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叶昌国: 一次中断了20年的采访

  • 作者:周竹生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17 18:11:07
  • 被阅读0
  •   01

      四月初的一天下午,县作协一位同志问我可认识一个叫“毕清泉”的人。略作思考后,我想起20年前在西部地区采访时遇见的一个肥东老乡(名字记不清了),难道是他?

      回家后,我找到当时的采访日记,查看后,果然是他——毕清泉。

      2003年9月下旬,我与《合肥晚报》的两位记者组成采访组,奔赴祖国的西部地区采访“西部建设中的合肥人”。

      那时在参与西部建设的合肥人中,主要是以肥东的工匠为主。肥东县是“建筑之乡”,常年有近20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其中,在西部地区参与建设的就占一半以上。

      《合肥晚报》的这次采访策划,是由肥东人提议的,采访行程中的所有经费,都有肥东某单位提供赞助。

      去西部采访的第一站是西藏自治区,去前是检查身体的。就在要去做体检时,我的岳父离世,体检就没做了。到了启程时间,就跟着《合肥晚报》的两位记者一起出发了。到了西藏之后,我们的高原反应很厉害,但谁也没有吭声,依然迎难而上,到达“世界屋脊”城市,平均海拔4450米以上的那曲市,之后,又去了西藏的无人区——尼玛县和安多县采访,总共600公里的路程,来回在路上走了4天时间,从而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天路”。

      按照采访计划,9月12日,我们途经了环境特别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高山地区——五道梁镇,然后到达采访目的地——雁石坪镇,那里有大本营驻扎在合肥的中铁四局的一支战斗队伍,在雁石坪段参与修建青藏铁路。没有想到的是,在接待我们的人群中,竟然有一位是我们肥东老乡。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在异地相逢,彼此都感到格外亲切。在西藏半个月,一直没有喝酒(刚去高原地区是不能喝酒的),可那天晚上,我却喝了不少的酒,也与老乡谈了很多话题。第二天,就在准备采访毕清泉时,他因一项特殊任务去了格尔木市,需几天后才能赶回。由于还要去别地采访,等待不得,采访毕清泉的计划就此中断。

      这一中断,就是20年时间。20年后的今天,有些事情已记不清了。我只得打开当年的采访日记(下面是当年的日记原文)。

      2003年9月12日,星期五,晴

      一大早,我们就在路边联系去雁石坪的车。可拦了很多辆车,人家就是不愿意带。最后,还是左泽华联系了一辆车,人家要650元钱,才愿意送。无奈,只得如此了。

      就在我们上车时,王经理来了。问车搞到没有,听说搞到了车,就给了1000元做路费。

      步入青藏公路,我们才松了口气,心情舒畅多了。一是因为道路平坦,二是桑塔纳车,开车的又是汉族人,好交流沟通。一路上,晚报的两位记者说这说那,心情特好。

      去雁石坪方向,必须要经过唐古拉山。都说这是一道难过的关口,我们的感觉一直很好,一点不良反应都没有。

      在山口,司机将车停下来,我们在两块标有“唐古拉山”的石牌处分别留了影。最后,晚报的同仁感慨地说:“都说青藏公路多么神秘,唐古拉山终于被我们踩在了脚下。”那架势,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威风。

      在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军车车队,足有100多辆车,很是气派。司机说,是遇到了部队的运输团。

      青藏公路,绕山而行,的确很危险,我们在车上还有点胆怯。

      上午10时出发,大约经过6个小时的运行,下午四时许,终于到达铁四局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所在地。

      听说家乡来人,指挥部领导非常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并将我们安置到招待所的上好房间,又叫来医生给我们检查身体。其中,我的血压最正常,只是供氧有点不足。

      晚上晚饭前,餐厅里又到了一位肥东老乡。姓毕,是马湖乡人。

      晚宴上,一直没有喝酒的我,与老乡干了好几杯酒。当我说晚上要采访他时,善解人意的他说,你们下午刚来,明天一早我主动找你们。临别时,我将所带的半年的《肥东报》赠给了他。

      在西藏的铁四局青藏铁路修建指挥部遇见老乡,真是意外。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采访素材。

      2003年9月13日,晴转雨,星期天

      今天一天,是在中铁四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度过的。

      其实只进行了半天的采访,下午休息,是来西藏这么多天来,相对较轻松的一天。来西藏已经半个月,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通过走路,可看出人生之路的曲曲折折。同时觉得每行一段路,对于自己来说,都能发现和了解许多新的知识。

      早晨,四项目区的老乡毕清泉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而后,他便去格尔木处理相关事务。

      早餐后,我们先后采访了四项目处、一项目处和三项目处,这些大都是合肥人。特别察看了通天河大桥,拍了不少照片,准备回去给相关报刊发一组新闻图片。到了铁四局,本想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没想到还遇到了肥东老乡。而且两个,即毕清泉、丁太环(当时去了北京参加英模大会,没有见到面),都是英雄人物,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上午,还费了很大的劲给报社发了一篇稿件。尽管报社没花什么代价,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对得起自己的称谓。

      晚上,铁四局指挥部的领导设了晚宴为我们送行。我们自己也喝了几杯酒,感觉还不错。说真的,在外地遇到家乡人,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特别的热情和亲近。

      02

      行文至此,有些背景要交代一下。“寻找西部建设的合肥人”是《合肥晚报》策划的主题,为何要带一个肥东人,且要带着我呢?

