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笋,漫山遍野,品类繁盛。家乡的笋,也是出了名的好,好得紫衣绿袍色相妙,好得雪白嫩脆清香绕。
周围的人们都借踏青郊游为名,钻进我老家那一处处茂密的楠竹林、黄竹林、斑竹林、刺竹林,去挖、去掰。老家父母叔婶们也不制止,再说,年年挖、年年生,年复一年,越发越多,似乎有铺天盖地之势。
“管他呢,又采不完,随他们采好了。”父亲总爱这么说。
我们村里的人,总是采得最及时,最新鲜的。采的楠竹笋,硕大脆嫩,采的刺竹笋,细嫩修长。浸泡、腌制、凉干、清炖均属上品。
一般不懂行的人,都喜欢采大弃小。爱抢着楠竹笋采,因为楠竹笋硕大,实惠,采一棵可吃两天,抵得上十几棵黄竹笋、几十条刺竹笋。剥开紫衣绿袍裹着的像巨锥一样的楠竹笋,露出淡黄嫩白脆生生的“雪肉”来,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刺竹笋“身材”高挑修长,婀娜娉婷,在幽静的刺竹林中沉静地候着。有些调皮的笋不甘于林内的幽寂,选了林边向阳的草地坡坎钻出脑袋,好奇地望着清明的嫩草嫩叶和一些不知名儿的陌上花儿。刺竹有刺但笋无刺,十分鲜嫩,青葱一样涩涩的绿,包裹了一身雪白的肌肤,汁液饱满而不臃肿,紧实而不干瘪。
挖笋归来,剥笋衣入锅烫熟,加入腊肉翻炒,喷香脆滑,或破成四大块八大条,浸入酸菜缸,泡制成泡笋,则柔软绵实。煮熟了,用口袋封好,放入冰箱,用时取来或蒸或炖或炒均妙,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储存的方法。
听父母说,以前家乡的竹笋还不算是一道好菜,只是紧急情况下作饱腹用。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不再只是图饱了,而是讲究绿色、生态、环保。家乡的笋也正陆续走进城里的大餐桌,进入富贵人家,进入酒楼宴厅,成为现代餐食中的座上宾。
每逢采笋之际,我和妻子、孩子们总要早早准备好采笋用具盛具。家乡的笋漫山遍野,仿佛正等待着远方的游子回家采。父母精心调制的满桌的笋菜,也仿佛正散发出悠悠的清香,正在渴盼着远方的游子回家品尝。(唐万清)编辑:黄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