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周振华:贾平凹的文字

  • 作者:张志荣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2-23 19:16:57
  • 被阅读0
  •   将文字嵌入灵魂的人,谁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广袤、丰饶与斑斓。

      贾平凹一辈子忙书写,忙文字,忙与文书相关的事务,这几乎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贾平凹出生在秦岭东部南麓的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这地方诗情画意,美得很。所以太需要有人用笔墨记录她,描摹她,赞美她。于是,贾平凹就成了这个人。

      商洛是贾平凹的原乡,也是他文学的故乡。在这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丹江的血脉浇灌出金色的收成。数了数,贾氏长篇就有《浮躁》《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高兴》《秦腔》《古炉》《带灯》《老生》《山本》《暂坐》《酱豆》和新近出版的《秦岭记》,还有以《丑石》为代表的散文及其他文字。

      贾平凹有“两个不喜欢”和“一个喜欢”。他在自在独行中写道: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欢主动的人,虽然灵魂有趣,但不喜欢表达,死倔也慢热,

      沉默喜欢独处。

      在贾平凹的世界里,由于偏传统,有些角落至今不乏原始面貌。捣鼓了几十部鸿篇上千万文字,可他一直不近电脑,写毛笔字不用说了,可写小说,写散文仍坚持用笔写作。那方格格稿纸,哪位作家见了不亲切,特别是年岁稍大的作家,但眼下很少有人像贾平凹这样了,扎在传统里,头儿也不露。有人问,为什么?他说小时候没学过拼音,弄不利索。不懂拼音,那还有别的输入法呢!他这是说辞,好一个文坛的老古董。

      贾平凹写了一辈子字,他写的字,比从他嘴里蹦出来的字,好像还多。他的时间,一半用于思考,一半给了文墨。硬笔软笔,小字大字,小字作文,大字举书。“人活七十古来稀”。从几岁开始写字,一直写到了暮年老已。眼下,仍笔耕不辍,无论是小字,还是大字,轮番上阵,日月耕耘。敬佩也!

      贾平凹的字,常被议论,在这儿说的是他的大字,毛笔字。议论口味越来越重,声调越来越高,界内界外,口内口外,怎么说的都有。曾几度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大有声讨的味道,其实没为什么,就因为他是贾平凹。

      国人有这偏好,善于给抛头露面的人,大红大紫的人,名声显赫的人把脉评说,品头论足,特别是对那些写写画画的文人,更是抓住不放。芸芸众生,管见不同。无论写多好,何况写不好!不管多大家,甭说不是家。

      被议论,绝是好事。通常可在议论中成长,议论中成熟,议论的多了,名气渐渐就大了,紧跟着影响也大了,声望也大了。能够把人议论“大了”,首先被议论的这个人经得起议论,人家吨位重,承受的了,所以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议论,于贾平凹而言,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亦便促其不断修为,提升书艺,更上一层楼。

      贾平凹的字到底怎么样?不说别的,就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而言,就其作品辐射的半径而言,就当下其书品的饱有量而言,就其对大众的影响面而言,还不能说明他的字吗?有多少人能到这份上。

      欣赏贾平凹的书法,或者说他的毛笔字,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站在文学的高度,带着对文学的敬畏,再看,就会相对理性很多,也冷静很多,因为他的文学体量巨大,有这么大一座文学宝库,相信他的每一个字都会得到充分的滋养,即使远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学养分也会充分渗入到他的字里行间。

      那贾平凹的字算不算书法?他算不算书法家?其实,这些对他非常的不重要,他根本不在意这些,他写大字写毛笔字只是他文学主页的另一种表达。

      记得黄永玉这样谈书法:“自己说好,朋友吹捧,不算!”尽管贾平凹的书作已是铺天盖地,求字者络绎不绝,队排得老长,但还真的没有见他炫耀过自己的字,也没见过他的哪位朋友为他的书法奔走相告,频击边鼓,摇旗呐喊。他除了适时调整或强调一下润格外,于书法再没有其他一些说法,只管埋头书写。对待书法,态度十分冷静,格外理性。自己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属于他一个人的书写世界。

      “求您一幅字!回头裱上挂我们家客厅好给您做宣传”。常有人就这么一句,也是多人惯用的一句,即可零成本得来一幅墨宝。对此,贾平凹极不情愿,又非常无奈。因为这一举动完全忽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美德。当面拒绝吧,显得缺情少义,弄得他左右不是,长此以往,书家实在难以为继,陕西纸贵不说,精力难以分配,这才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示和强调润格一事。贾平凹该不该这样,应该,书画家明示润格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自古有之。

