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其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元宵节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平定“诸吕之乱”有关。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是个狠毒的女人,刘邦一死,她就大肆屠杀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起用自己的亲戚吕氏兄弟子侄辈,篡夺权位。吕后临朝不久,诸吕终被周勃、陈平诛灭。汉文帝登基后,觉得天下重享太平,非常难得,想在年初找一个好日子与民同乐。听说当年平定“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五日,恰好这一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所以就决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宫游玩,与民共渡升平。因为汉文帝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出游,“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欢乐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汉时,人们祭祀“太一”的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乙”又称“太一”,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万物所出,造于太一,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祭祀活动从黄昏到天明,由此发展为后世的上元燃灯之俗。一说是东汉时,汉明帝刘庄根据《僧史》“西域腊月晦日,名大神变,烧灯表佛”的记载,下令士族庶民,于正月十五日燃灯,以示对佛的尊崇,从此始有元宵花灯之俗。元宵节起源于“汉祀太乙”的说法表明,这个节日是中国固有的节日,起源于于古人对夜空月亮和众星的祭祀。
到了唐代,元宵节又受到道家之说的影响。道家提出正月十五为上元,乃天官赐福之日;七月十五为中元,乃地官赦罪之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乃水官解厄之日。从此“元宵节”又有“上元夜”、“上元节”之别称。
元宵节的节期与活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过元宵节的时间,汉代是一天,唐代是三天,宋代是五天,明代是正月初八至十七,整整十天。而清代又缩短为四到五天。元宵节与春节相接,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汤圆(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汤圆(元宵)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全国各地都是如此。
汤圆和元宵属于同一类食物,因制作方法不同,成份、风味各异,口感也稍有不同,南方叫汤圆,北方叫元宵。在制作工艺上,北方是“滚”元宵,首先要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然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南方是“包”汤圆,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搓成圆球。汤圆(元宵)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汤圆又有咸、甜、荤、素之分,甜馅有枣仁、豆沙、白糖、芝麻等数十种,咸馅有火腿丁、鲜肉丁、虾米等。南方的汤圆馅料偏软且花样多,咸、甜、荤、素都有,如豆沙、水果、粗粮、鲜花、肉馅等。而北方的元宵逐渐同一化,馅料偏硬,口味以甜为主,白糖、黑芝麻、豆沙最常见。正因为制作手法和馅料的不同,两者的外表与口感也不一样。滚出来的元宵个头大,成粉团状,煮后的汤比较浓,跟糯米面粥差不多,元宵表皮松软,馅料硬实有嚼劲,果香和米香浓郁。包出来的汤圆,表皮光滑黏糯,煮后的汤是清汤,汤圆吃起来软糯松弹。
那么,这种以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呢?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其形状来说明元宵节吃圆子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反映了民间取意吉祥的心理。还有一个神话,嫦娥奔月之后,丈夫后羿昼夜思念患病了。正月十四夜有童子求见,说他是嫦娥派来的,告知“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后羿照着做了,正月十五夜嫦娥如期来到人间,夫妇相见。这虽是宋代道家方士的一种说法,但也表达了元宵节必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
相传,春秋末期,楚昭王途经长江,见一物浮于江面,色白而微黄,船家捞起献给昭王,剖开后里面瓤红如胭脂,味美异常,但却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昭王派人去问孔子,孔子告诉这是浮苹果,得到者是复兴之兆。此时正值正月十五,此后,每逢这一天,楚昭王便让人用面仿制此果,煮熟后吃了,以庆祝家国团圆。
