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新闻,说是某地小学生玩烟卡,学校和家长都站出来表示反对,担心学生为了得到烟卡而走上歪路,担心烟卡不卫生,担心小孩子玩物丧志,总之担心的很多很多。学校和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都是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家长,我很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过,也不免为现在孩子们的禁忌太多而感慨。
回想我们小时候,课间活动也好啊,课外活动也好啊,在家里玩也好啊,都特别自由,玩的游戏好像也特别多,游戏道具也特别便宜,多数都是可以DIY的。
作为女生,我小时候玩的比较多的就是跳格子、拾“小子儿”、跳皮筋儿和踢毽子了。制作最简单的要数跳的格子啦,用粉笔画个大框框,框框里画四个小格子和一个大格子。有时候没有粉笔,用块碎砖头也能画,然后随地捡个稍微硬点、有点棱角,不要太圆的石头之类用来踢即可。
拾小子儿就是抓小石头。小石头就地取材,大路上、小河边,到处都可以捡,需要五至七颗,个头大概一个弹珠那么大就行了,太大不好抓,不要有尖角,以免扎到手。所以我们有时候捡不到特别圆滑的石头就自己磨,像人类老祖先打磨石器那样,在水泥地上或者墙上磨来磨去,直至把小石头变得光滑圆润,甚至闪闪发光,堪称一件艺术品。因此,我们都有一把自己专属的小石头,除了自己玩,还当成礼物互相赠送。
皮筋也简单,家家户户都有,用来做衣服上的松紧带的,卖的很便宜,一两米长就足够我们跳了。如果跳断了,就打个结继续使用,直至结结摞结结了,我们才让皮筋光荣退休,去旧衣物上接着承担它的本职工作。
制作毽子的工序稍微复杂点,材料多种多样。传统一点的就是铜钱加鸡毛。一两枚铜钱,一把老公鸡身上薅下来的五彩斑斓大羽毛,一截大羽毛下端的毛管子,一块碎花布,加上针头线脑,工具就齐了。铜钱那时候家里也大多数多多少少有一些,写着“康熙通宝”“乾隆通宝”,不难找;鸡毛和毛管子是杀鸡的时候留下来的。把一枚铜钱(想要毽子重一点,不要太轻,就放两枚铜钱)用碎花布包好,连着毛管子一起用线缝住,把羽毛插到毛管子里,插得严丝合缝的,毛管子外面再用胶带多缠几圈,起到固定的作用,以免乱晃或者掉毛,鸡毛毽子就做好了。这些材料都有替代品。铜钱可以换成厚硬纸板,自己剪成圆形,中间挖个洞即可。鸡毛的替代品最多,可以用纸或者塑料袋代替,把纸或者塑料袋撕成一条条的长条即可。有的同学用五颜六色的彩色金纸当鸡毛,踢起来不仅闪闪发光,还哗哗作响。毛管子的替代品不好找,因为管状物虽多,但硬度不容易达到要求,不过万事都难不倒爱玩的我们,我记得有的同学用纸卷的管子都棒棒哒,真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女生的游戏相对还是安全一些,还有一些游戏男生玩的多,比如“叨鸡”、拍“翻机”(又叫斗皮卡等)、打弹子、拍火皮儿等,取材更加简单。“叨鸡”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手和腿,用手搬起小腿到膝盖的位置,这样大小腿就成三角形,用以攻击对手。这个游戏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也没有看见小学生有玩这个游戏的了,估计就是有人会玩,想玩,应该也不让玩,算是“失传”了吧。拍“翻机”的工具简单,就是用纸叠成正方形即可。拍火皮儿就是拍火柴盒的外壳。这两个游戏跟新闻里的烟卡规则一样,拍翻过来为赢。打弹子的弹珠是买的,但也很便宜。
如果细想想,我们小时候玩的这些游戏没有一点危险性吗?怎么可能呢?任何游戏都有潜在的危险,跳格子、跳皮筋、踢毽子都可能崴到脚,石子儿会划到手,抛起的石头落下来也可能砸到人。“叼鸡”就更不用说了。为了得到游戏材料,我们也会挖空心思,家里的皮筋经常不翼而飞;鸡毛掸子被扒成了光杆司令;上学的书都被撕了叠“翻机”;火柴还没有用完,“家”已经被拆解,害得火柴棒只好露宿街头。
遇到要花钱买的就更难了。虽说这些小物件都不贵,但是那时候我们手里没有钱,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孩子也没有多少零花钱,想买画片、弹珠等都要从牙缝里扣好长时间,所以如果有同学书包里有一堆弹珠,走起路来哗哗直响,那这位同学就可以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其他的同学就会射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人类的虚荣心和嫉妒心真真是与生俱来,代代如此呀!偶尔听说有同学为了买玩具,从家里偷钱或者偷鸡蛋(鸡蛋可以卖钱),也目睹过同学为了一个卡片、一颗弹珠的输赢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至于玩游戏玩得磕破了皮儿,扭伤了脚,头上砸了个包,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那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出来制止我们玩这些游戏。
我们自由玩耍的时间也很多,除了课间玩耍,还有像我这样家离学校近的,没到上课时间就早早来学校玩,放学不回家在学校玩到乌漆麻黑的都很正常。
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快乐的。但是现在出于安全,出于忧虑,出于无奈,出于一大堆理由吧,孩子们能玩的游戏越来越少了,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无忧无虑的快乐也越来越少了!这个难题到底有没有什么高招来解决呀?有没有哪位专家能出来支支招,让学校和家长不再担心忧愁,让孩子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玩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