      有人是这样解释“润格”的。润格指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又称润例、润约和笔单等。制订润格的好处在于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可以使得一些“小气鬼”望而却步,省却很多精力。润笔费的报酬标准又因诗、文、书、画的类别而异,各种不同的类别中又因其规格,比如诗、文的长短,书、画的尺寸大小而异。古今书画史上郑板桥,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都有着“标新立异”的润格。其中,有人在“润格”措辞上“不留情面”,也有人“情致温和”,总之,各有各的方式,也各有各的说法,初衷略同。

      于是,贾平凹审时度势,不再犹豫,晒出了自己的润格。为此,便有人心生不满,非常不开心地说他缺乏大度,吝啬,小气。不就让你写幅字吗,不至于吧!有些人为了发泄心中不满,便借题发挥,甚或有些诋毁。心想,寻您写幅字是看得起你,收甚钱呀!

      润格,是对求字者的一种明示,是尊重劳动的基本态度,是书画市场的规则所为,是事情发育到了是处才有的考虑。客观说,公正讲,细心揣摩,用心端详,贾平凹的字来的可不简单,他的书法亦不一般。看一幅书法,绝不是就书法而书法,书法之外的东西有多少?贾平凹的书法是否正大,是否遵循取法,背后的支撑是否坚实,生命深处是否有故事,字里行间是否蕴含文化元素,传统时代个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否均有体现。贾平凹的字与这些不相吻合吗?我看非常吻合。

      贾平凹的每个字都是用心铺就,情系文学故乡,恩念商洛大地,心怀秦岭草木。所有笔墨均得文学之气,商洛之气,秦岭之气。即使贾平凹的字尚未炒作,但其存在已落地生根,他的字作为一个体系伴着他的文学成就会渐渐得以做实。

      认真端详,他的字,特别是他的大尺寸的字,体壮,板正,敦厚。因其字吸入诸多气蕴与元素,字的间架,简约明快,榫卯严谨,气象宏大。每一道笔画按照贾平凹的板眼和“起行收”形成了他的笔墨风格。强调的是结实,体现的是厚重,表达的是乡愁。细看,那气势那韵味一股脑全出来了。

      文学的广博,学养的积淀,自然的造化,都渗进了贾平凹的字里,流露出来的内在气质抹不去,抠不掉,搬不走。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著名文艺评论家姜澄清教授生前曾频频强调:古代书法大家均为政治家、文学家或饱学之士,没有一个不学无术之辈。

      汪曾祺先生曾评价贾平凹说:“他是一个很平易淡泊的人,却是一个难得的鬼才。鬼才者,非凡才能之人也。”

      贾平凹的字,也同样符合汪曾祺先生对他的评价,看着平淡的字却有内藏波澜。贾平凹的书写完全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完成的,或者说字是他文学的另一种心历。他书写时的状态很静,准备的很充分,对书法是敬畏的,对文学是虔诚的,对文化是膜拜的。所以他的书写真正是属于文人的书写,没有激烈的情致起伏,更不会大吼大叫,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他只想把字写好,不允许存有丝毫的习气和浅薄。

      贾平凹,他先文学,后书法。准确说,是文学大成后,书法紧跟了上来。在他身上,文学支撑着书法,书法又资助了文学。其实文学与书法在文人身上本就是手心手背的关系。

      古代文人典型的特征就是文墨交融,其实都是一码事。文与墨一脉相承,由来已久,不是当下的作家作文,书家书字。这样生生把文人的文墨岔开分行,抑制了它们的互助和统一。古时,字不佳,文不考,字书写不好想必人的思想举止也不会太精致。于是文人首先以书写启蒙,而后同步強化文论。

      在中国,书法是最能为作家身价添加筹码的筹码。字好!作家的文学气象会更加宏大,口碑更加立体,名望更加高耸。因此,作家应该经意书法与文学的匹配。

      书圣《书论》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意思是说:“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贾平凹对书法的追求来自学识的驱使,这一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学养助力了他的自信,他觉得他的文人气质完全与他的书法诉求相匹配。驾驭它毫无问题。

      古代书法大家的成名模式:他的字,先是出类拔萃!凭此,步入仕途。而后,做了大官、好官、清官,一身正气!人更高,字更好!于是,死后他的灵魂便镶嵌在这个世上,连同他的书作。

      在中国,好字是有标准的。古今历代习书者成千上万,可谓一人一面,一笔一书。其实诸多的书家无非归此四类也:即人高书高者,人高书低者,人低书高者,人低书低者。垂名千古的书家和百世流芳的书作,往往是人高书高者所为。贾平凹归到哪一类,他的人高,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他的书法,由大家评判最公正。

      平凹墨贵何处,在其文。文贵何处,在于成色。这成色是他人生长久锻造而成的,不是处镀,不是装上的,不是虚幻的,是贾平凹骨血精华的积淀。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他的书法是借光于他的文学之母。这也正是文人书法所具有的特征。书法借助文学理所当然。

