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毛勇强‖博闻强记好处多 (随笔)

  • 作者:云狗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1-08 11:24:37
  • 被阅读0
  •   有的人说,学习数理化必须强记,学习语文理解即可不必强记。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是值得商榷,而是根本不成立,或者是完全错误的。

      什么是语文?语文是教人把话讲得生动,把文章写得精彩的一门学问。既然如此,毫无疑问要想把语文学好非强记不可。例如,要达到能说会写,不管多么聪明的人,都必须从“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学起,会读会写几千个汉字,这就需要强记。因此,早在读小学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就教导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强调的就是强记。如果要把文章写好,还必须记住体裁、格式、谋篇布局和如何行文等等。恰如学游泳一样,要学会手脚协调、合理用力等基本功,才能由浅入深逐步驾驭自如,成为“浪里白条”。

      学习是十分讲究方法的,记忆也是如此。每每读到优秀的诗词歌赋、精彩的文章,不必急于记忆,而是应该反复吟诵、阅读才背诵。为什么?因为“读中有解”,通过多读和结合看注释,或者听老师“解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强记,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念中学时,我没有读过李白的《将进酒》。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这首气势磅礴、激情四射,令人百读不厌、击掌叫好的大作之后,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倍受鼓舞。我心里想,这首诗可以说前无古人,后难以有来者。如果下工夫背熟的话,对会客、饮酒和写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反复朗诵,还上百度查了这首诗的创作、写作过程和注释,有了较深的理解,然后再强记,结果比较轻松地记住了。更美妙的是,当亲戚、朋友请我主持婚礼时,我将“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脍炙人口、百听不厌的句子娴熟运用,起到了增强文学色彩、活跃气氛的作用,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有道是:“眼见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的人写作时文思泉涌,丽词云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令人佩服。他们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毫无疑问,这就是多读强记。明代进士张溥是江苏太仓人,他写诗文思路灵敏快捷,卓尔不凡,远近闻名,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络绎不绝。张溥往往不起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而且名篇佳句比比皆是,令人拍案称奇!原来张溥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非常热爱学习。他有一个习惯,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如此反复七次才停止。因此,他右手的中指长了老茧,终身不能消除。更令人感动的是:冬天手指冻裂,他每天在热水中浸泡数次,又继续专心地抄书。有志者,事竟成。后来,他成为明朝著名文学家,把书斋命名为“七录斋”,还有著作《张溥与七录斋》流传于世。但是,有的人在写作时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却想不出恰当的字、词、句,老半天也写不了几百字,徒叹无奈,深刻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张溥是一个了不起的榜样,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当然,大力提倡强记,不是墨守成规,否定创造,限制创新,只是强记了名家的优秀篇章,才有利于不断地发明、创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中演化而来的。但是,如果王勃没有大量阅读和强记古人、名人的佳词丽句,就不可能即席挥就流传千古、永放光辉的《滕王阁序》。

      有道是:“熟能生巧。”从古至今,无数作者、文豪在强记别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古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建树。古代的从司马迁到韩愈,现代的从梁启超到鲁迅等文坛巨匠都是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博闻强记,与众不同。因此他们的文章犹如神来之笔,拥有雄健之气,恬淡之神,天然之美,字字珠玑,通篇锦绣,千古传颂,永放异彩!正是:博闻强记好处多,持之以恒永受益。一言以蔽之:强记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毛勇强‖博闻强记好处多 (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5328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