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人在战友群里发了老部队的大礼堂被拆除的照片和视频,群里一下子沸腾了,纷纷热议:真拆了吗?为什么要拆?拆了之后重建大礼堂呢还是建别的?这些问题被大家反复追问。追问背后透射出的是战友们对老部队的深切怀念,对老营区的绵绵牵挂,对军旅生活的无限深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当时老部队前身的前身从朝鲜战场归来,奉上级命令在苏州城外西南部太湖之滨、玄木山下采石建房扎营寨,开荒造田搞生产,恢复训练正秩序,也就诞生了那座大礼堂。
大礼堂墙体青砖,房顶青瓦,外观中规中矩、方正有致,呈左右对称结构,整体呈现苏联建筑风格,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礼堂门口有个较大的水泥地广场,供部队集合使用。门口上方是个高耸的墙面,中间刻有一个很大的红色五角星。门口两侧是两排宣传橱窗,平时用于宣传政治理论、宣扬战士典型、展现官兵才艺特长等。进了礼堂大门是个中厅,中厅正中顶上挂有“战士之家”之牌匾,墙的反面挂有一张画,画面主体是一个革命战士握拳宣誓,旁边有一行字“共产主义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官兵立足岗位、铆足劲头而努力奋斗。穿过中厅就是礼堂的主体,从后往前望去,一排排木质带靠背的座椅整齐排放,两边靠墙通道处各有五根粗大的水泥圆柱子承载着顶棚的重量,墙上有两个侧门用于人员从两边出入、疏散,墙顶端是一些方格的玻璃窗子用于透光透气。远远能看到礼堂的舞台,宽敞、庄严、厚重,像张开双臂随时欢迎战士们走近他。舞台上有红色幕布、有灯光灯具、有音箱操控台、有演员化妆室、换装间等,一应俱全。特别一提的是礼堂里面的座椅几乎每年都有损坏,每年都在维修、更新,一方面说明年代久远老化严重,另一方面说明使用频率很高。
舞台上面二楼有军号自动播放系统,每天全团官兵起床、操课、吃饭、熄灯等不同的号声都是从那里定时发出,传遍玄木山下,响彻太湖畔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官兵们生活紧张而有序,规律成自然。多少年后,从玄木山走出来的战友们耳边始终回荡着那熟悉的军号声和节奏感。
二楼还有电影组战士的工作室和宿舍,能进电影组的战士个个都是千里挑一,身怀绝技,除了普通战士必备的军政素质之外,还要会书法、会画画、会写作、会舞美、会放电影、会摄影摄像、会操作电脑、会采集编辑电视新闻、会检修有线电视等等,真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当时印象最深的电影组几个战士像冬宝、怀德、小周、小小周等个个优秀,能独挡一面,退伍之后除了正常上班之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或搞书法、绘画培训,或拍摄电影、纪录片等,干得风生水起,也算部队给了他们丰厚的积淀而后发又厚发,大礼堂也是他们真正成长历练的舞台、事业的摇篮。
礼堂里面那个舞台我也曾登临过无数次,可以说非常熟悉又亲切。当组织干事时,我经常在礼堂里负责布置会场,现场组织协调各种活动。当宣传股长时,礼堂正是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文艺演出、政治教育等活动我必到场。当营里教导员时,则经常带着全营官兵在礼堂里自主开展活动。当团里领导时,每次坐在上面看着台下一千多张充满青春活力的面庞,感慨万千。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参加团里优秀官兵事迹报告会,我有幸成为报告团其中的一员。当时站在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一片,我敬了个礼,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稍显紧张的心情就开始了自己的报告。记得当我结合工作实践,讲到“人生道路千万条,脚下正走的就是最适合你的那一条”“当机关干事省被子、费灯泡、掉头发、洒黄尿”“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等深刻体会时,台下掌声擂动。结束后在场的一位师里的主要领导紧握着我的手重复了几句我报告中所谓的“名言”,给我高度肯定,让我倍受鼓舞,对我军旅发展增加了前进的莫大动力和信心,那个报告的文字稿我到现在还收藏着,算是一份纪念。
大礼堂算是团里最大的室内活动场所,全团一千多名官兵经常聚集在里面召开大会,组织开训动员、誓师大会、授枪授衔、政治教育、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事迹报告等。每次大型集会的时候,几乎都要拉歌。拉歌是部队的光荣传统,连与连之间、营与营之间经常拉歌,互相挑战,激励斗志,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增强团结,增进友谊,提高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拉歌讲究的是声音洪亮、气势如虹、雄壮有力、整齐划一,比拼的是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集体荣誉感,关键看谁的嗓门粗、声音大、气场足、阵势壮。拉歌的时候由一个或者几个指挥员统一指挥本方的部队,对指挥员是个极大的考验,必须要头脑灵活,反应机敏,指挥得当。他们激动的时候经常会跳起来站在椅子上指挥,甚至用腰带等做道具,吸引战士的注意力。战士们则紧紧盯着指挥员,嘴巴张的像玻璃瓶口,唾沫星子飞溅,虎目圆睁,眼珠子像要爆出来一样,额头上血管膨胀,嘴里嗷嗷叫,跟着指挥反复喊着:“一二三四五,我们等的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着急”“要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冬瓜皮,西瓜皮,唱歌不要耍赖皮,机关枪,两条腿,打的你们张开嘴”“某连真不爽啊,唱歌唱不响啊,不唱不勉强啊,不如去站岗啊”等拉歌的号子。他们不管能不能看到指挥员,反正脑袋朝着一个方向,跟着节奏大喊、怒吼就行,简直就是战神吼歌。那一刻整个大礼堂好像都在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振动,礼堂的顶棚几乎要被震塌下来,里面灰飞尘扬,沸腾一片。在场的每个人热血澎湃,激情燃烧,豪情满怀,把军人的生机、活力、士气演绎到了极致。拉歌算是大礼堂里最热血的事情,战友们退役之后聚会的时候经常还会一起喝军歌、诉兵情,传承军人豪迈,庚续光荣传统。
