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25日起,32集工业史诗电视剧《火红年华》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热播,电视剧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攀枝花的著名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全景式展现了当年一大批意气风发的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燃烧自己的火红年华,在攀西大裂谷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的光辉历程 。描写和记录了大三线建设时期那个火红年代大三线人的感人事迹。我不是一个喜欢追剧的人,但从9月25日到10月16日这段日子里,我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每集的《火红年华》,生怕错过一集。我已经深深的被这部剧所吸引。1971年8岁的我随父母来到攀枝花,成了攀枝花的第二代建设者。这部感人而亲切电视剧,唤起了我当年心中那段真挚的回忆。也使我对剧中人物那种对祖国忠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油然肃敬,感受至深。
《火红年华》热播期间,就在我市各地掀起了热议。老一辈钢铁战线职工、曾经的三线建设者们每天急切地守在电视前期待剧集的开播。他们为剧中“川南钢铁”火热的画面激动不已,因为看到记忆中熟悉的劳动场景而感动落泪。一架架起重机、一卷卷图纸,贴着“艰苦奋斗”大字的工棚,瞬间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青年们被分配到席棚子中居住,用金沙江中的冷水洗澡,点着煤油灯研修资料。这些画面直击老一辈三线人的内心,将人们带回那段青春岁月。“我们愿意干,不管干什么,我们都是为了川南钢铁添砖加瓦。”一群初出校园的年轻人在陈国民师傅的带领下,和工人们一起展开大会战,他们挖沙子、搬砖块,没有丝毫的怨言。满满一工地的人,没有一个人脖子上的毛巾是干净的,这些朴素、平实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们的心在现实工业题材作品稀缺的当下,《火红年华》为大家带来了一部硬核与浪漫兼具的工业史诗。“三线精神”在剧中这些平凡而生动的建设者身上折射出的光辉,照耀了每一位观众,他们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也深深感动了
电视剧真实还原了火热的“三线建设”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了“三线精神”。与同期播放的电影《长津湖》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作为十月热度最高的两部主旋律影视作品,《长津湖》和《火热年华》点燃了观众心底里炙热火红的爱国之心,抵得过长津湖的彻骨寒,也经得住三线建设的无边苦。通过对历史实践的影像化表达,让观众跨越时空在感动中与伟大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了同频共振。《火红年华》里有着科学严谨工作态度的“天才工程师”夏方舟,坚信“实践出真知”的老劳模陈国民,无私奉献、一路呵护年轻人成长的优秀共产党人赵殿楚、霍茂森……这些“平凡英雄”用行动书写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让观众觉得可信、可感。夏方舟、陈国民是千千万万年轻“三线人”的缩影,他们为了国家命运甘愿奉献、勇于拼搏,也用行动为观众带来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
回顾了攀枝花人在“大三线”建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开荒开耕,用攀枝花人顽强的毅力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钢城的光辉历史;在“大三线”的火热建设中,攀枝花广大建设者战天斗地,赤诚奉献。
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环境历练了攀枝花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特质。真切地呈现了大三线建设那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以及影响深远的历史。电视剧恰切精微地处理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关系、全局的面与局部的点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历史与现实、三线一代与三线二代之间的传承与接续上有着时空上的纵深和延展。大三线建设由于曾经在历史上属于保密工程,电视剧重新使大三线建设浮出历史地表,让观众对大三线建设有一个宏观的全局的以及面上的把握和了解。
攀枝花是大三线建设催生出的城市,电视剧叙述了攀枝花这个城市的崛起,其中突出了一些人物、史实、事件,充满了普通参建者们的家国情怀。这些大三线建设者们心怀祖国、心怀理想信念,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先建设,后生活”就是他们建设大三线最初的选择。他们大多是从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向生活条件极差的西部地区转战,是一次人生的大迁徙,是一次命运的大逆转,终使西部苍茫群山里的钢铁煤炭源源流出,并带动了新城攀枝花的崛起。电视剧所铸之魂就是大三线人艰苦创业、甘愿奉献的精神。向世人展示着那段西部开发史。也表达着要记住共和国建设的艰辛之路,这个艰辛之路自然也包括将西部大开发提前了50多年的大三线建设。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了很多大事,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无与伦比的优势。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在西北、西南广大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当长一段时期,三线建设并不为年轻一代所知,这不免为三线建设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观看电视剧后不难发现,三线建设其实并不神秘,那是一代人以冲天的豪情和干劲,奉献青春和热血,谱写的一曲壮美的时代乐章。
电视剧对于三线建设并没有无节制地铺陈开来,毕竟三线建设牵涉到的地域多、领域广、时间长。电视剧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聚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攀枝花三线建设,以一代人的青春、一座城市的诞生、一个国家的成长为角度,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全面展现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讲述了广大三线建设者感人的奋斗历程和他们的青春轨迹。
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的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史诗。涉及三线建设主题的电视剧,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这部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题材的空白。所谓三线建设,是针对我国地理区域而言的。一线地区主要包括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二线地区泛指中部地区;三线地区分为两大片:一是云、贵、川三省以及湘西、鄂西地区,二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以及豫西、晋西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而我国的很多国防工业、工矿企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国家建设和发展。
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会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年至1978年,在三线建设中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条8000公里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新兴城市,除了电视剧描写到的钢城攀枝花,还有煤都六盘水、汽车城十堰、铜城和银城白银等。可以这么讲,三线建设举全国之力,这种力度和速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们,现在多数已年过七旬,回想起参加三线建设的岁月,他们都感慨万千。我是攀枝花的第二代建设者,父亲曾经参加三线建设工程宝鼎矿区的建设。每当提及这段往事,父亲都十分自豪。我曾经也想写写三线建设者的故事,可惜几次都中途搁浅。
对于三线建设时期在攀枝花。当时的三线建设者们,在攀枝花用“不想爹不想妈,炼不出钢铁不回家”的英雄气概,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
总体上讲,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五十年。
三线建设的年代虽然远去,但是其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依然都是宝贵的财富。观看完全部《火红年华》,我时时刻刻被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感动着、激励着。三线建设的英雄们,他们用忠诚与担当,以不惧生死的勇气和智慧,为历史镌刻下奋斗者所向披靡的身姿,成为时代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每当一集结束后《火红年华》片尾那首《爱在家国之间》歌曲响起的时候,我依稀感受到当年前辈的大三线情结。那仿佛是遥远岁月的追忆,又仿佛是火红岁月中的青春年华和今天依然存在的大三线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崭新一座钢城呈现在世人面前,有谁会记得曾经有这么一群人在这里夜以继日的工作!又有谁能体会到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一线生活!但我相信,对于他们,人生无悔,英雄无悔。
鲁迅曾经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身。然而,在大三线上就有这么一群让人充满敬意的勇士,他们就是大三线的建设者,他们从全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在祖国最需要的一线,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由让人感慨万千,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在攀枝花第三代建设者的手上,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更是一种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给新一代攀枝花人留下的优良传统,愿新一代攀枝花人,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的勇于开拓未来,让攀枝花的明天更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