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孟珏
坡陡,弯急,公路蜿蜒而上。
之字拐、回头弯,连续不断,但柏油路面却平整如砥,加上汉林车技娴熟,我们无惊无险,顺利来到欢喜坪下大垭口的龙禅山庄。稍后,其他几辆车也陆续到达。
我们区作协一行来此观光采风。这里叫作欢喜坪村,其名称的由来我早就知道。这条公路建成不过二十来年,早先这是一条石板路,四五尺宽,是广安大竹两县之间的交通要道。从现龙滩镇的位置上山,爬几十里山路,上到山顶,早已人困腿软。但见眼前一大片荒草萋萋的草坪,虽高低起伏,不算平坦,但脚下的石板路却已不再陡峭,走着舒坦,不由人心生欢喜,于是,这里便得了个好听的名儿“欢喜坪”。
面对脚下平整的公路,望着苍翠的群峰,眼前幻化出当年陡峭曲折由层层石板阶梯铺成的山路,不由得冒出一句:“我可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七十年前就曾来过。”其他人诧异:“真的么?怎么可能?”没有说错,我今年刚70岁,那时,尚在母亲腹中。
当年,母亲是北仓路小学教师,父亲在广安师范任教。听父母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安县隶属大竹专区,每逢寒暑假,所有教师都要到大竹集中学习,谓之思想改造。那时川东北的公路极少,连接广安大竹两地的只有这条翻山越岭的石板路。1953年寒假,父母随着广安的教师队伍,从县城出发,步行前往大竹。先要过渠江,沿一条砂石公路走到代市,再踏上高低不平的石板路,直插大良城下往观阁。走到观阁,已是黄昏,就在观阁住下。第二天早早起来,走十来里山峦间还算平缓的石板路来到龙滩,就开始登山。艰难跋涉,层层攀登,好不容易上到欢喜坪。翻过欢喜坪,再走几十里山路下山,就可去到大竹县城。
眼前仿佛出现山路上队伍中父亲母亲的身影。陡峭的层层梯坎、一阶一阶的石板,向上延伸进群峰的云遮雾罩之中。已有身孕的母亲走得十分辛苦,父亲时时伸手搀扶。他们不时停下歇歇,落在了队伍后面。面对艰险的山路,父亲母亲擦擦头上的汗珠,只能继续向前,顽强攀登……
同伴的呼喊使我回到现实。我们现在到达的这里叫大垭口,龙禅山庄是一处可供餐饮、住宿的农家乐。沿公路两边排开一些建筑,不高,最多三层,却气派洋气。步入室内,各种电器齐全;卫生间里,竟是马桶。我确实有些诧异,这深山之中的民宿,已经完全现代化了。
又想起刚才上山后沿途所见:虽是深山之中,群山环伺,到处林木葱茏,但丝毫没有给人以荒凉的感觉。稍平的山间谷地,田畴连片。公路两边,不时现出竹木掩映下的一幢幢砖木结构的农舍,有的洋气,有的拙朴。不少院落边停放着农用车辆,小轿车、越野车也时有出现。途经一处森林防火检查站,两个村民在执勤,还有些人在此闲耍,村民们一个个衣着时尚,脸上洋溢着愉悦、满足的神情。真令人想不到,大山深处也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又想起父亲讲述当年路过这里的情景。那时这些地方完全是荒山野岭,虽偶有人家,却多是低矮的茅草房。父亲还说,山路难走、费力,这只是其一,还有特别令他们胆战心惊的事:在古驿道石板路上艰难跋涉,走着走着,突然看见旁边竖起一个牌子,赫然写着:“有豹子伤人,请结伴而行。”不由人惊出一身冷汗。他们虽是大队人马,但这时一个个也都提心吊胆,万分警觉。父亲更是紧紧地把母亲护在身后,小心前进。想起来,当年在这条山路上行走真的是“行路难”啊,而在此居住的山民,恐怕是一直都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了。
现在经过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这一带已合并成欢喜坪村。接待我们的是村支书和谢总,支书姓蒋,很年轻,大学毕业返乡,立志把青春奉献给大山,使家乡更加美好;谢总早年在外打拼,有所积蓄便返回家乡创业,帮助乡亲共同富裕,创办了大垭口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他们陪同我们先到山间转转。
所到之处,坡不是很陡,山岭也并不险峻,郁郁苍苍的林木倒很茂密。五十多年前,我当“知青”时曾上禄市一带的华蓥山上挑煤,那时到处光秃秃的,难见稍大点的树木。山民说,“大炼钢铁”时,这华蓥山上的树木几乎全被砍光。后来,因工作我多次到桂兴一带的山里,也极难见到大树。眼前的树林,荫翳蔽日,多是松树,也有红豆杉,大的已一个人合抱不拢,据说是改革开放后飞机撒播造林而生。沿公路,有些地方还种植有柿子树、李子树等果树,也还有成片的油茶树,有的已开始挂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特别令我惊奇的是山间的道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脚下全是坚实的水泥公路。谢总说,这些路都是近一二十年修的,有最早的机耕道,也有这些年新修的森林防火公路,最让村民受惠而赞不绝口的,是由政府主要出资的“村村通”工程。
走在山间规整的水泥公路上,当年的情景不禁又浮现眼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我应龙滩中心校校长邀请,来给学校的教师讲教学教研业务讲座。不巧天下大雨,我如约赶班车按时来到这里。那时的中心校背后就是烟雨中青黛色的大山。我刚到学校一会儿,校门口又匆匆进来几个身披雨衣的人。只见他们裤脚高挽,有的头上加戴了斗笠,有的杵着竹棒,无一例外,一个个腿上鞋上沾满黄泥。梁校长迎上前去热情招呼:“老师们辛苦了!”我才知道,他们是山上村小的教师,有的是民办教师,不辞辛苦,也冒雨赶来听讲座。那时候改革开放还未深入,这一带山区还根本没有公路,山间道路有些铺有石板,有些就是泥泞土路。看着他们的装束和脚上的黄泥,就知道他们刚才行走艰难,来得十分不易。我很是感动,讲座一开始,首先就向他们表达敬意,随后才和大家一起认认真真探讨教学之道。
看看眼前,那时的山区道路与现在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啊!
我们接着参观了称作“蜜园”的村集体养蜂场。场内的石条上、房屋的墙壁上,密密麻麻的蜂箱上千个,每年能产野蜂蜜数千公斤,给村民们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介绍,由政府资助,村上刚建成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有展厅,也可接待食宿,村集体还有跑山猪饲养基地。
午饭后,大家来到欢喜坪山顶。这里已建成一个设施先进的大型游乐场,游客不少,到处欢声笑语,大人小孩玩着各种游乐设施。我们一行人也上去玩,骑马的,荡秋千的,玩各种设施的,一个个不亦乐乎。
我年龄大了,没和他们一起玩,独自站在山顶。凉风悠悠吹来,非常舒服。回想这大半天所见所闻,毛主席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我禁不住大声朗诵:“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家努力奋斗,这山区的明天,定然会更加美好。
编辑:李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