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奔波劳苦的生活,面对无常莫测的命运,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你心中是否涌现过紧迫感与无力感?欲望之蛇是否纠缠过你的灵魂?虚无之霾是否笼罩过你的心田?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常望着远方出神,陷入轻微抑郁。我曾在《秋夜感怀》这首五律中写道:“奔忙疏故友,庸碌愧慈亲。幻海空游履,桃源枉问津。”你有没有感觉到诗中流露出的一丝丝颓废与空虚?这并非是无病呻吟,而是当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有人或许会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承认自己的平庸。可是,哪怕敏慧如佛陀,也会有难以参透的禅机吧?假如把人类社会比作庞大的、不停运转的机器,我就像那小小的、可随时替换的螺丝钉,怎能说不平庸呢?可是,又有多少人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呢?看不到自己的无知与平庸会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可是只看到自己的无知与平庸又会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如何辩证而深入地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呢!
现代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大指标是财富的多寡。我的职业是教师,小学教师,以世俗的标准来判断,显然离成功距离遥远。但教师也算小知识分子吧,小知识分子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讲自尊,脸皮薄,好辩解。我常在心里替自己及自己的同行申辩:我们物质财富虽然不多,但是我们精神财富充裕啊,所以我们也是成功者,最起码说,我们不是失败者。
说是伪饰也好,说是自欺也好,不管怎么说,心安理得最好,不是吗?要过生活,还有什么比心安理得,维持心理平衡更重要的呢?
希腊一神庙古老石柱上镌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传说这句话是苏格拉底说的。我想这句话一定很重要,不然何以要镌石警世呢?转念一想,要心安理得、心理健康,可不就得正确地认识自己嘛!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痛苦与悲戚,才能直面风雨人生,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走得更稳更远。
认识自己,只揽镜自照行吗?肯定不行。叔本华就说过,世上虽有无数镜子,但是人往往不知道他自己。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大思想家,却都述而不作。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意思是,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尽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吗?老师讲的知识复习了吗?
“三省吾身”,多么透彻的领悟!绝对是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看来,伟大的人物都是那么热爱思考,并且不忘思考“吾身”。
“三省吾身”无疑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把钥匙,它能打开心门,让我们既看到闪亮,又看到阴暗;既看到平庸,又看到不凡;既看到繁杂,又看到简洁;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
当我忧郁时,我可以学习智者诘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忧郁呢?我可以不忧郁吗?我该怎样摆脱忧郁呢?
当我要发脾气时,我要深吸一口气,默默问自己:我不生气不行吗?生气能解决问题吗?我怎样做才更合适?
当我灰心绝望时,我会询问自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只能坐以待毙吗?没有更好的路可以选择了吗?
我们被生活的洪流、被时代的浪潮裹挟而行,难免会迷失自己,难免会看不清自己。如果我们尽力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不断审视自己、追问自己、认识自己,不断总结过往、眺望未来,那么,迟暮之年,弥留之际,我们就不会徒留遗憾,也不会徒然羞愧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