还有一个传说,汉代时有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善做汤圆,因长年见不到父母终日以泪洗面,想投井。大臣东方朔决定帮助她,便对汉武帝说,玉帝派火神在正月十五火烧长安,想逃过此劫,必须让宫女“元宵”在当天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国百姓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正月十五日当晚,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最终元宵与家人得以团聚。百姓觉得这是家人难得团聚的好日子,便把这天当节日定下来,元宵节就此产生。又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吃,人们便把汤圆叫元宵。
正月十五吃汤圆这一习俗,兴起于宋朝。在北宋时候的元宵节这天,除了家家悬挂春灯,户户燃放烟火和欣赏歌舞百戏外,人们还要互赠“圆子”(即“汤圆”)。这是因为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圆子”,象征着合家团圆吉利之意。那时,汤圆有元子、圆子、团子、汤团之名,又因为煮熟即上浮,所以又被称为浮圆子。宋代诗人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圆子》一诗,可能是最早描述元宵节吃汤圆的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的“珠”指的就是汤圆,全诗既诉说了佳节团圆之情,又细说煮汤圆之事。古代吃的“圆子”同今天的“汤圆”有所不同,是用糖和圆子放在锅里同煮,里面并不裹馅,也有煮熟后自蘸调味吃的,谓之“浮圆子”,后来为了吃起来省事,也容易存放,才发展到裹馅汤圆。当时出现了一种“乳糖元子”,也就是用乳糖作心子的汤圆,不过只在元宵节才供应,所以在当时叫元宵。由于汤圆香糯可口,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日常小吃食品。到南宋时,仅临安(今杭州)的元宵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团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团等。宋代一位文人对当时的水团解释说,这种食品是以“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十六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见。《明宫史》中记载,自正月初九起,北京人就开始吃元宵了,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的汤圆。这说明,明代北京的元宵已与今日我国北方的元宵无异。
清代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照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并由御膳房传至北京市面。当时北京还出现了一位善制元宵的高手马思远,他制作的滴粉元宵名噪京城,钱塘人符曾《上元竹枝词》写道:“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生动地概括了马思远元宵的特色。而另一位清代文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则以特写的笔法道出了马思远元宵店生意兴隆的景象:“辇毂茶坊尽可观,马思远店尽盘桓。微行显达纷谈笑,各就相知饮凤团。”
民国初年,北京还流传着一件有关元宵的趣闻。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当上大总统后,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整天提心吊胆。适逢临近元宵佳节,北京城大街小巷皆是元宵小贩的叫卖声。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他作贼心虚,便在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恢复帝制是倒行逆施的事,袁世凯只做了八十多天的“洪宪帝”便死了。这之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丰富多彩的特点。在用料上,元宵皮除了江米面的以外,尚有粘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等;元宵的馅心,北方一般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甜味馅;南方则多见猪油、笋肉等荤素兼有的咸味馅。在形制上,既有大若核桃的元宵,又有小若黄豆的“百子汤圆”;既有通丸甜糯、不见馅心的实心圆子,又有皮薄若纸、精巧别致的“碌皮汤圆”。在制法上,北方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古老方法,南方则是搓条摘丁揉圆等方法。现在有了元宵机,一次滚出的元宵可供数十人食用。
元宵节民间特定的食物是汤圆(元宵),只是各地在称呼上略有不同。比如江苏武进、四川华阳称“糖圆”;浙江湖州、海宁一带称“粉圆”“灯圆”;江西永丰称“上元圆”;江苏无锡、靖江称“团圆”;江苏华亭称“油锤珍珠圆子”;河北定州称“油锤粉圆”;陕西咸宁称“元宵圆”;辽宁沈阳、河北曲周称“元宵”。