      贾平凹的字很多人都知道,都看过,都熟悉。特别是近年来,他的书作在人们的视野中频频亮相,其创作势头有增不减。他的字摆在那,反正就是那个风格。最大特点是自成"贾体",常闻周围的人议论贾平凹的书写到底有没有临过帖。依本人的直觉,贾平凹当然是临过帖的,因为但凡的书家都应该临过碑帖,不然不会有那么大勇气,逆行而上。但临到什么程度就另当别论了。有的人一生总共也没临几个字,有的人临了大宗古代碑帖;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人日复一日从未间断;有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人专心致志长此以往。贾平凹怎么临帖,临到啥程度,我想文学不会分配给他足够多的时间,但一定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再说文学也是一本字帖,这样讲,贾平凹一辈子都在“临帖”。也许他读帖的比重会更大,甚至一生都在尽心尽力的揣摩,咀嚼,运化,一个字没临过,就敢上手,书法没那么好糊弄!

      至于他的书法在学术和艺术上有何造诣,"贾字"到底好不好?这还要看大众和市场对他的认可。什么是宝,盖着贾平凹大印的墨迹就是宝。那宝是这位大作家的心血凝聚而成的,带着他一腔的文采,还有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一颗追求嘉善与慈悲的灵魂。自古以来,书法讲究的是出处,看的是出自谁家之手,这个很重要。贾平凹有这个范儿,是不是大家、名家,他的文学作品及对中国文坛的贡献即说明一二。其字的一笔一划,一撇一捺,真真是来自文学的筋骨与血脉,所以"贾字"才贵!贵到不是单纯市价能衡量的,如果是这样,只能说还没读懂贾平凹。

      贾平凹的字给我的最强烈的感触就是"真、简、实"。"真"就是用其真性情,书写真内容。无论是字的仪态,还是线条的走势,都很真切,不造作,不搞纸墨花活。再就是"简"。"简"就是简约,化繁为简,但简的有度,没有过分追求简而使字体失真,缩水,畸变。鲁迅先生的笔墨就有这样的体现和味道。"实",就是行笔墨迹殷实,他的运笔几乎没有提按,或是很少提按,虽笔墨线条没有夸张的变化,但也不失活泼灵动,因为他在字的厚重与朴拙上给予了弥补。总之,贾平凹的书法结字有其独到之处,开张有力,笔意传神。

      文学与书法应该是这样三种关系:一是文学统领书法,二是文学、书法互领、三是书法倒领文学。所谓"统领"就是它们之间的主辅或主次关系,毎个作家都不尽相同,二者的比例分配各异。像贾平凹无疑是文学统领着他的书法。文学是大后方、大资源,大背景,文学照耀书法。

      从贾平凹的书法特点看,不免会带有一些随性、知性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任性。这可能是他的文学特质与当下社会的文化生态互为交织所形成的书写特征。

      贾平凹为什么对书法痴迷?至少有以下理由:文人本性所致。中国文学与书法归属于一脉相承的文与字所构成的璀璨的“文字文明”,文学与书法同道同源,习文者潜具书法的基因。书法对作家的资助。可以光鲜和润泽作家的由内到外的艺术气质与多维形象,使作家的艺术特质之外延更加唯美完善,继而可使作家更加自信和豁达。同时有效提升其艺术美誉,延展艺术领域,灌注艺术实力。跨界会友以书交友。这有利于吸吮更丰美的艺术营养,还可结交大批书法界的朋友,使文学与书法撞击出更绚丽的艺术火花。再就是实现“以书养文”。即以作家的书法作品补养作家的文学创作。随着书法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作家们特别是名作家们,有时依靠书法作品能获得较可观的收入。当然,大部分作家并不是为了收入,他们有的是陶冶情操,有的是以书法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感,还有很多人心向公益事业。

      贾平凹书法做为作家书法的代表人物其真经何为,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和青睐。就是他的文气充盈,道悟透彻,嗜书虔诚。这就是贾平凹书法之妙处,也是走高的一种必然。平凹的书法看似来的平实、平静、平易,但其内在反应甚为强烈。人们看重他的字,是其书法背后的光芒。

      凡人,书法为人打烙印,名人,人为书法打烙印。有人字里什么也找不到,有人字里藏着满满的珠光宝气。这是学养、学识,学历使然,是文人特有的内在的强大的能量折射出来的无限魅力。

      贾平凹依然忙着,忙着他的书写,忙着他的文字,忙着他乐此不疲的事情,这是他一生的诉求与追求,也是一位文人的初心与使命。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周振华:贾平凹的文字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4296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