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老同学显峰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老照片。仔细一看,是37年前读初中时我们几个同学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合影。照片弥足珍贵,令我如获至宝,往事一幕幕也随之浮现。
初中时,我就读于乡里的重点中学。那时候乡里中学不多,记忆中全乡只有三所。一所重点,建在镇上。另两所在乡下,按行政区域划分,东半乡一所,西半乡一所。镇上的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好,是全乡小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也是梦寐以求的地方。
我考初中那年,乡里重点中学在全乡一共招录32名学生,我们村上小学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被录取。入学后,听我的同班同学、学校副校长的儿子传出消息,我是以全乡考生数学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的。无疑,这一消息对于一个来自距离学校最远而又最为偏僻乡村的孩子来讲,着实给我增加了不少信心。那时候,在我们村能够走出家门去外地上学算是凤毛麟角,多数人小学毕业再无缘校门,便开启随大人们外出打工的生涯。
由于时间久远,我无法清楚回忆照片拍摄的时间和背景。但老师们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带我又一次回到了37年前那个学生时代,那个书声朗朗的校园。
照片中,中间一排就座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由中间向两边、由左及右依次是治学严谨的赵校长、严肃认真的刘副校长、和蔼可亲的韩主任、勤奋敬业的孙老师,还有令我尊敬、终生难忘的窦老师。
坐在中间一排最左侧的是我的班主任孙孝福老师,孙老师教我们语文。他个头不高,常常眉头紧锁,与众不同。教我们之前,他是西半乡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三语文老师,因班内升学率高被调到重点中学。他出身行伍,争强好胜,充满傲骨,常常引得其他老师不满。
孙老师很能吃苦,乐于奉献,每天晚上陪着我们读晚自习。那时候,学校条件艰苦,为了节约电费,到了晚自习下课时间,学校统一停电。同学们竞争压力大,就会像鲁迅先生那样,像挤海绵里的水,晚上熬夜挤时间。孙老师每天带着我们点上煤油灯挑灯夜战,班上每个同学都自备一盏煤油灯,熄灯后,几十盏灯同时点亮,一盏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灯光,但也冒出一缕缕充满煤油味的黑烟,教室内烟雾缭绕,鼻子里被熏得黑糊糊的。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孙老师始终如一,陪学生到很晚很晚。
几十年过去了,孙老师早已不在人世,但他的高大形象深深刻印在我的内心深处。他遇到困难常常高歌那首《七律·长征》的情景,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
中间一排最右侧的是我最尊敬的窦老师,窦老师教我们数学。我发自内心尊重和感激他的原因,不仅是他给予我知识,还有对我超出寻常学生的那份关心和眷顾。那时候,镇上的同学可以回家吃住,来自乡下的同学采取寄宿制,食宿在校。学校的寝室管理是一个死角,不像现在这样有宿管老师,那时候连个打扫卫生的都没有,同学们起早贪黑时间不一,环境卫生无人问津,是典型的脏乱差。且不说有跳蚤、虱子的骚扰,更有甚者,一人患上疥疮之类的皮肤病,全寝室跟着遭殃,惹得大家苦不堪言。
值得庆幸的是窦老师家住镇上,他每天回家食宿。为了照顾我,给予我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安排我住进他的办公室,并让我担任班里的数学课代表。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窦老师的关心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由于年龄的差距,他在我的心中,不是亦师亦友,却是如父如兄。师生感情的亲密,犹如助推器,增强了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以至于后来有幸参加了全国数学竞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为以后的学业事业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我当兵来到了新疆,长期服役于帕米尔高原。距离遥远,信息闭塞,与老师们联系甚少。看到这张老照片,听同学们介绍,中间就座的几位老师,除中间的赵校长健在,其他几位老师都已远离人世。
一张老照片,一生师生情。
2023年9月,这个属于老师的特别日子里,愿丹桂为他们飘香,菊花为他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