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皖北婚宴“流水席”

  • 作者:哈哈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1-23 18:17:50
  • 被阅读0
  •   前几天回老家农村,参加亲戚家的婚礼,体验了一次历史上皖北农村盛行多年的“流水席”。

      皖北农村结婚叫“办喜事”,“婚姻大事”不能随便,是需要一定仪式感的。自古以来,农村人好“面子”,一般在家有喜事时,都会借机展示实力和人脉。所以,有三个“面子工程”,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请“戏班”,皖北的“戏班”有“淮北梆子”和唱“豫剧”,都是古装大戏,搭个戏台子,连唱三天三晚。二是请“响”,即“乐器班子”,皖北一带请“乐器班子”称作请“响”,也是连吹三天三晚,显得热闹。三是请“枪”,即民间办喜事使用的“三眼枪”,与一般鞭炮、烟花所不同的是,“三眼枪”声音大,有震撼力,民间传说妖魔鬼怪都怕这种“三眼枪”,听到“三眼枪”的声音,都会“逃”得无影无踪。

      外面的事务联系妥当,家里人就开始在自家小院子里搭个彩棚,垒几个大灶台,请几个大厨、十几个帮手,之后开始采购、备菜。同时,安排人手到村里各家各户去借桌椅板凳、酒壶酒杯、筷子勺子、锅碗盆子等。

      据地方志记载,皖北民间的“流水席”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是传统酒席之一。村里的老人说,“流水席”的最大看点,就是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吃完一道菜再上一道菜,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叫作“流水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管什么汤什么水,都是货真价实的“硬菜”,青菜红薯之类的只能是“硬菜”的搭配,否则,就会被外人看笑话。

      “办喜事”摆“流水席”,请客人也是讲究层次的。一般来说,结婚的头一天晚上,请的是家族亲戚,也不用打招呼,大家都自动来到喜家院内,随便找个位子坐下,东家长西家短的拉拉呱,人来的差不多了,宴席就开始了,上一道菜吃一道菜,热闹而有序。这场宴席菜肴一般不太讲究,主要是大家在一起商量着翌日的婚礼事宜,亲戚们也都比较自觉,罕有喝醉酒的现象。

      在婚礼当日的早上,请的是帮助“接亲”的一帮人和新媳妇娘家“送亲”的人员。民间“接亲”有“抢早”的习俗,如果一个村子上当日有两家人“办喜事”的,那么,谁家先把新媳妇娶到家,谁家将来就兴旺发达,比人家过得好。所以,都是提前与亲家协商好发嫁的时间,天刚刚亮就把新媳妇娶回来了。这个宴席实际上是吃早饭,只不过皖北有“喝早酒”的习惯,一喝起来就与中午连顿喝了。

      结婚当日的中午,才是“正席”,真正的大喜之日,宴请的是喜家的亲朋好友,新娘新郎的发小闺蜜等等。与现如今不一样的是,宴席的主桌坐的不是新娘新郎的家人,而是新郎新娘双方或一方的舅舅,天大地大舅舅大,舅舅是第一贵宾,陪客也是至亲长辈以及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正席”的重头戏是新郎新娘给舅舅敬酒,新郎官新娘子敬酒不是像现在的规矩一桌一桌地挨着排敬,旧时的规矩,敬酒是只敬舅舅和“媒人”,其他亲戚朋友都没份。而农村的“媒人”一般又以“媒婆”居多,这样,接受敬酒的,舅舅是主角。敬酒的礼仪是,由新郎官的伯伯或叔叔,手托一个“托盘”,上面摆放三只小碗,斟满酒,到了舅舅的席位面前,拉长声调高声喊道:“新人敬酒,跪——”,随即,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地上,这时,舅舅不是先喝酒,而是先掏红包,把红包放在托盘里,而后再端起酒连喝三碗。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红包不是贺礼,贺礼一般是早拿过了,这是新人的“磕头礼”,“磕头礼”比较少,意思一下即可。

      婚礼当日的晚上,是宴请街坊邻居。前面说了,一家喜事,全村大喜,家家户户的桌椅板凳及碗筷勺盆都借来了,男女老少都来帮忙,不管酒菜孬好,总要表达个谢意。邻居们也不客气,拖家带口都来吃饭,这桌吃完了,又来一桌,轮番上阵。值得一提的是,宴请街坊邻居不发请柬,也不一家一家地通知,来的都是客,吃饭的队伍里甚至有过路的人,不是图吃顿饭,就是图沾个喜气。

      我还特别留意到“流水席”的菜谱,皖北菜的特点是酸辣清口,汤汤水水的菜居多,菜盘子个个都像汤碗,烧菜多,炒菜少,凉拌菜也多。我数了一下,一桌子有二十多道菜,上菜的顺序不像城里的饭店是先上凉菜再上热菜,而是先上热菜,穿插着上凉菜,有荤有素、有冷有热、汤水搭配、酸辣爽口,鸡鱼肉蛋,应有尽有。

      皖北喜宴必备的菜肴,“三整”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整鸡”,即一桌上一只老母鸡;二是“整鱼”,这条鱼其它鱼不行,必须是大鲤鱼。所以,皖北人如果问“啥时候吃你的大鲤鱼”,就是问你“何时结婚”的意思;“我准备吃你的大鲤鱼”,是“我准备给你介绍个对象”的意思。三是“整壮子”,即整个猪蹄膀。当然,除“三整”之外,“四喜丸子”也是必备的大菜,四个喜丸子个头大,放在一个盘子里,一桌八个人正好一人半个,不浪费。上了“四喜丸子”这道菜,客人们就知道“流水席”要结束了,不管喝好没喝好,就不喝酒了。

      然而,“办喜事”有一道菜不能上,这道菜就是萝卜菜。因为在皖北的语系里,如果说“这事萝卜了”,就是没办成、没搞好、不完美之意。还有,如果埋怨你不会办事、不会做人,就会说你“尽办一些萝卜事!”所以,喜家在张罗购买食品时,是绝对不买萝卜的,以图吉利。

      再者,无论是何景况,皖北地区的传统,喜宴不能光盘,如果每张餐桌上都吃得干干净净的,民间叫“漏席”或“漏泥”,意思是不够吃,没让客人吃饱吃好,不仅主人没面子,也有对不起客人的意思。

      当然,皖北人豪爽,好客,也善饮。过去,如果一场喜事办下来,没有几个头面人物喝得东倒西歪的,那么,主人家就显得没有面子。而如果有几个人喝得不能走路,甚至是不省人事被抬着回去的,那主人家就显得很风光得意,喜事也就办得更圆满了。现在看来,这是陋习,不值得提倡。

      话又说回来,办一次喜事,一场接一场的请客吃饭,不仅显得麻烦,也确实够浪费的。说实在的,现在农村办“流水席”的不多了,不要说县城,集镇上的饭店档次也不差,一般人家都能到大饭店举办婚礼了,风光时尚,皖北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债台高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但从传统的层面看,“流水席”的积极意义,在于街坊邻居及亲朋好友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办喜事”交换一下感情,喝酒叙旧厚植情谊,比在大酒店就餐“一哄而散”更具有人情味,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骑行之慢
        下一篇: 烤鸭

        标题:皖北婚宴“流水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848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