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仁爱”思想,无不根植于各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心中。在社会关系中,国家、团体、家庭和个人,相互间都需要有仁爱。仁,就是要具有同情心理,要关心爱护他人;爱,就是要欣赏、喜欢与怜香惜玉般的呵护。自然环境污染,没有人类的呵护,就没有蓝天白云的靓丽;贫困的弱势群体,没有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就不可能脱贫致富;人和人之间没有相互同情、相互帮助和相互体谅,就不可能有家庭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
仁爱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是人的素质,是人的修养,是人发至内心的自觉。
在东京奥运会上,杨倩为中国赢得了一块射击金牌。因为“一年前晒了些乔丹鞋”,被一网民骂“跪族女孩,滚出中国”。难道穿西装、吃汉堡就不爱国了?满怀仇恨和戾气,毫无同情心,看谁都不顺眼,是一个人肤浅,不自知、不自信和不自爱的客观表现,也是一个社会人缺乏修养的悲哀。
仁爱以容和忍为前提,和谐更需要容忍助力。容,包涵其全部,是一个人的胸襟;忍,把不快留给自己,使他人愉悦、自在,获得认同感;他人的包容和忍让,也会使我感到宽慰和舒心;两情相悦,融洽也就和谐了。
和谐,不是法律、强权、制度规定的秩序,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社会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相互包容与忍让的切合,是仁爱信息的交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