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彭传清:走太平

  • 作者:彭传清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5-16 22:09:17
  • 被阅读0
  •   古城全椒,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美丽传说。全椒自古文风鼎盛,人文荟萃,文人雅士不乏其人,孕育了唐代名相张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等等众多名士乡贤近百人。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我国第一部真正的讽刺文学作品,讽刺文学鼻祖的吴敬梓就出生在全椒城的襄河湾。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为家乡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不可磨灭的浓浓文化气息。中学时代我曾读过先生的《儒林外史》,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范进中举》那篇。那时的我也仅是囫囵吞枣,朦朦胧胧的读了。若干年后的一天,我竟然身临其境来到了先生的出生地。愉悦心情自不必说。

      吴敬梓故居、吴敬梓纪念馆参观后我浮想联翩,为古城全椒而骄傲,为美丽的襄河湾而自豪。全椒地理位置优越,属江淮丘陵地带,距长江不远,其境内河流湖泊畔着这座美丽的古城煜煜生辉。长江拽着滁河,滁河牵着襄河,襄河滋润着古城的百姓。襄河似一条绿色的玉带,悠悠地流淌并环绕着千年古城襄河镇经久不息潺潺流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城全椒除了出了个大文学家吴敬梓之外,还有龙山寺等古八景,可圈可点。我以为,更能吸引游客的要数那有着厚重历史的七座古桥。古桥美,古桥故事亦多。河多故桥也多。古城全椒便是如此。弯弯曲曲的襄河围着古城流淌了二千多年,襄河湾上那七座形态各异的便民过往的古桥樑,沉载着古城悠久的历史,更记载了一个个鲜活动听的故事。

      始建于西汉初年的积玉桥;明崇祯年间建的涌金桥;建于明万历四年的拖板挢;元至正辛巳年间建的宝林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的白汪桥;北宋绍圣三年建的洪栏桥;东汉年间建的太平桥,又名贺橹桥⋯⋯一座座古桥一道道风景,见证了岁月沧桑又如诗如画的千年古城全椒的过去与现在。

      那日,虽然还是在甲辰龙年的正月,气温回升,阳光灿烂,四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我们张张笑脸被和煦春风吹得暖暖的。

      挚友朱庆龙祖籍肥东磨店,爷爷那辈逃荒至全椒。庆龙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此犇腾始步。按他的话讲,“全椒生活工作三十年,明光、滁城又三十年。”他与家乡全椒有着太多的情结。洪栏桥(俗称红栏桥)他记忆犹新。少年时,庆龙兄家境贫寒,学生时代他就懂得帮助家中承担起一些责任。秋冬之交,他利用课余时间跑十几里地,上花山砍柴草。再挑着沉甸甸的担子来县城的洪栏桥头卖柴草。一担柴草也只能卖上八九毛到一块钱,再用卖柴草得来的钱买上几块(两分钱一块)烧饼,在他的心里这已经是奢侈消费了。夏天放暑假,他会和村里的同龄人下稻田捉龙虾,一中午能捉二三十斤。家里留下一点,其余的龙虾他装进背篓里,顾不了炎热顶着烈日,背着一竹篓子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来到这座让他终身难忘的洪栏桥桥头。他顾忌不了更不怕被熟人碰见,因为家里缺的是钱。城里人很精明,乘他不留神时随意会瓣掉龙虾大钳子,这样会减少些斤量。憨厚的庆龙也仅仅是劝阻一下便一笑了之。中学时代的他没少在洪栏古桥边卖过家里的农副产品。从那时起,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便像这座古桥牢牢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全椒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陆锋深谙该县史志。他告诉我:““洪栏桥”,也叫“州门桥”,东西朝向架在南北的太平路与袁家湾间的襄河上。此桥始建于宋代,原先叫“高公桥”后改为“州门桥”,为北宋绍圣三年本邑高志密所建,原为单孔石拱桥。1931年洪水毀后重建,桥面加宽,考虑到安全加了木栏杆,刷上紫红色油漆。久之,百姓们便称之为“红栏桥。“此桥乃县城通往北、东乡之要津。怀旧的庆龙兄邀我与他在桥西头留影纪念。记得上一次我俩合影,还是在2007年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

      来到古城全椒,才知道本地有一项民俗活动被百姓们牢牢地抓住不放,那就是走“太平"。这项有趣的活动传承了二千多年仍经久不衰。歌曲《正月十六走太平》如是说:“⋯⋯来全椒走太平,来全椒走百病,烧香烛你虔诚,放爆竹我高兴,oh一起走太平,再走太平。"欢快的曲调把我这个异地游客带入了走太平的真实写照盛境之中。庆龙兄介绍,每年的正月十六这天,这座东西朝向沉睡在襄河之上的古桥,自古以来被百姓称之为健康的“神"桥,会被数万人(最多时竟达几十万人)挤得水泄不通,万人空巷。

      全椒走太平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时期开始传承迄今。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百姓祈求幸福、健康、平安、万事顺达的传统习俗。走太平,就是走健康走掉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

      每年的正月十六的这天,城里城外甚至外地人都会在这一天,为了祈求无病无灾健康长寿,放下手中的一切,还有境外的游客慕名来到这座神奇的古挢走太平。有的人为了抢个先,零晨前就来到太平桥头等到时钟指向零点,虔诚的人群有序地由桥西向桥东缓缓地踏桥而过,走向光明迎接曙光。为什么大家都是由西向东走呢?寓意是往东走越走天越亮,平安幸福就会来临。

      全椒走太平活动,传说与三位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是东汉的刘平、隋代的贺若弼、明朝的陈瑛。传说大荒之年,全椒长刘平爱民如子,将朝廷拨付用于修缮城池的专款,拿去赈灾被朝廷罢官获罪。当百姓得知正月十六日将押解刘平进京问罪,父老乡亲倾城相送至城东太平桥,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第三位人物是明朝都御史陈瑛,滁州人,他为保全椒百姓免受冤枉,愿以自家性命担保。陈瑛死后全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全椒走太平的民俗在传统的健身走的意义上,因为这三位清官可歌可泣的故事,又赋予了“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保国安民,平安一方,福佑子民,扶危济难”的诸多新内涵。

      如今,全椒走太平的民俗活动外延在放大。它不仅仅是全椒独特的民俗,还是中华民族的活化石,国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太平的传统民俗,行走的路线也赋予了祈祷平安健康和谐的深刻含义。传统的行走路线是“三桥两街”。走上积玉桥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经太平大街,最终踏上太平桥。“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谐音即“遇难平”,当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安定无事;走“两街”,取袁家湾老街之“袁”,太平大街之“平”,諧音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的行走路线全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寓意深刻:“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

      是日上午,庆龙、陆锋、晨晓我们一起边走边聊边看,襄河水缓缓地从太平桥下由南向北流去。太平桥、贺橹楼、太平阁见证了好客勤劳智慧全椒百姓的过去、现在的生活片断。我家的“书记”与晨晓的妻子她俩似一对亲姊妹,头顶太阳帽戴着墨镜手拉着手,在太平桥上来回走了两趟。她俩是在祈祷平安健康,更是在祈愿全椒百姓幸福安康。

    【审核人:站长】

        标题:彭传清:走太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7050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