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是衡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流动的现金、定期储蓄以及其他存款等各种货币资产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社会上所有的钱,包括有形的、无形的。2024年3月末M2 突破300万亿大关,为304.8万亿,按照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的话,当前存量货币确实已经不低了。1956年我国M2只有175亿元,1975年1千亿元,1988年破1万亿元,1998年破10万亿元,2013年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历时57年;2020年1月突破200万亿元,历时7年时间;2024年突破300万亿元,仅用了3年3个月时间。M2增量如此突飞猛进,可谓罕见。按照与GDP增速、GDP占比、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等来看,释放出货币超发、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资产贬值的预期强烈信号,堪称永不停止的印钞机。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M2规模较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M2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在资本市场更多的是依赖间接融资,也就是说通过银行间接的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从而使广义货币不断增加。我国的广义货币按三月末数字折算为美元是42.21万亿美元,远超美国的20.76万亿美元,规模比美国、欧元区及英国之和还要大。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一个企业A需要融资5亿元,它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债券或者股票。如果从银行贷款,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两边同时增加5亿元,资产方增加五亿元的企业贷款,负债方增加五亿元的企业存款,而这五亿元的企业存款要算到M2里的,也即M2增加五亿元。如果企业A发行股票或者债券,那么购买债券式股票的企业B支付给企业A五亿元,从银行角度看,企业B的存款变成为企业A的存款,存款总额不变,银行的资产表不变,M2也就没有变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银行的间接融资会增加M2,而通过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则不会。这也是我们M2的为什么比美国大的原因,因为美国更多在资本市场主要采取的直接融资,即通过证券市场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
目前我国的M2规模大,增长速度高并且增速长期超过经济增长速度,M2与GDP比值不断攀升,引起了人们对货币超发的担心。在说明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金融学里面几个概念即M0、M1、M2,分别表示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其中,M0被称为基础货币,它指的是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也就是大家没有存在银行而是拿在自己手中的钱,是货币构成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M1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企业活期存款,代表了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那部分;M2则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业定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代表了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弱的那部分。用通俗的话来讲,M0代表是的大家“手上的钱”,M1是大家“手上的钱以及随时能取现支付的钱”,M2是“手上的钱、随时能取现的钱和其他定期存款”。在日常生活中,M0数值越高,说明老百姓手头越宽裕;M1因为是随时可以取的“活钱”,反映了大家现实的购买力,代表着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而M2不是随时可以提取出来使用的,因此代表的是未来潜在的购买力,反映了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如果M1过高,M2过低,说明企业活期存款多,投资意愿强,经济扩张较快,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价格通常就会上涨,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反过来,如果M2过高、但M1 过低,则说明大家把大部分的钱放在了银行定期存款中,不愿意拿出来消费和投资,这样原本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变成了流动性较弱部分,从而会影响消费和整体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的现状就是如此,M2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央行不断的降息、降准、投放流动性,但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依然不是特别充裕,通胀并没有起来,PPI负增长,CPI涨幅较低,大家都有一个疑问?钱去哪里了?
从今年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据看,广义货币M2高达304.8万亿。一方面说明央行在不断的放水,另一方面,通货紧缩的压力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PPI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1%;M1四月末同比下降1.4%,M2同比增长7.2%,环比减少了3.92万亿;M1和M2的剪刀差,扩大到-8.6%,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老百姓更保守,喜欢把钱变成定期或理财 。从四月份数据看,货币总量增加,但CPI的同比涨幅很低,PPI还持续的负增长,虽然我们投放了很多的狭义货币,但并没有进入流通领域当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里的通货指的是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可以交换的财富价值之间的比较。当进入这个领域的货币量增长快于进入这个领域的财富价值就是通货膨胀;如果货币量增长慢于或者少于财富增长量就是通货紧缩。货币量不是都能影响价格,因为货币还有流通速度的问题。如果货币总量里越来越多的钱进入一种睡眠状态或者沉淀状态,这就弱化货币总量对价格的影响。只有真正能够投入到流通、真正用于交换交易的货币量才能影响价格。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我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情况呢?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供应过多会推动物价上涨,因此通胀水平是判断货币超发的重要指标。但从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一直在3%以下,在2023年底,甚至出现了通缩的迹象;CPI也没有持续走高;货币如果超发,就会出现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贬值现象。但从我国人民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看也没有出现持续贬值,在国家货币中人民币算是比较坚挺的货币。因此就有人认为,我们没有持续的通货膨胀,人民币也没有持续的贬值,由此认为人民币没有超发。但是我个人认为,用物价指数的高低来判断是不大准确的。这里要特别说明是,我们的物价指数采用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并且我国的CPI中食品占30.5%权重,居住开销(租金或自有房产换算成租金)权重仅占17.5%;相反,美国的CPI中居住开销权重是32.39%,食品仅为13.99%。也就说,居住开销在我国CPI占比低,并且反应的是租金涨幅,而不是房价涨幅。大家知道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CPI并没有很好的反映房价的上涨。人民币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不是完全自由兑换,因而人民币汇率也不一定真实反映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但现实是M2高达300万亿,M1与M2剪刀差加大,活钱变少,企业活力在弱化,这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大量增发的货币在金融机构空转,无法进入实体与消费领域。大部分银行贷款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平台,然后再进入到银行,使得M2与GDP比值一直在上升,这表示拉动一单位GDP需要的M2越来越多,即广义货币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越来越低。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虽然从数据看,M2规模已经足够大,但是人们还是感觉没钱,其中老百姓对未来缺乏信心是原因之一。如果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转入不好,很难去投资、消费,解决当前问题仍然是发展和改革,最简单的办法还是“新”经济刺激,通过财政扩张,配合货币宽松,扩大需求,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只有采取实质性措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取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振股市楼市信心,保护民营经济活力,让广大人民对未来产生信心,因为,信心比黄金重要,我们的经济才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