大礼堂里最常开展的活动是放电影,平时大概每周五晚上都放电影,遇有节假日必放电影。放电影是增强官兵集体意识,实现官兵同乐,达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目的的一种有效方式。每次放电影之前播放本团的“战神新闻”,主播当然是电影组的几个战士轮流出镜,新闻内容也是他们负责采编的,主要是团里近一周的内部新闻。官兵们都比较关注哪个连队训练成绩又领先了、某个战友比武又拿名次了、安全管理流动红旗又被哪个单位夺走了、团里一周又发生什么大事要事了等等,这些战士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感觉很亲切、很有吸引力,上新闻、上镜头的战士则感到无比自豪,无形之中营造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新闻之后电影就开演了,部队里大多是战斗题材的红色经典电影,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重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电影的光柱从礼堂中厅二楼的小窗口里射出,贯穿整个礼堂直达舞台上面的银幕。整个礼堂里面黑乎乎一片,那束银色光柱从战士们头顶穿过,随着电影场景、内容不同而不断变幻、闪现,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感觉。战士们难得放下平时的严肃和紧张,随着电影的内容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拍手叫好,时而窃窃私语小声议论一番。有的战士还从口袋里悄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食,互相分享,增加点乐趣。当然也有个别战士由于夜间站岗或者白天训练太辛苦,在观影期间会偷偷打个盹、养个神。这些都成为他们军旅生活中难忘的碎片记忆。
大礼堂里最吸引人的事情是文艺演出。演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总政歌舞团、军区文工团、集团军演出队等上级单位来慰问演出,另一种是团里的战士们逢八一、国庆、春节等节日而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无论那一种,大礼堂里都是座无虚席,水泄不通,经常是座位不够坐,则需要部分官兵自带小凳坐在过道里观看。家属小孩也都会早早地来到现场,团里自然把他们奉为重要嘉宾,给他们留出一片专座。观看上级慰问演出的时候,战士们都特别注重礼节礼貌和军人形象,从头到尾坐得笔直,掌声不断,中间还有战士代表穿插献花,充分体现作为团队主人的热情和对演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展现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良好形象。观看自己的晚会则相对放松一点,因为演员都是身边战友,节目都是军营故事,主题都是军旅情怀,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营造节日喜庆氛围,图个热闹和乐呵。当然所有的节目都是战士们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有小品、相声、独唱、双簧、三句半、魔术、歌舞、情景剧、诗朗诵、武术表演、戏曲演唱等等,充分说明了基层战士队伍里面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部队给了他们机会,礼堂给了他们舞台,他们由此而走的更远、更稳、更顺畅。
一座大礼堂,半部炮团史。大礼堂风风雨雨几十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战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炮团人,送走了一拨又一拔老战友。他见证了官兵的成长进步,目睹了炮团的沧桑巨变,传承了团队的红色基因。历经几十年变迁,虽经多次修修补补,但由于环境潮湿、地基下沉、白蚁啃噬、风吹雨打等多种原因,很多处已经漏风漏雨、结构变形,变成了危房。时至今日,大礼堂里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最终被拆除而轰然倒塌。他就像一个饱经风霜、沧桑厚重的老人,特征明显,形象伟岸,化身成了全团官兵的精神图腾,永远印刻在炮团人的心中。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曾经的全体炮团官兵,栉风沐雨,奋勇前行,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战位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