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果说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人整日是为“生活”而忙碌,那么跋涉在长江源头的人就是为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人的“生存”而奔忙。环境,已经不能用“话题”这么个轻描淡写的字眼来表述,而应该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选了这首我珍藏多年的小提琴曲《离开你的那一天》,原名《带你飞到月亮上》。很多人只听见如泣如诉、哀婉缠绵的爱情,但这首曲子有更深层的创作背景:曲子对故乡昔日青山如黛、溪水潺潺、房舍井然、炊烟袅袅的恬静生活的深情回顾,再描述工业化过程中,溪流被废水污染,漂着垃圾,鱼虾的遗体铺满河床,林木和青山因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村民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家乡,村庄凋敝,青梅竹马的姑娘不知去往何方,物是人非事事休......
很多个不眠的夜,我静静聆听这首《离开你的那一天》,当有一天人类要被迫离开这颗蓝色的星球时,又能流浪到哪儿呢?
——香落君按
2024年4月10日至5月10日,我在青海沱沱河参加了绿色江河·长江源保护站志愿服务活动,在格尔木市培训期间,关于长江源的图片和资料让我触目惊心——
中国冰川80%以上位于青藏高原和它周围的高山。目前有大小冰川46377条,总面积59425平方公里。由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迅速增加,中国冰川以年均131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缩小,预期到2050年左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冰川会消失。其中,科考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长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退缩500米;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岗加曲巴冰川,30年来,退缩2000米。
长江源头曾经是冰川的博物馆,到处是高原草甸和辫状水系,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现在则是正在哭泣的冰川和啃食地皮的牦牛及遍布各处的砾石滩。
为什么这些环境问题上不了热搜?或许是它们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因果联系太少了,比起明星的新闻八卦,我想环境问题是更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但现实永远比玩笑更残酷,我们一起来看看2024年已经出现的标志性“事件”。
——贵州在12天内,出现221起山火。
——云南干旱,导致土壤石漠化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2024年已经出现了13次强对流过程,极端天气日益聚集。江西南昌,3月底,由于强对流天气导致4人死亡,10余人受伤。
——广东省,10多座城市遭遇暴雨、大风、冰雹等多种极端天气事件,逾10万人因为洪水疏散转移。
——4月14日浙江温州市苍南地区出现强雷电、大风、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最高风力达11级。
——5月24日晚至25日凌晨,甘肃岷县及其周边地区突遭冰雹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袭击。
——5月19日,山东部分地区气温达到37.9℃;5月25日,武汉最高气温已超过35℃。据气象部门预测,2024年西部地区和新疆的夏季气温将比去年高出1到2℃。2024年有可能成为更热的一年,也是极端天气更加聚集更加强大的一年。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东部地区居住环境恶化,那就迁移到人口较少的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但殊不知全球持续加速增温,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未来青藏高原大规模的冰川和冻土融化,它们也会带来很多的灾难。同时,气候的变化会改变病毒的分布区域,很多来自热带的病毒病菌会向中纬度人口密集的区域侵蚀,很多原来冰封在冰川里的活性病毒会被释放出来。人们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正如前几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时候,人类无处可逃,并饱尝病毒感染带来的恐惧、伤害和痛苦。
不敢想象的是,50年后,100年后,如果地球环境持续恶性循环,人类不处理好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难道未来我们只能看到科考冰川的影像资料吗?难道若干年后,那些上天恩赐的冰川、动物、花草都将不复存在吗?
人类很重要的特点是组成一个社会而存在,人要生存需要与自然打交道,也需要与人类社会打交道。人与自然打交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第一位。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古印度的释伽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圣哲圣人,到赫胥黎著《天演论》、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都是在探讨如何处理人类社会即不同人、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效率,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人类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大,给其他生物留下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濒临灭绝的物种日益加剧。
世间万物是充满矛盾的,事物正在走向反面,我们开始发现人类发展进步的结果却使地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地球——人类的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劫难:土壤沙化、热带雨林毁坏、水污染、物种快速灭绝、垃圾成灾、水土流失、洪灾不断、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
最令人遗憾的是,面临如此困境,公众的环保意识依然普遍淡漠。尽管热心的民间环保组织无私奉献,但在前行的路上依然举步维艰。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许和生存质量有关,和教育有关,和宣传有关,和每个有文化的人自身生活体验有关。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人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要成为大自然中的合格成员,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必须使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影响限制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但这本身是一个难解的谜。
当我行走在109国道捡垃圾时,当我在可可西里开展垃圾调查时,雪山就在眼前,野生动物就在近处,我切实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她美在无边的辽阔,美在无私的奉献,美在用动植物的多样化融入于环境之中,美在给予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并用大自然的乳汁养育着万物的生长。
当我在海拔4600米的班德湖野生动物观测站生活时,雪豹、狼、藏原羚、猞猁、野藏驴、野藏兔、野牦牛、香鼬、棕熊、赤狐等野生动物以及数千只斑头雁,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它们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片土地,更加敬畏大自然为这个世界留下的美好生活,也会让社会通过对这些神秘画卷的了解,认识到关爱环境、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是人类神圣的历史使命。
(▽班德湖的居民)
香落尘外文艺
,赞59
仰望银河,放眼宇宙,大小星球无数,又有哪个可以和地球相比?过往历史无穷,又有什么样的奇妙想象可以比喻现在的世界?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当站在38万多公里的远处看到小小的地球时,他深切地感受到地球不仅是一个绿洲,一个孤岛,更重要的是直至目前所知,她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他说:“我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那样突然警觉到,保护和拯救这个家园是如此重要。”我们作为生物界的精华而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来到这个宇宙仅有的地球,很偶然,很幸运,也很自豪。
所以,我们是汲取昨天的教训,还是坚持昨天的错误?我们应该亲近自然,过适度、节俭的物质生活,不使用塑料袋,不浪费水,不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将厨余垃圾进行填埋,减少使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的利用率。
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生活在这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不能置身因果联系之外,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将保护自然、热爱与尊重生命的行为带进生活的每一天,带进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之中。
所以,我们应该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爱统一和谐的大自然,爱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现象,更爱我们的下一代——希望他们永远享有和我们同样美好或者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2024年5月28日完稿于成都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