于不顾,依岳母之高见把房子建成了80年代南方农村常见的二层混砖楼房。建成后的正方形新屋,遗世独立般高高矗立在高于地平线的荒坡上,远看像碉堡,滑稽又丑陋。年轻气盛又有些恃才傲物的哥哥看着这上不了“台面”的“怪物”,哪里高兴得起来:“什么时候一把火烧了才好呢!”厕所和猪栏则并肩“立”在距离新屋二三百米开外的地方。新屋还是一大片荒坡时,外祖母站在荒坡上,四下瞅瞅,指着一块地儿说:“这里可以建间厕所,厕所旁合适开块菜地,一大家的蔬菜就都有了。”在已有卫生间和蹲便器的年代,父亲谨遵岳母大人之命,把卫生间建成南方农村典型的开放式茅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委实有点滑天下之大稽!建房前,这里是一大片坟山,到了晚上,满山坡游荡着明明灭灭的磷火,各种瘆人的声音在沉寂的夜里此起彼伏。住进新屋后,我们姐妹不到万不得已不敢上厕所,实在憋不住,打着手电筒,结伴而行,战战兢兢,如芒在背。有时,正上厕所呢,黑暗中不知从哪棵树上传来猫头鹰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厉叫声,赶紧提上裤子一溜小跑跑回家,回到家,尚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建房的过程,在我记忆中,从前期筹备到房屋竣工,前前后后持续了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而言,这不啻为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学教师,一个病病恹恹的家庭主妇,这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千秋伟业的建房工程,他们所能付出的,无非是大把的时间和可以聚少成多的力气。  四

      面对荒坡,父母开始了他们“做事业”的第一步。建房,首先得有一大块平整的场地。父亲从外祖母家用板车拉来了砍刀、扒箕、镐头、铁锹、扁担等一应工具。他挥舞着砍刀,一大片齐人高的杂草、灌木丛,只小半天工夫,便有如残兵败将在他身边纷纷倒下。晚霞中,父亲奋力砍伐的瘦小身影,大有“舍我其谁”的大将风范。

      周末,父亲领着孱弱的母亲、年幼的孩子们,对着那高而陡的山坡、厚而硬的土层,以愚公移山之气概开启了建房的序幕。他和母亲一镐头一镐头挖下去,挖出的不止有坚硬如铁的土疙瘩、碎石、瓦砾、不知哪个年代的布满青苔、爬满不知名小虫的古砖,还有蚯蚓、蛤蟆、人骨,然后,一扒箕(方言,畚箕之意)一扒箕地将土石挑走。他们对摆脱逼仄生活和住进独立新居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几个妹妹胆小,见到人骨,往往是惊慌失措,大喊大叫,躲得远远的,再不肯靠近。我胆大,敢在骨头堆里翻捡古砖,把古砖装到扒箕里,再挑到父亲指定的地方垒好,盖上遮雨布。这些古砖,无一例外在后来的建房“伟业”中起到了添砖加瓦之作用。那时,母亲体弱,父亲是教学骨干,只有在繁重的教学之余领着母亲进行他的移山大业。就这样,日出日落,日复一日,一介文弱书生,一个整日病恹恹的主妇,父母硬是凭着两双手将山坡整出一大块足以造屋的平地。

    【审核人:站长】

        标题:我的英雄我的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7261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杨静杨静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39455篇
      • 获得积分:1112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