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知何时起,对乡居题材的诗文倍感兴趣,诵读时一幅温馨的乡土水墨画便在心头铺展开来,满满的,全是故乡的颜色。一笔一线,丝丝缕缕,缠绕成结,让原本淡淡的乡愁在日升月落中叠加,沉甸甸,忒厚重。
好几次作协采风,都是从城里奔向乡村,深入溪畔或田间,切身感受那一缕缕饱含泥土清香的气息和花草染露的芬芳。一阵风吹来,能洞开酣睡于脑海深处的灵感,字里行间轻而易举就能捕捉到那纯朴的民风、厚重的乡情、大地的祥和以及世间的温暖。为文者,传递的不正是这些接地气的爱吗?
出门在外的日子里,聊得最多的是乡土,写得最多的还是乡土。古有王维、陶潜,后有鲁迅、老舍,今有莫言、路遥……他们笔下无一例外都在描述乡土,叙写乡情,即使看似脱离乡土的文章,依然暗藏着乡土的影子,仔细品味,里面竟有潺潺流水和袅袅炊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人间烟火气正是乡村的味道,朴实,温婉。难怪乡土文学一直在中国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收获最丰的领域。
从古至今,乡土文学源远流长,故乡恰如河南作家乔典运比喻的那口“小井”,成为写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一幅描绘不完的图画,都有一段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故乡是一本书,阅不尽、读不完,生在脑海里,长在心坎上,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一寸寸乡土依旧是绿意盎然。
随着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乡村别墅成为新宠,给原本美丽如画的乡村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当年那条晴日里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水滔滔的机耕路已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当年那些七零八落的破旧的土墙茅屋已变成别具特色的齐整楼房……我们看到了乡村在改变,村民的衣食住行在改变,但不变的依然是那淳朴的乡音,深厚的乡情。
乡土,是作家笔下的诗,画家笔下的画,游子心中的根。
编辑:李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