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隋冰:岭前岭后(散文)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7-31 09:12:58
  • 被阅读0
  •   我家住岭后。没错,和它相对应的,还有岭前。那么在它们之间就必然要有一道岭,我们叫它大岭。

      我们这个小城面积不大,从城南步行穿越主城区到城北,大约也不过半个多钟头的时间,大岭则是在城市最北边的山岭上,通往城外的一个豁口。山叫丁香山,岭叫发箭岭。岭前是一个村,属郊区;岭后也是一个村,属农村。

      上学时每次和岭外的同学说到岭的名字时,总会有人咧着嘴笑,说这是什么名字,“发贱”,一点不好听。那会儿年纪小,有时气不过还要和他们争辩,甚至要追打。后来,一个同住岭后的高年级同学给我讲,咱这岭的名字可是有来历的。

      其实,多少了解凤城的人应该能想得差不多。听着它的名字,你不难想到城市南面的那座著名的景区,以及它最有名的景点,对,就是凤凰山和箭眼。再多说一句,从大岭再往北去,有一个村庄名字叫薛礼,这回你该懂了吧!故事就是“薛礼征东”。当初薛礼大将军脚踏发箭岭,弯弓搭箭,一箭从北到南飞跃小城上空,射穿箭眼峰,而后继续向南,最后落入滚滚鸭绿江中,从此划分边界。

      有了这故事的加持,“发箭”不再是一个让人取笑的名字,而是让人自豪的名字。

      大岭所在的这座山横亘在城北,在城东侧出城的位置收了尾,向西则继续蜿蜒起伏,一直和西北面的群山连在一起。很多人常把大岭和西北边出城的迎宾岭搞混。迎宾岭是在出城的国道上,公路沿着山高低起伏,蜿蜒前行。而大岭却是乡路,或者说是村路上拦路的一道山梁。说起迎宾岭其实是后来改的名字,我们小时候都叫它“瞪眼岭”,我猜大概也是因为骑车上不去,累得干瞪眼慢慢爬的缘故吧。后来因为名字不文雅,就改成了现在的迎宾岭了。很多地方好像都有这种与时俱进的更名,比如东沟改成东港,大洼改成大兴,还有一个叫呲牙甸的地方,也改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诗雅甸了。

      以前大岭高呀,从岭后是没人能骑上去的,从岭前也只有个把年轻有力气的小伙子才能骑上去。现在,大岭早就没了原来的高度,几十年来,多少届村领导,上台前承诺的第一件事就是“剁岭”。一次又一次的剁岭,终于把岭剁到最低值。不过现在若是骑自行车也仍旧没几个人能骑上去了,当然不是岭的缘故,而是骑车的人都没有了当年的力气。

      从我家骑车翻过大岭去城里也就二十几分钟的时间,现在要是开车或是骑摩托、电动车,那就更快了。两个人一起在城里吃完饭,一个步行回家,十分钟的路程还没走完,岭后的人骑车已经到家了。

      以前我都是骑车回家。一路推着上岭,然后在放一个大坡,直接到岭底。现在我开车回家,多高的岭也不过是加加油门而已,轻松到家。

      虽说开车省力,可是岭前的路却还是难走的。岭前的人家不像岭后,多半都是独门独院,岭前的房子一趟连着一趟,一家紧紧贴着另一家,胶着而拥挤。从大岭下来,路从一个叫小市场的地方穿过,那里曾经是一个岭前岭后聚集做小生意的集散地。现在也是那一片小商户的集中地。

      那时候从大岭下来沿着铁路边拐过来,一路都是土路。路边还有一条污水沟,夏天臭气哄哄。遇到雨水天路更是难走。后来路面硬化,顺道把污水沟隐藏了起来,路面突然就变宽了,每天骑着车子走在上面,那个顺畅呀。再后来,路好像又变窄了,因为路边的车多了起来。现在基本变成了单行线,一排私家车一辆跟着一辆停在路的一侧。所以开到那里,常常要小心遇到对面来车,若是小车还稍微好办一点,最怕就是有大车从这里经过,有时候真是进退两难。

      我家住的沟里人家不多,二三十户沿着小河岸一路铺开,真真正正的一条小山沟。山沟里平时进进出出的车不少,不过门前常停车的不多。倒不是这里人家经济能力不行,而是能开车的人基本都不在家。倘若谁家门前停了车,多半是城里或外地的孩子回来了。年轻人没有几个还留在这沟里,成家后也都进了城。平时回去,看到的认识的也都是父母他们那辈的人,叔叔大爷姑姑婶婶,打了招呼,然后各忙各的。偶尔看到个小孩子,还得问问,这是谁家的。一起上学的几年不见,多少还有个旧模样,倘若年龄差的太多,低头抬头的也都不相识了。

