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生多惆怅,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的达观流传千年至今,一直影响着现代人。
读苏轼的诗文,有生活之美,有豁然之敢,有通透之悟,有闲雅之趣。
年纪越大越发现,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没有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黄州的苏轼,曾在一场暴雨后吟出如斯词句。
有人说:“一蓑烟雨”是他对挫折磨难的轻视与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但不论它是什么,“一蓑烟雨”都是苏轼一以贯之的人生常态,故此,他淡然处之。
苏轼一生,前半生得意,后半生落魄。二十岁即中进士,才华出众,少年得志,经过乌台诗案,从天堂跌落云端,中年至暮年,人生三次被贬,从北至南,年纪越长,被贬之地越渐荒芜。
但苏轼不以为然,在每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都活出自己的有趣与精彩。他挥一挥衣袖,即使是跌落阴沟里,也依然在仰望星空。
人生该学苏东坡,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坦然一笑,不以居高而喜,不以处低而悲,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不管是狂风骤雨,还是艳阳高照,都能在归去时,拥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胸襟。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永远都怀有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即使后半生长期漂泊流放,他也写下“胜固欣喜,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尔”的悠闲名句。
被贬至黄州,苏轼脱下文人青衿,开荒种地,过上农民的生活,却一样过的有滋有味,他教当地的老百姓吃猪肉,发明了流传悠久的东坡肉,成为“东坡居士”。
苏轼关心嫁墙,与民同乐,赏山间之明月,享江上之清风,深山酌酒,微醺诗作,以“一尊还酹月”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此写下千古名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贬至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后一次被贬至儋州,今日的海南省时,苏轼已是60岁高龄,在萧索遥远的海南岛。
他写信告诉儿子苏迈,“我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好吃的,当地人叫蚝,那个特别棒,告诉你,你要保密,别告诉北方的人。因为一旦你告诉北方的人,北方的人到时候都跑来吃这生蚝”。
苏轼用他的乐观与有趣,在任何情景下,能够生活的有情有味。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出人生真谛,唯有内心安定,纵然跌落人生低谷,依然可以开出花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活历练了你,你也历练了生活。
当昔日的荣耀褪尽,当颠沛流离取代曾经的风光霁月,他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沉稳,泰然处之。
苏轼用内心的澄明,让所有的不幸与痛苦,在这旷达的胸襟中如同一缕游丝,一缕微尘。他用极致的专注,寄情于优美的诗文画艺,沉淀出不朽的文学艺术。
他多才多艺,他的诗词在无数文人雅士的青衫间拂动,他的华章,名篇众多,脍炙人口,他的书法,他的画,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但他不会恃宠而骄,他总是为人率真,乐观豁达,和蔼可亲,幽默睿智。
他一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一直处于党派纷争的风口浪尖,即使深受排挤与打压,却始终不被打倒,这就是苏轼,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侠客,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后世的那种心灵的喜悦,那种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人生当学苏东坡,既然不能如愿,不如安然自如。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无常,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际遇,却可以选择如何看待人生的角度。
既然失去,就勇敢的接受,用笃定的坚毅,不屈的意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一个懂得去丰富自己的人,一定也会被生活温柔以待。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定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丰富自己,永远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