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听到“外圆内方”这个词,它就像铜钱一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年少轻狂时,曾经对这种处世哲学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它充满了虚伪和矫情。然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我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智慧。
“外圆”,是处事圆滑吗?
外圆当然不是指圆滑世故,而是讲究待人接物的圆润与变通,讲究礼节、讲究情商、讲究提供情绪价值等等,总之是可以灵活多变的,不必拘泥于形式,目的是把硬邦邦、冷冰冰的事物,通过艺术化的外在包装从而使彼此都能接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些看似繁文缛节的细节,实际上是维系关系的润滑剂。
例如,朋友之间请客吃饭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尽管有时我们内心并不情愿,但却必须去做。因为如果把这种社交方式运用的恰到好处,往往能够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解和信任。而吃饭只是表象,可不是光填饱肚子就完事儿了。因为吃饭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吃饭彼此传递的是信号,沟通的是感情,达成的是默契,这才是目的。同样的如果对方更愿意打球、下棋也不妨平移过去,道理是一样的。看透了这一层,你还会反感或排斥请客吃饭吗?
“内方”,是顽石一块吗?
“内方”,也就是内心坚守原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要有明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是对于自我价值观的坚守,也是对于真实自我的保持。无论环境如何变迁,都能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然而这个“方”绝不是僵化的,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即便是冷酷无情的制度铁律,也要通过有温度的人去执行。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但是应“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凡事锱铢必较、固执己见,处处拿原则说事,我们岂不是要一直生活在剑拔弩张的紧张空气中,那么社会还有什么活力可言?
方与圆,该怎么结合?
方与圆相辅相成,正如一枚铜钱的两个构造一样,缺一不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灵活变通,但也要坚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
举个例子,古代官场之中少不了迎来送往,收礼是很考验方与圆的艺术的。曾国藩在这方面的做法即保全了自己又不让对方难堪,令人钦佩。有一次曾国藩过生日,其得力干将鲍超就带着十几个大包的礼物来给曾国藩贺寿,里面都是金银细软、古玩字画。曾国藩看到后说,“这样吧,我也不是全不收,我收一样,但是你让我自己挑好不好?”然后他就挑了一顶绣花的小帽说“这个花帽我喜欢我收下,剩下的完璧归赵。”
你看这是不是很艺术?如果曾国藩照单全收,那就是个腐败分子,结局可想而知;如果坚持原则,分毫不取,拒人于千里之外,岂太不近人情了?以后谁还跟你亲近,你又如何带兵打仗呢?
总结一下,“外圆内方”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智慧,内养浩然之气,外种福田善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我们只看到外圆而忽略内方,或者只强调内方而忽视外圆,都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领悟到“外圆内方”的精髓。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平衡和和谐,既要圆润变通地处理人际关系,又要坚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人生如此才能更加豁达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