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一碗“扎腻头”

  • 作者:王道清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1-17 00:05:54
  • 被阅读0
  •   “扎腻头”,村里人也叫它面糊糊,类似于北方的疙瘩汤,是老家江阴地区的一道特色美食。没想到,一碗看上去黏黏糊糊、连汤带水,小时候用来填饱肚子的面糊糊菜汤,现如今居然成了人见人爱、款待宾朋的美味菜肴,还被列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碗“扎腻头”,承载着一段励志故事。小时候,家里只要吃到“扎腻头”,奶奶就会给我们讲关于“扎腻头”的传说。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姓钱的书生,因家境贫寒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靠左邻右舍和附近乡亲接济度日。有天傍晚突然下起了大雨,书生将各色各样的“百家菜”倒在一起,煮了一锅“大烩菜”,香气扑鼻,味道蛮鲜。正当书生独自享用时,发现门外站着一位避雨的长者,于是给其盛了一碗充饥驱寒,长者吃后赞美不已,并一再询问是什么菜汤如此好喝,书生一时心急随口说道:“扎腻头”。谁知这位避雨长者就是江苏学政刘墉(刘罗锅),后来姓钱的书生在乡试中考中了童生第三名,他的“扎腻头”也随之流传了下来。

      一碗“扎腻头”,承载着一个美好梦想。与这位贫寒书生一样,小时候早餐和晚餐“扎腻头”成为标配,这在当时既是权宜之计,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家的孩子多,粮食不接季,物资供应也不像现在富足,到了农闲季节家家户户都会想着法子节省粮食,早早晚晚吃些稀粥菜汤,“扎腻头”便成了主打料理。因为“扎腻头”简单易做,只要烧一锅开水,挖一勺面粉,加凉水调成糊状,用筷子边搅和边倒入锅中,放一把从自家地里拔来的青菜,再加些食盐调味,讲究的人家用事先熬制好的猪油提香。这样既省下了主食,又省掉了副食,也寄托了人们对吃饱饭、过上富裕日子的向往。

      我大娘在苏北农村长大,从小就吃惯了面汤稀粥,也学得一手做“扎腻头”的技法,成家后更是不忘节俭传统,经常做“扎腻头”供堂弟堂妹们食用,时间长了难免引来孩子们“抗议”。于是,大娘就开始琢磨改良配料,先将面粉调的稍稠一些,接着用筷子顺着盆口直接将稠面糊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一条条、一块块“面疙瘩”随着热水翻腾,再倒入清洗面盆的浆水,倒入青菜等辅料,一锅香喷喷的“扎腻头”就做好了。后来,大娘又试着加入南瓜、红薯、土豆等辅料,每次做出来的“扎腻头”都有新鲜感,吃起来也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大伯是村上有名的“土厨子”,做的“扎腻头”自然是最有滋味的。大伯没有拜过师傅,全凭自学揣摩,掌握了一手烧菜手艺,经常帮村上人家烧菜办酒席。做“扎腻头”时讲究配料,增加菜品种类,百叶丝、青豆子、小青菜,偶尔还会放些猪血、小河虾等;制作起来讲究流程,先用葱、姜、蒜爆锅,食材、配料那个先下锅那个后下锅,间隔多长时间都有讲究,因而大伯做的“扎腻头”色、香、味俱佳,深得村里人的好评和喜爱。

      一碗“扎腻头”,承载着一方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物质供应日益丰富,小康生活日益富足,再也不用为粮食不接季而犯愁了。吃上白米饭,住上新楼房,实现富裕梦想的人们没有忘记“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传统美德,一刻也没有嫌弃“扎腻头”的穷酸土气,而是对其进行了不断地迭代改良,既传承保留了原先的鲜香口味,又与时俱进地加入了时鲜食材,创新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独特传统美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现如今的“扎腻头”配料越加丰富多样,螃蟹、基围虾、排骨、青豆子、豆渣饼、老油条、油丝、百叶、鸭血、小青菜、菌菇等应有尽有,做出来的“扎腻头”更加清新鲜美,汤浓味醇,既可当菜吃,又可做主食,成了当地人追捧的传统美食、宴请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一碗“扎腻头”,记录了一代人的辛酸,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延续了一方颇具传统的美食文化,也见证了代代相传的邻里情、互助爱,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成为了大家伙儿无限美好的乡愁记忆。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心归老宅
        下一篇: 营销主管

        标题:一碗“扎腻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22210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王道清王道清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7篇
      • 获得积分:150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