      在《合肥日报》没有创办之前,《合肥晚报》承担着合肥市委党报的职责。我是市级党报的优秀通讯员,每年的发稿量在本县的通讯员中都名列前茅,每年都会受到表彰。

      在做采访计划的时候,肥东赞助单位的领导表态说,愿派一个人跟随采访组的记者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而采访组的两位记者认为,既然这样,不如从肥东带一位通讯员去,这样,人熟悉不说,还好沟通。两位记者协商后,最终选择了我。

      我并不知道有这次“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直到我们县报的领导通知我,让我做好准备时,我才突然感到“激动不已”。

      那时在县报工作,偶尔也有外出采访的机会,但都是短暂的,一般两三天,至多三五天时间。

      此次去西部地区采访,期限是较长的,计划一个半月时间,机会难得。更何况,西部很多神秘的地方,我只是听说过,或在书本上看过。

      此次跟随采访组去西部,我的任务是做后勤工作,并没有采访任务。晚报的两位同志调侃我说:“你一是服务好我们俩,二是吃好、喝好、玩好。”

      尽管没有写稿任务,可身临其境,还是被许多人和事所感动,于是,见缝插针,在近40天时间里写了20多篇新闻稿,记了2万多字的采访日记。

      同行的三人中,有位女同志,理所当然要住一个房间,我与另一位男生住一个标间。

      白天采访,晚上回来写稿。做后勤的我,首先要确保他俩的吃喝拉撒,并且能让他们安心地写稿。稿子写好后,由我陪同那位男生去外面发稿。那时的网络,主要是在网吧。要发稿回报社,必须要去宾馆之外的网吧。有时候,网吧里的信号也不好,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将稿子发回报社。一次,在拉萨市,我们在一家湖北人开的网吧里发稿。听说我们是安徽人,老板(一位小伙子)亲切地说:“我们是老乡,免费发稿,不要钱了。”在亲近我们的同时,还热情地为我们端茶倒水。

      在西部的那些日子里,白天我跟他们一道出去采访。他们堂堂正正地拿着采访本进行问话、记录,而我只能在一旁用耳朵听。晚上回来,他们理所当然地专心写稿,我却不能占用他们的空间。特别是两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只有一张桌子可以使用,我只得利用他休息的时候,再悄悄地开始写稿。好在那位先生喜欢熬夜,我只得利用他早上睡懒觉的机会,起早起床写稿。然后,去宾馆里发传真回报社(那时,我们县报还不能用网络接收稿件)。而且,我写的稿子还不能跟他们一样,必须另辟蹊径。如果类似的话,见报后,读者可能会认为我在抄袭《合肥晚报》记者的稿件。

      所以,我写稿、发稿都是悄悄地进行的,就像做贼似的,尽量不让他俩知道。我怕他俩知道后,认为我“不务正业”,不专心做后勤工作。

      虽然是悄悄地写稿,偷偷地发稿,但也有欢愉和快乐的时候。每次我去宾馆的传真室发传真时,美女服务员大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的宾馆里有规定,发一页纸传真收费8元。一听说我是记者,向自己的报社发稿,服务员们大都减半收费,甚至免费发稿。她们这种“抬举我”的举动,着实让我至今回忆起来还感觉心里暖暖的,感觉到受人尊重的那种神圣感。

      03

      弹指间,去西部采访已经20年。我常常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场景和感人的瞬间。完成了在西藏的采访后,我们的下一站前往新疆。

      在与毕清泉共进晚餐的那天晚上,我俩坐在一起相互交流着。我说家乡的一些情况,他说施工过程中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晚饭后,我说想采访他。他摆摆手让我早点休息,意思是等到明天再说。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去外地执行任务,约定的采访就此中断。

      我还隐约地记得,那时,毕清泉是工地上的一个项目经理,带领一支队伍专打硬仗、啃硬骨头。在来西藏之前,毕清泉所带的队伍就曾参与过上海“F1赛道”以及北京的相关体育场馆建设,都是一些抢工期,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任务的硬茬子工程。每次,他们都打了胜仗。

      尽管去西部采访,我只是一个配角,但是,西部的神奇以及合肥人在西部所创造的业绩,却让我久久难忘。

      西部归来,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对老乡毕清泉的采访。多年来,一直想着,要补上那次中断的采访,由于当时受通讯设施的限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回到肥东之后,由于工作不对口,采访一直中断着没能成行。没想到这次,一位无心“月老”意外的一句话,却为我们牵上了线,也将圆我的“补课”梦。所以,我在想,要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给他一个惊喜,同时,也完成20年前就约定的那次采访。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叶昌国: 一次中断了20年的采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eyan/6474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