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盛成
A:孝老悌亲 家和爱国
——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忠孝家风
忠孝,是中华民族最为认同的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更是家风塑造的灵魂和精髓。自古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只有孝顺的家风,才能培育出忠君之子。孔子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忠孝家风一直居于传统家风建设的首位。
孝老
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特别是在中国,从古到今,孝都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最核心的道德传统、最重要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任何善行都要以孝为先,都不及孝的地位,都不如行孝那样受到大家的称赞和赞赏。孝是中华文化的道德之元、教育之本、行为之基。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孝道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在中国文化传统里,一个人再有本事、再能干,甚至再伟大,如果没有孝心、未尽孝道,都会被所有人不耻,被全社会所唾弃和鄙视。
孝敬父母是孝道家风的核心。我们一贯所说的孝,很大程度上说的是对父母的孝顺,然后扩展到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孝敬。对父母的孝敬是孝的根本和核心。
《二十四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劝孝经典书籍,记载了二十四个感人的孝敬故事。略举一例:
卧冰求鲤:说的是晋朝琅琊人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很不喜欢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落他的不是,王祥因而也失去父亲疼爱,总是被迫打扫牛棚,干一些又脏又累的活。但他并不记恨,反而对父母更好。父母生病卧床,为了方便照顾,随叫随到,晚上常常和衣而睡。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很想吃河里的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脱掉衣服,赤身卧于冰上,准备用体温将冰融化。也许是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忽然河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后王祥为官,从县令做到了大司农、司空、太尉。
如何孝敬父母呢?笔者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敬爱——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的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这个属于物质层面,是基础的基础。子孙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准则。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人吃,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才是对父母尽孝。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还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做到这六条,就是孝敬父母。但孝敬父母又不仅仅只有这六条。孝敬孝敬,孝的关键在于“敬”。孝的实质是什么?是尊敬。“孝之至,莫过于尊亲”,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强调的是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一个“敬”字。这才是孝道的“赡养”和其他的各种“养”的重大而本质的区别。没有“敬”的孝,再多的物质也算不上是真孝。
孝的意义不仅仅是侍奉父母,祖父母、岳父母、叔伯父母以及所有家中的老人、长辈,都要赡养、尊敬,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对所有年长的、辈分高的人,都要尽孝,都要尊敬,都要遵守“五伦”准则,并对孤寡老人尽赡养之责,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敬老爱老之风绵延传承,促进社会和谐。
(未完待续)编辑:卢泠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