元宵的传统吃法是现煮现吃或现炸现吃。煮元宵时,广州人习惯在汤中放少许鲜姜,吃来别有一种姜糖的清香味。而北方人煮元宵,则喜欢往汤中滴几滴糖桂花,一股白糖桂花味便随着热气沁人心脾,格外引人食欲。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汤圆的用料、工艺和口味等方面,也各具风味和特色。比如有:水晶白色,皮薄馅多,粉糯软滑,汁多味美的上海肉馅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香浓四溢,糯而不粘的浙江宁波猪油汤圆;用鲜肉、玫瑰、豆沙、芝麻、桂花配制馅心,用黄红绿等五种颜色蔬菜汁加入糯米粉搓揉而成面皮,甜咸皆备的江苏苏州五色汤圆;用糯米粉、木薯粉加入猪板油和沸水揉成小圆球,沸水煮至浮起后下淀粉、枸杞、酒酿,入口软糯有劲,清甜中带有淡淡酒香的江苏常州酒酿汤圆;洁白如玉,形态美丽,个头超大,颗颗饱满,荤素甜咸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的江苏扬州汤圆;茶色圆球,圆润透明,藕粉和五仁为馅,余香不绝的江苏盐城藕粉汤圆;晶莹剔透,秀气灵动,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的福建汤圆;软糯细腻的外皮不失嚼劲,馅心芬芳馥郁,香气扑鼻而来,浓稠的馅料缓缓流出,入口齿颊留香的广东潮汕汤圆;制作讲究,工序精细,白糖、山楂、桂花、枣泥、松仁、豆沙、五仁、黑芝麻、奶油、什锦等口味丰富,返璞归真的北京汤圆;浓浓的黄米香气飘逸,软糯柔软却不粘牙,馅料甜而不腻,美味十足的河南黄米汤圆;雪白松软,粘甜清香,口味多样的河南什锦元宵;汤团皮绵糯,馅油润,甜中有芝麻香味的浙江杭州麻心汤团;个小,红绿白三色相映,绚丽多彩,与酒酿同烧,柔滑可口,别有风味的浙江酒酿三圆;纯白细韧,汤清味香,甜美可口的浙江温州豆沙汤团;选用上等糯米粉加水揉匀,包上用芝麻、白糖、猪油配制的馅心,香甜滑润,肥而不腻,糯而不粘的四川成都赖汤圆;玫瑰、芝麻、冰桔、枣泥四馅各具风格,软糯香甜的四川四味汤圆;将大红枣煮熟去核擦泥,猪板油去膜用刀拍碎,两者加白细砂糖搓成馅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汤圆,芝麻炒熟和白细砂糖研成细末成炒面,将煮熟的小汤圆在炒面中滚一圈,吃时油润绵软的山东芝麻枣泥汤圆;皮洁白,馅细腻,滋润香甜,味美可口的芜湖正福斋汤圆;个头特别小,质地柔黏,芝麻、桂花、山楂、豆沙馅多味美,先用清水将元宵煮至七八成熟,然后再放进酒酿浑汤中入味,酒酿为自制,只添加蜂蜜、桂花等调味,入口清香,回味甘甜的安徽蚌埠雪园酒酿浑汤四色汤圆;外观色白如雪,入口细腻,馅大卤多,味道鲜美的安徽安庆韦家巷汤圆;味道香甜,入口软糯的安徽六安甜酒汤圆;紫薯、花生、芝麻、板栗和猪肉五种口味迥异的合肥五味斋汤圆;精心挑选优质黑芝麻、白糖和桂花,经过炒、碾、锤、切、晒等工序制作,馅料香,有嚼劲,口感好的安徽肥西桂花汤圆;制作工艺考究,原料上乘,筛成棉籽大小的圆子,煮熟后连汤盛于有酒酿和白糖的碗中,软糯甘甜爽滑的安徽芜湖酒酿水子;用水磨元宵粉,以鲜肉、猪油、芝麻、豆沙、玫瑰和白糖等为馅心,软韧滑爽,馅味鲜洁的安徽芜湖五色汤圆;甜绵可口,香糯弹牙,甜绵可口的安徽淮北七矿手打汤圆;直径5到6毫米,里面装芝麻馅,纯手工活的安徽青阳“鳖鳖蛋”汤圆;皮薄馅大,好吃不粘牙的上海七宝老街汤圆;棕色、香、甜、糯的福建风味葛粉包;糯米面包裹鸡肉馅,汤底兑入芝麻酱,鸡肉的鲜味和芝麻的醇香交融,鲜味十足的贵州兴义鸡肉汤圆;将带馅汤圆煮熟滤干,在花生粉、赤豆粉或黄豆粉里滚来滚去,外表金灿灿,豆香味浓郁的上海干吃擂沙汤圆;把汤圆捏成山的形状,有“苏麻包心”“富油包心”两种口味馅料的云南镇雄三角汤圆;以糯米、大米磨浆,取粉制皮,用枣泥、白糖、桂花做馅,色泽雪白,晶莹光亮,小巧玲珑,香甜味美的湖南长沙姐妹汤圆;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后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用汤圆皮分别包裹不同的馅心,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软滑细腻,味道各异的广东四式汤圆;以叶类蔓薯植物鸡屎藤为配料,随着浸软的糯米一起辗(或舂)成粉末,拌水掐成汤圆,煮熟后加糖,满口留香,舒适无比的海南鸡屎藤汤圆;以糯米粉制皮,将豆腐干、冬菜切碎,用猪油炒后制馅,煮熟配上卤煮的猪心、猪肺及多种调味料而成,食用时再调以葱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鲜香可口,风味别致的四川彭水心肺汤圆。还有台湾地区的菜肉汤圆,齐鲁的桂花元宵,苏扬的虾肉汤圆,四川蒸团子,云南的米花团子,重庆的糯米团子,湖北的欢喜团,江西的芥菜团,安徽的欢团,内蒙古的奶酪汤圆,吉林的炸元宵,江苏的萝卜丝汤圆,四川臊子肉汤圆,贵州酸菜炒汤圆,北京的锦芳元宵,天津的蜜馅元宵,重庆的山城小汤圆,福建泉州的八味汤圆,广西的龙眼汤圆,四川广安的南瓜玉米汤圆,云南玉溪的豆末汤圆,湖北武汉的五芳斋汤圆,广东省江门的炳记汤圆,广西柳州的露水汤圆,贵州毕节的胡家汤圆,浙江严州的咸汤圆,云南的楚雄汤圆等等,也都是驰名南北的风味汤圆。
这些年来,全国汤圆(元宵)市场推出了真空包装速冻汤圆,受到广泛欢迎。品牌排行榜前十的有:思念、五芳斋、缸鸭狗、三全、湾仔码头、广州酒家利口福、好拾味、龙凤、园外园、农谣人等企业生产的各具特色的汤圆(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元宵),虽因制作工艺不同,有汤圆与元宵之分,但全国各地吃汤圆(元宵)的意义都是相同的,代表着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愿望。汤圆为圆形食物,寓意阖家团圆;糯米粉黏性强,寓意团结紧密;以糖为馅,寓意甜蜜幸福;经得起煮沸,寓意坚强不屈;洁白如玉,寓意高尚纯洁。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元宵),从小到大每年都吃,每个人都会吃一辈子。若问哪里的汤圆最好吃?我们的心中都有统一的答案,那就是:家乡的汤圆,妈妈做的汤圆。元宵节时,妈妈为我们盛上了温热的汤圆,用筷子从中间一夹,里面的馅料如蜜汁涌出,尝上一个,那份幸福满足的滋味至今难忘。那是浓浓的温馨,深深的亲情,满满的期盼,久久的牵挂,这些都永远永远地铭记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