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1984年的春天

  • 作者:廖春波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5-01 22:36:52
  • 被阅读0
  •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四十年了。1984年是人生的分界岭,结束美好学生时代,才十八岁,我从学校步入社会,颇不情愿。桐子花开,临近毕业,安排偏远区农技站实习,纷纷离开火热校园生活,孤苦伶仃,备感寒冷。

      该站独门独院,位于区公所旁,站长是学长,高几个年级,尚未结婚,踌躇满志。他住三楼,寝室兼办公室,里外两间,除了奖状,墙壁还贴格言警句,如“天道酬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自强不息”,没一张影视明星照,彰显积极进取精神。我暂住二楼招待室,没人陪伴,勉强遮风挡雨,吃饭与单身汉一样,公共食堂简陋。

      初出校门,工作欠主动,我无所适从,站长整日忙,对我指导少,不苟言笑。职工不坐班,大多是校友,自恃有一技之长,目空一切,相处微妙。在这陌生环境里,我显得格格不入,就愈加落落寡欢。突然发觉,家属区内,有一位学童不知深浅,每日早晨,像百灵鸟唱同一首歌,清脆悦耳,宛若起床号准时响起,不绝于耳,没谁阻扰。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

      嘀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

      这首《春天在哪里》的儿歌,听他唱两天后,我便耳熟能详,不禁暗自跟着哼唱不止。尽管不标准,但自娱自乐,心境改善了。直至赶集,在供销社买到一套好书,爱不释手,仿佛满眼是春翻阅不尽,才没跟唱。

      那是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再版北京。未料在乡场也有售,仅剩一套,一至四册,卖三元多,耗资半个月生活费,可品位高,物有所值,毫不后悔。

      不久,派我驻村,蹲点大棚,观察水稻温室育秧,推广技术,作好记录,有农技员不时抽查。我吃住温棚旁的简易房,闲暇无事默默看这套书,学农又好文。清明过后,听不见熟悉的歌声,却有布谷鸟的鸣叫,“播谷播谷”,还有新书春风相伴,农夫荷锄牵牛耕田,秧苗萌芽。

      从上古至战国,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初至清中叶、近代文学,我对各个时期的文学状况了然于胸,决心按图索骥,搜读优秀作品,包括古代神话、诗经、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楚辞、史记、汉代辞赋和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晚清至“五四”的佳作。

      负责此处温室育秧的是一位中年农民技术员,常与我夜宿一起闲聊,还带我去他家打牙祭,他贤惠的妻子用腊肉煎的汤圆面粑粑最好吃。他俩对文学不感兴趣,认为那是吃饱了撑的,谈情说爱,风花雪月,远不如种庄稼重要,更不如高产稻来劲。不过,仍热心帮我找对象,介绍漂亮邻居少女,羞得人家脸红,我也不好意思。

      暮春时节,我返回学校,一边写实习报告,一边借阅图书馆,还涉猎外国文学。一部部经典名著,犹如一座座丰碑,树立在我的心中。时逢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放映,我观看后又读原著,将周克芹引为榜样。他也是农校毕业,出生于简阳农村,离万县并不遥远,梦想在向我招手。

      小时候,我历经磨难,欲学高尔基,当作家。后来,拜读陈建功的获奖短篇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等,也想报考北大中文系,误以为大学中文系是培养作家的。可命运捉弄人,初中毕业,我即考取中专,农学专业,与文学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1984年的春天,我接触《中国文学史》,走进文学的百花园,也结识周克芹,一扫郁闷之气。毕业分配虽未如愿以偿,可我一直是文学爱好者,文学滋养了我,我也保持初心。退居二线后,仍笔耕不辍,终于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现在,又是春天,五彩缤纷,当年的农技站长和学长或许退休,唱《春天在哪里》的男孩应年近半百,农民技术员夫妇与村姑音信杳无。陈建功健在,周克芹长眠,我依然追梦,希望在人间。回看走过的道路,激动人心的往事,历历在目,永难忘怀。

    【审核人:站长】

        标题:1984年的春天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6623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