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瑛
月圆是一种现象,教师是一种职业,他们风马牛不相及,无论如何也扯不上关系。当尊师重教的风气兴起,上升到国家层面,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时间,于是,教师节与中秋节,作为一种时间的存在,不仅相遇,还相拥了,这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教师节是阳历的9月10日,中秋节是阴历的八月十五。从时间上看,八月十五先到, 9月10日后来,可我国采用的是阴阳历,它们在纪年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跟实际情况有不同,因此,教师节总在前,中秋节则在后。中秋节一般与国庆交好,月圆的时候,国庆节也到了。可今年的中秋节,感觉是前进了一大步,与教师节“牵手”了,虽说是巧合,有没有某种暗示,或者隐喻?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崇高而伟大;月亮是获取了太阳最多的光源,才变得又圆又亮。一个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一个是在太阳光的反射下,从敞亮这一点来看,差不多;一个是开启心智,一个是照亮黑暗,从功能上来看,差不多。只不过月亮能避太阳的光芒,不与太阳争高下,在其光芒上,有所收敛,才有了那么多人的仰望,才赢得那么多才子佳人的赞颂。而让大家脱口而出的诗句,我想应该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外乎“吴刚伐桂”“嫦娥奔月”了。因为李白的《静夜思》,月亮有了思念的这层意蕴;因为嫦娥的奔月,人间有了中秋拜月的习俗。
“月是中秋明”,阴历的秋季是7、8、9三个月,而8月份处在当中,序属中秋。中秋时节,通常也是收获的季节。稻谷归仓,古人认为是上天风调雨顺的结果。于是秋收之后,民众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选择月亮最圆的八月十五,在自家院中摆一小桌,放上月饼、水果、酒水等来“供月”,既是庆祝丰收,又是祭祀月亮,慢慢地,由祭月衍生出赏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由此成为习俗而流传至今。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而我的老家,却是糍粑。月饼是圆圆的,糍粑也是圆圆的,而且糍粑在色泽上像极了月亮。“月儿圆月儿亮,月光照在矮墙上。糯谷饱满细又长,打出糍粑扑鼻香。地坝方桌一摆上,全家围坐把月赏。”儿歌在记忆中储存,甜蜜的时光在脑海中回放。
其实儿时的中秋,最像中秋,中秋时节的糍粑,更是回味无穷。那时,家里虽穷,快乐却是发自内心的,笑声如同油炸过,又脆又香。新打的糯谷带着泥土的气息、太阳的味道,被老妈拿去过一趟打米机,圆润而修长的米粒就跑出来了,用风车吹走糠壳,用竹筛除去糠节,用水泡上一阵,沥水后倒入甑子,放到锅中,掺足够的水,烧大大的火,蒸熟后倒入石臼或瓦缸中,拿一拳头大的圆圆的木棒,俗称粑棒,一人掌住瓦缸,两人手握粑棒对舂,老妈的粑棒抬起,哥哥的才下去,这样一抬一压,几十个回合后,感觉两人越来越用力时,米粒差不多快舂成泥了。粑棒也是个好东西,上面粘了好些糍粑,像狗屁膏药,粘得很,再怎么弄也弄不干净,得啃,像啃猪脚那样。据说小娃儿啃了粑棒,夜里不得磨牙巴,不知是真是假,只是,我们牙齿一直没有嚼得嘎嘣响,或许是啃了粑棒的缘故。我和弟弟看他们费劲地一上一下,早就垂涎三尺了。老妈一句“拿到”,直接将粑棒塞到弟弟手里,而我,则要了哥哥手中的粑棒。我们边啃边看老妈拿出糍粑,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簸箕里,捏一坨给老爸,捏一坨给哥哥……直到每个人的碗里都有了,再把剩下的分解成一坨一坨的,像战士站军姿那样摆放到簸箕里,撒上一点细粉,然后开始搓粑粑,直搓得圆圆的、扁扁的、厚薄差不多的一个个小月亮,才算大功告成。这样,糍粑就可以存放一段时间,慢慢享用。月亮似的糍粑,不管是水煮还是火烤,都巴适得很。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现在,农贸市场依然有糍粑卖,想吃了,随时都可去买一两个。虽然儿时的味道还在,却少了父母兄弟在一起的时光,总觉得失去了什么,而且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关于中秋节的美好都在记忆中了,那些抒写月亮的诗句,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月亮不再是那个月亮,它已是一个意象,被诗人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意境,使得诗歌有了品位,使得月亮有了思想、有了灵魂。“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穿行于白莲花般云朵里的月亮,照亮黑夜里前行的人;耕耘于三尺讲台的教师,点燃人类希望之火。月光以柔美抚摸世界,教师以智慧抚慰心灵。月亮让人远离黑暗,教师让人摒弃蒙昧。可以说,教师像月亮,月亮是教师,他们都有一束光。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不再局限于圆圆的月亮,不再依恋儿时的欢娱,而是面向未来,脑海浮现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景,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年,月圆教师节,真是人间好时节。编辑:郭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