      我家住在沟里,我们这条沟算是岭后离城最近的。有时候爬上前山后山,站在高处,整个小城都可以尽收眼底。因为离城近,所以岭后的人家常会把家里、地里出的东西拿到城里换钱花。二三十年前,推单轮车的,拉三轮车的,赶着马车驴车的,骑着自行车的,把地瓜土豆芸豆黄瓜茄子辣椒萝卜白菜鸡蛋鸭蛋小豆小碴子山楂山梨……只要是能换钱的东西,统统都拿到岭前或是城里的市场去卖。岭后的孩子很小就知道去山上抓钱。不管是春天的山菜还是秋天的蘑菇,都是增加收入的好东西。现在偶尔你还能看到个别保持曾经生活习惯的老人,依旧拉着个小车,装着自己家吃不完的小菜,翻过大岭去城里贩卖。

      说到岭后这些让人垂涎的美味,总会吸引无数岭前的人前来采摘。一春一秋山上出鲜味的时候,岭后山上的人常比菜多。岭前人家很少有土地。岭下的山坡上也有几个果园,但只属于少数人家。岭前人家多是务工或经商,家里的吃喝用度都需要花钱,所以有时间的时候,他们喜欢来岭后找点额外收获。小时候,起完地瓜土豆之后,常会看到扛着镢头的岭前人,跑到你收好的地里再翻一遍,我们称为“拦”。现在这样的人是看不到了,不过还是能看到骑着车子过来溜达的人,顺便采摘点野菜野果,或是人家罢园的东西,或者还有一路捡拾干树枝的,一半休闲玩耍,一半保持着曾经的生活习惯。

      岭后的人家家家有耕地。只是这里的地也比不得离城更远的山村。这里的地也有限,人除了种地,更多的壮劳力都有一些木工、瓦工等手艺人,出门干活,赚得比在家种地多得多。即便没啥手艺,单凭体力也可以,蹬三轮也是曾经一些人的选择。早上骑着三轮车翻过大岭,城里转上一天,晚上回来也有几十元的收入。老爸也曾经蹬过一段时间的三轮车。

      现在种地的人更少了。地也随着房子的不断翻盖在逐渐减少。当然,更多的是机器不断升级换代,无论播种还是收获,都比上个世纪提高了效率。人工的节省,让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孩子们不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缘由之一。曾经岭后的地是生活的主要来源,现在倒成了城里孩子们的家庭菜园子了。父母们在这里耕种,源源不断地把新鲜绿色的果蔬菜品送上城里孩子们的餐桌。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完成了农村进城的任务。

      多半孩子只是翻过了一道大岭,少数的孩子走出了小城,到了省城甚至省外。有些孩子,从高中毕业后,似乎就没再见过。

      孩子们进城了,上楼了,留下年老的人在老房子里。岭后的人家很多都进行了房屋改造。现在农村居住条件也在逐步向城里看齐,新房子高标准,老房子也旧貌换新颜。很多人家已经重新装修。去年秋,老爸在参考几户邻居家装修的基础上,也把家里的房子改造了一番。地热、上下水、卫生间、定制家具……一切都照着楼房的样子做。一边装着,又一户心动的邻居时不时跑过来看上一番。房子内部弄好了,老爸又给它扣了一个彩钢棚。屋子干净整洁了,夏天不潮冬天不冷,住着也舒服多了。

      出了小市场,就是一粮库后院的后大墙。大墙里不知什么时候竖起了好几个塔吊。路旁豁了口子,弄出个大门,里面叮叮当当,轰轰隆隆。大车进进出出,送沙子送石头,旁边的墙上也贴上了宣传板和条幅,原来这里竟然建起了新楼盘——某某家园。

      地方不大,四栋小高层,放在城里可能不会被发现,可是在这一大片平房区,可以想象盖起来后鹤立鸡群的样子。不知道房价如何,不管怎么说位置都是偏的,总感觉没在城北呆过的人多半是不会选择在这里买房。不过对于岭前的人来讲,如若价格合理,倒是可以搬离前窗看后窗,后窗看大门的棚户区。

      想想日子也没过多久,转眼几十年。说起来这几十年的变化是真的大。小时候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如今都变了样子。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停地跟着变化。就连老爸现在也加入了网红的队伍。过了六十岁,生了一场病,妹妹给他换了一个智能手机,起初我还担心他不会摆弄别弄出乱子,不曾想人家玩得比我们明白。你就看配套设施就知道。刚开始是一个十块钱的手机支架,后来是自拍杆,然后是三脚架、麦克风,还有什么蓝牙工具,我都叫不上名字,他却玩得不亦乐乎。为了玩手机,他自己去找了网络公司给安了网,每天拍视频、做直播,有时候直播间里就两个人,也让他弄得好像有两百个人一样热闹。网友交了一大堆,天南海北,有些人私下里还成了朋友,都喜欢管他叫“爸”。我和妹妹说,他都快成国民老爸了。

      老爸总说这地方以后就没人住了,他是说我和妹妹都不会回到农村生活。再过几十年,不远,二十年吧,爸爸这辈人就都八九十岁了,还有多少人能够身体健康自己生活在这里。很多家都是独生子女,且都在外地,不知道那个时候,这一条小山沟又会变成什么模样,而岭前是否也不只是某某家园那四栋高楼,而是北苑别墅区了。

    【审核人:站长】

        标题:隋冰:岭前岭后(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9272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